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的开设方案
文/王海燕1,温波2
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因此,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应用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技术方面的第一线的人才也在增加,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要求也顺应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就是诞生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双师型”教师教育观念强调实践教学的发展,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进行革新,结合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建立整体联系。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必须学会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要求。改革教学方法,集成到教学、学习和"三合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民办高职;“双师型”教师
1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背景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高专院校特有的一种教育特色与优势,符合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要求,是需要大力支持与建设的新型师资队伍。就教师个体而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意味着我们需要具有最基本的教师资格,同时也具备教学管理技能、专业技术、技术研发能力、职业指导能力、创新能力等。在整个师资队伍的结构方面,应该既有来自大学的全职教师,也有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有专业的理论教学教师和专业的技能教学教师。目前,在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机构改革和保障体系需要突破,这些实际情况严重制约了民办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民办高职院校规模空前的扩张,人才在民办高职院校的大量培养,这更需要民办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倾向于企业的需求,与企业加强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高职院校应落实转型试点职业发展的要求,优化教师师资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建设一支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的专业技术力量。为了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满足技术人才的培训要求,应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以适应高校的就业定位。
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
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建设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师资结构合理、规模适宜、适合于专业建设和发展、优秀的职业技能和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队伍。同时继续加强任课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能力,重视教师素质的专业技术发展,加强教师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业务能力,专业的运作能力,专业建设和发展能力的实践,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坚持培训加引进;以专业课程教师为重点,以专业基础课程教师为补充;以全日制和兼职相结合为原则。
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
(1)民办高职院校制度建设是“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科学规范建设的保证和核心。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是培养经济建设第一线技术人才的基地。为了培养这些人才,尤其需要建立“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为适应这种培养目的,除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利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规定外,也应该考虑高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建立和完善适合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成长发展的校本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成长体系,引导教师转变为技术技能型教师。要想完善“两手抓”和“实践型”的“双师型”教师制度体系,需要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引导“双师型”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促进“双师型”教师校本成长;还应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促进对教师目标的高距离不懈追求,不断提高。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的提升,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办法要实事求是,务求实效,鼓励多渠道多元化。学校教职工要转变观念,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通过“双师”及“校企结合”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教师。要抓好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很重要的,专业教师自身要有危机感,要有竞争感,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
另外,民办高职院校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学院校长为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教务处和二级学院领导为主要工作人员,强大的组织班子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坚实保障和重要后盾。
(2)提高对教师的素质资格培养。当前社会正处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日新月异,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得到了更新和应用,加强在职教师的理论和实践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双师型”教师主要的来源可包括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全职专业教师安排到专业的企业研究机构实习;二是通过加强实践技能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的专业;三是要选择一个全职专业教师利用夏季和冬季假期到由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四招聘具有“双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五引入教师应考虑专业背景和“双师”结构。通过培训和持续学习等方式,鼓励专业教师取得相关专业资格、专业技能培训证书,并使其具备相应的能力;开展“双能型”教师(专业+技术专长;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培育,引导和推广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训。探索社会技术需求的标准,在教师培训中找到突破,将教师培训与社会技术需求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培训与学校教学实际需求和社会技术需求脱节的现象。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另外为了为了适应当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构建教师队伍产生倍增效应可以安排民办高职院校任课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技术实践培训,以扩大教师的知识视野和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也可以分阶段轮流到企业实践,或利用放假的优势,开展业务调查社会需求,带着社会需求和最新的技术创新回到学校。
(3)生产、学习和研究的整合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学校要以“产、学、研”为导向,积极引导教师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术、技能型的转化,努力实现学校的人才与成果并举。产品激励机制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验,制定培训计划的建设,进行新的实验和培训,主动研究和设计单位和企业联合项目和兼职研究项目。积极参与项目设计,为学生从生产实践中找到全面的实践课题。积极推广“前厂退厂”模式,使更多的教师有机会从事产品设计、工艺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
(4)“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运行还需要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的激励可分为外部监督机制和内化激励机制。外部监督机制是指建立硬性措施,使专业教师必须经过一定数量的专业实践训练,掌握足够的实践操作经验。高职院校可以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认真分析和量化教师的人才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素质教师结构,落实规划目标,制定规划措施,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根据老师的年龄,学历,经验,制定具体的培训方案,同时学校应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建立“双师型”教师奖励等补贴,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更快增长。内化激励机制是指职称评审、课时费待遇、学院福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使专业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的同时,能够积极地朝着“双师型”教师的目标努力。
参考文献:[1] 齐亚丽 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7(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民办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F01G770303)。
作者简介:王海燕(1986—),女,山东省诸城市人,山东现代学院,本科,研究方向:临床医学教学;温波(1988—),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本科,研究方向:眼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