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敦煌莫高窟103(唐)洞窟青绿山水画
文/徐国友
摘 要: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处,莫高窟在历代的建造与增修后,留下了735个洞窟。其中塑像和壁画分别有2400余身、45000平方米,是我国规模最大石室宝藏之一。莫高窟壁画之多,不同朝代的绘画风格以及颜色的运用也不同,最为代表的就是盛唐之后,唐代杰出画家李思训运用石绿色为基础绘画出的青绿山水曾风行全 国,当然敦煌莫高内也出现了大量的青绿山水,如103号洞窟南壁的法华经变化城喻品,都画出了青绿山水。
关键词:佛教美术;莫高窟103窟;青绿山水画;李思训
莫高窟103号洞窟是唐代早期洞窟,洞窟内艺术感极为强烈,不论是东壁的维摩诘经变中的人物,还是南壁以青绿山水为基调绘出的法华经变化城喻品,都有着当时唐代艺术中的超高水平。
1 莫高窟早期洞窟中的主色调
莫高窟早期洞窟中大多以土红色为底色,然后选择用源自于阿富汗的矿物质颜料“青金石、孔雀石”等颜料绘制出丰富的壁画,构成一种庄严又神秘的宗教气氛。因为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称作为“丹青”,丹指朱砂,青指石青,这也说明中国早期的绘画极其重视色彩,色彩早在汉代就被人们所引用,大多以青色、赤色、白色、黄色为主,在绘画的过程中大多使用大量的赤色和黑色作为主色调,这也显示出了当时名族豪放的品格特点。这一绘画风格一直持续到了北周和隋代时期,北周和隋代时期的壁画和塑像越来越多,形式多样,比以往跟具有表现性,这也说明佛教美术伴随着佛教势力的逐步庞大,佛教美术也渐渐的走向了发展与吸取的路线。后来佛教美术和龟兹画风渐渐的开始影响到了莫高窟的单一设色,莫高窟早期洞窟中慢慢出现了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色调构成的画面,龟兹画风和佛教美术在色彩的运用中渐渐倾向于以石青、石绿为主的冷色色调,这一现象直到唐代时期就已经进入到了鼎盛时期,这种佛教艺术色彩对我国的色彩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进入唐代时期的青绿山水
进入唐代后在历史的演变中,唐朝的经济政治发展非常迅速,人们安居乐业,在艺术的领域中许多人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古人深入山林,赏山石之奇特,观水流之浩瀚,他们有着从精神的上高度综合而又融会贯通的本领:他沉潜于古老的中国血脉之河,却又不是泥古不前,在突破传统青绿的局限的同时,加进了自己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写生,特别是通过大量的速写而获得的真情实感。[1]这也是因为古人对于山水画的崇高和热爱使得他们不断的研究,不断的向前创新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壮阔山水。
进入唐代后,莫高窟壁画开始有所转变,不仅仅在人物形象上,在图案画上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而且在山水画艺术上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从早期洞窟中的青绿山水到唐代时期的青绿山水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因为佛教的推进,佛教美术改变了我国石窟艺术的去向,首先改变了色调,从早期大量粗犷豪放的红黑色调转变为爽朗明快的青绿色调是美术中的一个大的跨越,。进入唐代后青绿山水开始广泛的流行起来,并且在石青和石绿的配合上也变得十分的成熟。其中莫高窟103号洞窟内就有着一张大尺幅的青绿山水画,103号洞窟位于莫高窟的南区,是盛唐时期所开凿的洞窟,盛唐时期经济和政治较为安定,平明百姓生活无忧,在佛教发展的推动下,许许多多的人愿意去绘制宗教艺术,因此唐代洞窟内的佛教艺术大多都精品,103号洞窟中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在洞窟的南壁就绘制出了法华经变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中的任务形象和故事情节就是以青绿山水画来链接起来的,画面主要描绘了两锋相对,左侧的山崖层峦叠嶂,崎岖独特,崖山上布满了草木,右侧的山峰与之相对,山下溪边有一行人牵着大象和马在抬头望泉,上方的远山间也牵着大象和马在行走,人物与人物相互呼应。