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文/曹宇鑫
1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最初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全球经济活动被纳入一个以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联结起来的全球性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资料、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和重组。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不是生产方式一体化或某种社会制度普遍化,而是交往方式的一体化,是作为生产力手段和途径的商品和市场经济全球得到认同。交往范围的扩大、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想发展生产力、走向现代化,它都必须对外开放,因而必须遵循世界共同的交往原则,这就是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交往原则。
2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
2.1 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自由化。其实质是要求各国放松金融管制,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和运行机制,保证金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其核心是取消利率限制,使利率完全自由化;取消外汇管制,使汇率浮动完全自由化;放松对各类金融机构业务经营范围的限制,使金融业务经营自由化;放松对资本流动的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和金融机构更方便、更自由的进入当地市场;同时也放宽本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外国市场的限制,实行资本流动自由化;放松和改善金融市场的管理,实现市场动作自由化。金融全球化主要体现在:
第一,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趋势的主要表现是银行业务的全球一体化,国际证券市场的一体化,金融创新市场的一体化和新型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体化。
第二,金融政策的开放化与自由化。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相继实施了金融市场开放政策和金融自由化的措施,它是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制度条件,也是金融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全球范围而言:(1)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长期的汇率不稳,导致短期游资频繁冲击一国国内金融市场,推动了货币市场证券化趋势的发展。(2)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加剧了西方各国国际收支和财政赤字问题,迫使各国政府更多地发行公债,并使公债利率市场化有吸引投资者,从而为其他金融工具利率管制的消除奠定了基础。(3)国际贸易和投资迅速发展、使得与之相联系的套期保值需求猛增。客观上推动了各种掉期和期货期权交易的发展,使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容易的越过各种管理限制到该市场进行各种融资交易,从而使一国国内金融管理效果在为降低。以上是世界范围内经济环境的变化。
第三,金融信息传递的国际化和全球化。金融信息传递的国际化与全球化既是金融全球化的表现形式,也是金融全球化的微观基础。科技革命所提供的现代化通讯手段和信息传递技术,也在客观上为金融信息的全球化提供了可能。
第四,金融相关性和传递机制增强。金融相关性是指伴随着国与国之间经济相互依存度的提高,金融活动也日益国际化,不同国家金融活动和金融市场的相互影响也日益增加和明显。金融现象的关联性日益紧密。而国际金融传递机制是指在国际金融相关性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某种金融现象在国际间传递的特征和规律。
2.2 投资自由化
国际投资自由化,是指消除对资本流出入国境的限制和歧视,实现对外国投资和投资者的公平待遇和消除扭曲。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三大协议的签署,不仅标志着一个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也标志着世界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的加快,贸易投资自由化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3.1 经济全球化促进贸易结构发展,贸易结构出现新特点
国际贸易结构趋向高级化,技术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各国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导致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比重持续下降。据专家测算和世贸组织统计,二战前工业制成品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只有40%左右,199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70%,1995年后保持在80%以上。其中, 随着科技进步促使企业产品结构不断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深化,在制成品贸易中,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步提高。随着发展中国家出口中制成品比重的加大,在逐步使制成品产业中垂直分工格局向水平分工格局变化的同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格局将延伸到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
二是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主流。为了应对全球市场竞争,跨国公司不断调整资源配置和公司经营战略,按照成本和收益原则剥离非核心的后勤与生产服务业务,增强了服务产品的可贸易性,服务贸易增长异军突起,服务产品的生产也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领域。
3.2 经济全球化加快产业内贸易发展,产业内贸易日益重要
产业内贸易出现若干新形式,公司内贸易和跨国公司供应链网络内部交易越来越重要。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基于不同技术系统的产品差异化的交换,或者是由垂直型分工形成的各协作企业间的交换。90年代以后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基于同一技术系统的水平型分工交换,或者是市场标准创新引起的产品差异化交换。由于分工的细化,不仅制成品各生产环节的中间产品可以分工,而且制造与其他活动也可以分离,从而使产业内贸易在业务开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跨国公司通过两种国际生产体系来安排这种新型的产业内贸易:一种是通过直接投资和股权安排,形成公司内部价值链分工体系和公司内贸易;另一种是通过非股权安排,形成公司与其他独立厂商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供应链网络内部的贸易。在技术要素比重大的产业,后一种分工与贸易方式将日益重要。
参考文献:
[1] 马士伟,任剑锋.经济全球化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J].科技创业月刊,2015.
[2] 史玉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挑战与对策[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6(11).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