纳雍方言本字考例释
文/郭华
摘要:纳雍方言属于贵州方言的分支,可一直以来,总被人们忽视。因此,纳雍方言的研究一直是汉语方言研究的薄弱点,存在大量有音无字的方言字需要考证。本文拟通过查阅古籍和现代文献资料对纳雍方言中的一些本字进行考究,从而丰富方言学的研究,也有利于纳雍方言的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纳雍方言;本字考;例释
纳雍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属于黔西北方言。纳雍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东南,与大方县隔河相望,其东南是织金县、六枝特区,西南是水城县,西北是毕节市七星关区、赫章县,东北是大方县。纳雍县南有一纳雍河,即以纳雍为县名。由于地理特殊,少数民族众多、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封闭,与外界交往不多,所以纳雍话保留了一些自己的土话,如方言本字在纳雍县就有大量存在。
1 纳雍方言的声韵调
(1)纳雍方言共有19个声母(包括零声母)。其中,n, l 是混用的,很多情况下,n读成l音,彼此混用。另外,没有舌尖后音,只有舌尖前音。
p 、pʰ、 m 、f、t、 tʰ 、l、ʦ、ʦʰ、 s、z 、k、 kʰ、 x、ʨ 、ʨʰ、 Ҩ 、ŋ、ø
(2)韵母。纳雍话共有36个韵母。纳雍话aŋ 、oŋ不分,合流为oŋ; ɑu、o不分,合流为au。
a 、 o、 ε、 ə、 i、 ɿ、 u、 y、uε、 io、 ai、 ei、ɑu、 əu、 ia 、iε、uɑ、yε、iau、iou、uai、an、iεn、uan、yan、 ən、yn 、 in、uei 、 uən、iŋ、 oŋ、 ioŋ 、 aŋ 、iaŋ 、uaŋ。
(3)声调。纳雍话共有四个声调:
阴平 55 阳平31 上声33 去声13
2 纳雍方言本字考释
本字是指一个字从古至今发展而保留的最初的那个字。方言本字是方言中出现的一种难写难认的字。本字的考释,属于方言词源考释的范围。在调查和描述方言时,会发现有些字写不出来,此时就需要进行本字考释。本文在考释本字时,以北京语言大学BBC语料库和《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古籍作为出发点,并引用相关文献资料佐证,使得每个被考释的字清楚,明白。
(1)㷕【ʨʰiou55】在纳雍方言中,“㷕”有三个意思。(1)烟熏,火烟大,熏眼。如:他在烧柴火,柴是湿的,火烟㷕得夏明流出了眼泪。(2)烟熏某种食物。如:要过年了,故乡郭家寨家家都在㷕腊肉。(3)㷕眉㷕眼,眉头不展的样子,形容无精打采。
“㷕”,在《说文》中没收录,只有《篇海》:“自秋切,音酋。耳中声也。”《康熙字典》:“即由切,音啾。”《五音元音》:“鹊母上平声,“火熏”。”在纳雍方言中,㷕字用得很普遍。有㷕腊肉、㷕豆腐、㷕夜蚊等。过年㷕腊肉时,必然会用到木柴,有了木柴,有火,火烟升起,似大雾一样弥漫,才能形成㷕的状态和效果。从文献中看出,“㷕”的本义为“火熏”,现在引申为“烟熏,熏烤”。
(2)塳【pʰoŋ55】在纳雍方言中,塳有三个意思。(1)(尘土)飞扬之意,灰尘多。另外,(烟,火)冒,涌,如:天太干了,很久没下雨,风一吹,路上很塳,弄得全身都是灰。(2)(少量的)浇灌。如:鱼里面要塳点酒,才好吃。③扑,蜂拥而至。如:李华硬要塳起进去打人家,拉都拉不住。
据《贤愚经》:“我虽见埋。命故未绝。时有群贼。来开其塳 。”也用在佛经里,《法苑珠林》:“度云。已死。在金城江边空塳 中。”《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 》:“塳 ,尘也。”《字汇》:“蒲红切,音蓬。尘随风起。一曰俗埄字。”在纳雍方言中,“塳”字用于干燥的夏天,夏天风沙大,易形成塳的语境。也可用于沙场,建筑工地,这些地方施工节奏快,灰多。从文献中看出,“塳”的本义为:“尘土”,今天引申为“尘土飞扬,打人。”
(3)汃【pʰa55】在纳雍方言中,“汃”有两个意思。(1)熟软。熟食,柔软的。如:爷爷年纪大了,无论吃饭还是吃菜都喜欢吃汃的。(2)脆弱,无力,形容非常松软。如:那个的大学生才做了半天农活,就脚汃手软的倒在地上了。
《说文》:“兵车也。从金巴声。”《方言据》:“物及地之湿者谓之汃。””《正韵》:“邦加切,从音巴。”《玉篇》:“�車也。”《说文解字注》:“西极之水也。从水八声。府巾切。十二部。”《全唐诗》:“或闻秋稼穑,大半沈澎汃 。耕父蠹齐民,农夫思旱魃。”《十八家诗抄》:“战血时销洗,剑霜夜清刮。汉栈罢嚣阗,獠江息澎汃 。”从文献中看出,“汃”本义为“柔软”,现在引申为“脆弱”。
(4)亸【tʰo33】动词,下垂;纳雍话中将物体下垂的过程称为亸。有两层含义。“亸”(1)松,脱落,掉落。例如:叫你把猪捆好,你不听,现在軃了,咋个办。(2)打脱,没有束缚。例:张爷爷家的猪打脱出来了,大家快来帮忙揪。
