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年级数学教学为例探讨课前预习方法
文/陈巧
摘要: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课前预习是重要的知识学习环节,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对课前预习方法的研究,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课前预习,取得理想教学效果。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内容具有一定难度,故以此为例,探讨课前预习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课前指导;检验
课前预习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课前预习并不是要学习完所有内容,教师可给出科学提示,为学生指引大概方向。预习时教师可适当组织活动,深化预习效果。至于课前预习效果,则可通过前测检验,而后根据预习效果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
1 丰富预习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课前预习的作用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参与教学活动。要想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需要组织丰富的预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六年级上册“位置”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用数表示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能够在方格纸上用数确定物体位置。为使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形成“位置”的概念,教师可以布置小组探究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分组开展预习活动,通过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安排“寻找宝藏”的任务,即为学生提供标有东、南、西、北方向的藏宝图,藏宝图上标有红宝石、蓝宝石等不同宝藏的方向数字,如北偏东60°等,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藏宝图的正中心,再确定不同宝藏具体位置。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学生可以进行交流讨论,集合多人智慧完成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可以5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开展预习活动,学会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学生通过合作,能够站在不同位置上,尝试采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位置。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凭借已学知识进行问题探索,明确物体位置与参照物位置的关系,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实现分析能力、演绎能力、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开展预习活动,也能促进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学会将抽象数学知识可视化,保证课前预习效果。
2 科学布置,加强课前预习指导
开展课前预习,并非要求学生在课前学习完所有教学内容。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不能吃透所有新知识,一味要求学生完成所有新知识的预习,将给学生带来过大负担,无法获得理想课前预习效果。对此,教师需要做好课前预习内容的布置,为学生提供科学指导。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圆”时,按照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圆的特征、画圆方法、圆周率,还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在课前预习阶段,考虑到学生能力有限,很难通过预习就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圆的特征和掌握画圆方法。结合这一目标,在布置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提供圆的图案,要求学生观察圆由什么构成、生活中的圆有哪些。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主动翻阅教材,了解了圆的基本内容,掌握了相关数学信息,并从生活中找到常见的圆。在学生认真观察圆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合上课本对圆的特征进行总结,完成对圆的知识点的归纳。学生在深入思考后,按照教师布置的“利用圆规画圆”的任务进行实践操作,进而了解到圆的大小由圆规两脚间距决定;通过将圆规一脚固定在一个点上,调节两脚间距离可以绘制出不同大小的圆,体会到圆的大小与半径有关。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直观感受到圆关于直径所在的直线对称,以及圆规两脚间距(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学生初步认识圆后,教师只需在课堂上稍加点拨,就可以将重心放在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上,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
3 及时检验预习效果,保证预习水平
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前预习水平,教师才能对教学活动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从而指导学生科学预习。为此,教师要及时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掌握学生预习情况,为学生提供及时、精准的帮助。教师可以完成与课前预习内容相匹配的课堂前测内容设计,通过前测结果确定学生课前预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统计”时,课前预习内容包括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教师可以布置制作简单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测试题。测试题的内容还应当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熟练运用统计图。如,出示全班最喜欢文艺节目调查结果统计图,然后提出问题:根据统计图,喜欢音乐、小品的人数各有多少?以此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统计图的基础知识。如果学生只掌握了某种统计图,教师则需要进行课前预习内容的调整,引导学生全面完成其他统计图知识的预习。在前测中,学生取得一定的成绩,体会到预习的乐趣,同时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发了改进和完善自身预习方法的决心。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科学地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完成多元化的前测,系统分析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以便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促使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做好课前预习任务布置,同时合理组织课前预习活动,为学生开展预习活动提供科学指导,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课前预习效果则可通过前测进行检验,以便及时调整预习内容和课堂教学环节,保证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齐兴付.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前预习问题的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0).
[2] 顾非.奏响数学课堂的前奏——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J].教育现代化,2018(31).
(作者单位:湖南省南岳区黄竹区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