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寻韵觅眼 体境悟情——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9-11-07 23:34:11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201 次

寻韵觅眼 体境悟情——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分析

文/韩纪龙

摘要: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语文学习和高考备战中,学生和教师在这一部分也倾注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最终取得效果却不尽人意。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诗歌鉴赏;视野;热情

在高中课程中,语文对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及提高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鉴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新课改的逐步推行,要求学校注重审美教育。诗歌鉴赏作为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比例。如何在高中语文中开展有效的诗歌鉴赏教学,就成了当前教师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 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热情。

日常的诗歌教学以课本为基准进行适当的拓展,开阔学生诗歌学习的视野,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较为着重的探索,注重培养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同时,科学合理协调课程安排,辅以相应的练习和指导,及时修正学生在诗歌认识方面的误区。但要注意不要盲目地否决学生的答案,重视其中存在的合理性,以便学生对诗歌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灵活地应对考试。

2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传统的诗歌鉴赏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从诗歌的了解阅读到诗歌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一直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诗歌的讲解和观念的灌输,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自我思想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热情,应尝试做出有效的转变。比如,在诗歌学习之初,先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经历。课上学生讲解,教师补充。在进行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的探索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踊跃发言,共同完成知识的整合和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阅读诗歌,了解诗歌并获得更深的理解。

3 让诗歌融入学生生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绝不仅是对了考查学生对这一首诗歌在几个方面的认识和把握,日常的诗歌学习也绝不单单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题目,这样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于我国优秀诗歌的了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和水平,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然的,诗歌鉴赏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书本,学生诗歌学习的过程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而应努力地将诗歌融入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敏感度和关注度。在学校生活中,?W校、教师可以积极在课余时间举行相应的诗词大会,并通过朗诵、歌唱、表演等形式对诗歌进行呈现,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歌所蕴含的美。同时,鼓励学生重视诗歌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其中的奥妙,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诗歌艺术,传承中华文化。

4 审视意象,体味诗歌之魅力。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客观事物。它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鉴赏诗歌最基本的审美单元。鉴赏时把握了意象就有利于理解诗歌意境、风格及作者蕴蓄其中的思想情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当我们吟诵和品位一首首优美的诗篇时,脑海里便闪现出一个个事物―――“大漠”“孤烟”“明月”“清泉”“枯藤”“老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会被唤醒、驱动,因为它们都是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因为这些形象从外界移入诗中时,为诗人的思想感情所点燃、浸润,传递着一种感化、教育的力量。从诗歌艺术上说,它们都是一个个意象。任何意象都有其丰富的内涵,但也有其约定俗成的意义。

5 把握意境,升华诗歌之情感。

意境是由意象构成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也有区别:意象与词句有关,意境与全篇对应。一般来说,一首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看意境。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意境由情和景有机结合,要研究意境,就要研究情和景的结合方式。诗歌中的一项往往有实象和虚象之分。所谓实象,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事、实物、实境;是从生活中撷取的客观事物,给人亲切感和真实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捕捉诗歌中的熟识的实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欣赏。以马致远的《秋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中实象颇多,并且都是学生所熟知的。然而,因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在欣赏这些意象时的感受也会不尽相同。所谓虚象,即诗人对实景进行艺术加工后再创造出来的虚拟的形象。是指直觉中看不到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中的“花”“鸟”都是大家熟悉的事物,而一经杜甫的艺术改造便给人另一种不同的感受了。诗里的“花”会流泪,“鸟”会伤心,与现实中的花、鸟有了一定的距离,这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感受的虚象。在欣赏时必须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细细揣摩玩味。诗人自羌村北上,看到城池残破,人烟荒芜的景象,国恨家仇涌上心头,伤感万分。于是,寂寞开放的花在诗人眼里也似有知,感时溅泪;飞翔的鸟儿也怅恨别离,惊动心扉。这一句巧妙地把大自然的和谐景象和诗人内心的不和谐情绪(伤恨离别)之间的矛盾融为一体,突出忧思,增强了艺术效果。在此类诗歌中只有了解虚象的内涵,才能真正体味出蕴藏于诗中佳妙的诗美来。

培养诗歌鉴赏能力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成绩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还能肩负起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重担。因此,要及时地发现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改正,从而不断推动诗歌鉴赏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晓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少教多学教学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9(36).

[2] 马兆锋.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J].甘肃教育,2019(14).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五常市雅臣中学)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