《篇韵》:“音妥。广厚也,垂下也。”《正字通》:“嚲字之譌。”《释名疏正补》:“黄帝曰‘人之軃者,何气使然’。”《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垂鞭亸鞚凌紫陌,向来皓首惊万人。”《一字佛顶轮王经》:“微屈如月初生印咒曰。娜莫縒曼亸。”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出“亸”的本义为“下垂”,现在引申为“脱落,没有束缚”。
(5)【soŋ13】①用力推。纳雍方言中两个人抬一样东西,一方向另一方推一点,这个动作叫。例:这个电线杆还没放到准确的位置,大明,过来一点!好,可以了。②歪,斜。例:你的背篼里还能装几个包谷,小弟,把你的背篼过来一点,我再搬几个在里边。《贵阳方言词典》:“送”有这个意思。送,推动,移动(器物),把这个杯杯(杯子)送进去点。
《集韵.董韵》,音同㮸,送。推也,损动切。也就是一方向一方助力,以完成这个动作。从文献中看出,“”的本义为“推”,现在引申为“歪,斜,用力推”。
(6)茸【zoŋ31】在纳雍方言中,茸有三个意思。(1)细碎。例:我和母亲摏的酥麻茸得很。 (2)细碎并有粘性,像缪质状。例:杀猪匠太用力了,有一块肉都着砍茸完了。(3)细软。这个豆腐不好,太茸得很。
《说文》:“茸,艸茸茸儿。从艸,聪省声。而容切。”《唐韵》:“而容切。”《南都赋》:“阿那蓊茸。”《说文解字注》:“艸茸茸儿。茸之言茙也。召南毛傳曰。襛猶戎戎也。”《好古堂书目》:“蒲茸绿,鶂鶂戏清漪,可惜无人见,低头只自知。”另外,纳雍方言中,很多食材都必须细碎,柔软。辣子面要茸、 酥麻要茸、糯米面要茸、可茸豆腐,茸米饭、人们不喜欢。另外还有茸鸡、茸毛等说法。在古文献中“茸”的本义为“细小的东西”,今天引申为“细碎,细软”。
(7)挼【zua31】 在纳雍方言中,“挼”的意思为“手拿着物体不停地在物体上动。”有三层含义。(1)揉,搓。如:他一只挼手。(2)反复弄,说话,写文章时,对材料的整理。如,对这项工作,他已经挼透了。(3)随意整治。如:我家在村里单门独户的,常常被邻居挼。
《说文解字注》:“摧也。从手。妥声。注解各本作委声。今正。”《唐韵》:“奴禾切。同捼。”《礼·曲礼》:“共饭不澤手。”《六书故》:“按揉也。柔软之意。”《伊川击壤集》:“云轻日淡柳低挼。”从文献中,“挼”的本义为柔软,现在引申为“揉,整治,反复交涉,纠缠”。
(8)沕【mi13】在纳雍方言中,“沕”有两个意思。(1)一种体育活动,头潜入水中,如:我从小就会打沕头。(2)埋头,不管其它事情。沕起脑袋跑,头也不回。如:昨天,他偷了村民家的西瓜,看到主人家来,马上沕上起头跑了。
《广韵》:“美筆切,音密。潜藏也。一曰塵濁謂之沕。”《集韵》:“佩切,音妹。”《吊屈原赋》:“沕深潛以自珍。效法深渊中的神龙啊,深深地潜藏在渊底来保护自己。”《名说》:“盖在疏仡,循蜚之上世,睢盱其俗,沕穆其天,各安其澹泊,各循其食游,而无有争竞攘夺之是非存焉。”《文选》:“张晏曰:沕 ,潜藏也。”因此,由文献可知,“沕”的本义为“潜藏”,现在引申为“埋头”。
(9)掟【tin33】在纳雍方言中,“掟”有两个意思。(1)拳头。如:父亲力气大,几掟子就把我打到了。(2)(有目标的)扔,掷,去。掟飞镖,旧时儿童游戏,纳雍孩子还有在玩的。如:他个子高,掟得远,算他赢。
《正字通·手部》:“掟, 俗定字。”《明神宗实录校勘记》:“广本啶作掟,抱本作淀。”《集韵》:“张梗切,从睜上声。挥张也。”《唐韵》:“从徒徑切,音定。天掟。見道书。”早些年,纳雍有些人脾气不好,稍看谁不顺眼,就会掟子相对,因此这个字很流行。从文献中看出,“掟”的本义为“挥手”,现在引申为“拳头”。
(10)掐【ʨʰia33】掐人,掐病,掐人中。纳雍方言,随处可见掐字。①用手指甲截物。掐菜,掐物。例:老二,快克田里边掐点豌豆尖来,我们今天晚上吃火锅。②民间治病的方法,用手指甲轻轻捏皮肤。例:张医生,我全身痛得很,你快来帮我掐哈了。
《说文》:“爪刺也。”《玉篇》:“爪按曰掐。”《郭舒传》:“掐鼻灸眉頭。一种治疗。”《野朝佥载》:“道逢一道人,着衲帽弊衣,掐数珠,自云贤者五戒讲。”《齐民要术》:“掐心著泥中,亦活。亦是治病的方法。”《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三圣于侍者手上。掐一掐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掐”的本义为“尖的物体”,现在引申为“一种治疗,或按摩方式”
参考文献:
[1] 汪平.贵阳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 雷昌蛟.建始官店方言本字考[J].遵义: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2.
[3] 邢福义.方言与文化[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肖先治.贵州省志.汉语方言志[M].贵阳:方志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