画面没有穷山恶水,运用了青绿山水来绘制出了山清水秀、碧水杨波的情景,深深的打动人心,在视觉效果上做的很棒,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力,工整而无匠气,紧密而不纤弱,色彩清丽,石头从上往下都是从深青到深绿到浅绿再到赭石的变化,非常具有层次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院长牛克诚在《色彩的中国绘画》书中论述《洛神赋图》时说“山石着色的方法为:先有赭石平染,然后在用石绿罩染一边,最后在山石阳面染石青色,每一块山石都是一个自上而下由深青经深绿到浅绿、赭石的渐变空间。”这种染法与敦煌壁画中的染法非常的相似。莫高窟103号洞窟重点表现了山水景致,侧重点在布局和气势上,景物看起来更加协调,显得更完整统一。
3 唐代青绿山水的代表人物
唐代的青绿山水画不论在色彩还是在构图上都有着非同小可的进步,在青绿山水风行的时代里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大家,如“展子虔、吴道子,大李将军、小李将军”。莫高窟103号洞窟中南壁的法华经变化城喻品中的青绿山水画的画风就和大李将军和小李将军的风格极其相似,唐代大李将军——李思训、小李将军——李昭道父子以画青绿山水著称,《唐朝名画录》盛赞李思训“山水绝妙”、“国朝山水第一”。《历代名画记》说李思训“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时人谓之大李将军其人也”。[4]从这些话当中清晰的感觉到绘画山水时的热情与情感,透露出来了一种灵动、洒脱的气息,这也看出大李将军对于山水是颇有品趣,古人用笔,相由心生,心会带动意境的产生,山水都包含在自己的情怀之中,所绘制出来的山水无比的巧妙。后来在《图绘宝鉴》说李思训的画金碧辉煌,其中李思训对于山水的把握的极为精妙,他注重线条的勾勒和色彩的亮丽,这也是得他对于青绿山水的绘制有了基础的定格,青绿山水画的特点众多,但最大众化的还是这两点,以这种特点的山水画在唐代来说它要比过去洞窟中的宗教画更吸引人。当然敦煌作为一个繁荣的交通枢纽,很快青绿山水也影响到了敦煌地区,敦煌莫高窟作为一个佛教圣地,青绿山水的传播给敦煌莫高窟带来了一种转变,佛教美术从以往的宗教色彩浓厚题材,转变为青绿色调为主的青绿画派,与佛教艺术相互融合,这也是当代时期对于宗教美术的一次大的尝试。当时的敦煌受到李思训一派山水风格的影响较多。李思训对青绿山水画有一套独特的见解,为了给山体增添更加细致的轮廓,让山的结构和体态上有足够的深入感,创造出了染低法,,就是在山体的阴影部分绘以线条,使其轮廓更加突出,阴阳对比强烈,山石看起来会更加丰富,为了使青绿山水的色彩更完美、更富丽堂皇,他还尝试借鉴佛教壁画的敷色法,开始在国画中使用金银,首创金碧山水。以“青绿为质,金碧为文”“阳面涂金,阴面加蓝”在金,蓝,绿三种颜色的相互映衬中,把富丽华贵,雍容大度的气度推向了极致。李思训的画风也影响着后来的许多人,他的儿子李昭道也随着自己的父亲为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画立下了汗马功劳。
综上所述:莫高窟103号洞窟是青绿山水中的重要历史资料,他的时间久远,并且也是青绿山水画中较为出众的作品,在青绿山水画发展的长河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伍蠹甫先生认为我国山水画史设色发展的过程大致如下:在水墨之前有浅绛,在浅绛之前有青绿重色,在青绿山水重色之前侧重于众色之中突出朱色。”
文献参考:
[1] 许俊新编青绿山水画[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6.
[2] 赵声良.敦煌壁画风景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
[3] 牛克诚.色彩的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样式与风格历史的展开[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4] 伍蠹甫.读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中国画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