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平台促进大运河河北段民俗艺术新发展
文/赵高林
摘要:河北段京杭大运河充满了文化传奇事迹,这里有凝缩中国四百年历史的政治名城邺城,有全国唯一现存的北宋都城遗址,还有马克思笔下万里茶路经过的白河之城香河等等,这些都在大运河文化带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何利用新时代融媒体优势,规避传统媒介方式的短板,创新历史文化的发展,是传媒与文化融合研究的重要课题。本课题应用融媒体手段整合挖掘运河文化的历史底蕴,整合文旅资源,弘扬燕赵文化精神,凸显燕赵根脉传统,唤起民众的历史归属感,进一步提升河北在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文化软实力。
大运河河北段现留存较为完整的是人工河道和堤防体系,代表了我国北方大运河遗产的原生态性。利用融媒体时代是一个因融合而共享的时代,利用各种媒介以互联网为纽带组建平台,整合现有的运河遗产、挖掘隐形资源。
1 用融媒体深入挖掘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和整理工作
整合我省现有的社科资源优势,将高校与社会学者的力量结合起来,成立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及相关研究中心,广泛收集、深入挖掘与大运河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成立信息化网络平台,对一些被淹没的历史河段进行定向发掘,弘扬大运河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把大运河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文化引领促进区域经济,构建河北特色的运河文化“软实力”,为河北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资源支撑。
梳理大运河河北段的历史发展脉络、沿岸的民俗与建筑、传统文化和生态景观、以及民间故事等,分别从学术型、旅游文化型、运河民俗型等不同的角度整理成著作,面向于不同需求的受众群体。
2 增强运河文化的大众性,缩短普通民众与运河历史文化的距离感
借鉴现在收视率极高的文化旅游体验节目模式,开办河北运河主题餐厅,例如《中餐厅》、《亲爱的客栈》等。与省内、国内和国外优势媒体合作,策划并推广大运河河北段沿岸的特色栏目,传播运河文化。充分利用大运河河北段的自然环境优势,与电视台、网络平台等合作开发闯关类和娱乐类等节目。
3 凝聚燕赵慷慨古风与当代河北精神的新运河文化展现
在大运河诞生2000多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人民的精神追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充分挖掘、利用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建立生态景观、历史文化长廊及民俗活动,走访生活在沿河的人民对历史的记忆,寻找历史的文化基因为当代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寻求有价值的文脉。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开展家在运河边,心系燕赵情主题征文活动;举办年画、武术和杂技等传统非遗大赛;拍摄大运河河北段非遗文化类纪录片,对大运河河北段沿岸的传统手工艺进行深度挖掘,多手段宣传。从传承特色、技艺保护等各个方面来纪录,让大众通过系统的观看纪录片了解其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这些活动和影片在各级电视台、网络平台等渠道进行播放,同时利用当下流行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进行传播,把吴桥杂技、沧州武术武强年画等观赏度极高的技艺分解成若干短视频,打造粉丝关注热点。
4 加大对运河文化资源利用与文化旅游产业带的对接
充分利用京杭大运河河北第一镇、冀州古镇、沧州南大港湿地、衡水湖湿地等环境优势,与国内的携程、去哪儿等旅游APP合作,开通线上宣传和销售渠道。充分利用大数据、大平台、大产品、大流量的资源优势,与大运河河北段共同提升其目的地旅游品牌和品质,为当地输送更多游客。
5 开展多种实地民俗主题活动,立体报道运河文化
举办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旅游文化节、庙会、摄影展等,全年按季节性策划系列活动,挖掘运河段的新闻热点事件。通过广播电视台、纸媒、自媒体等全媒体联动,对活动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立体式报道。通过广播电视台、网络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等视频直播,电视新闻、报纸新闻和各大新闻网站进行专题报道,微信、微博进行移动即时传播,通过整体策划,充分利用各媒体的平台传播优势,把活动事件最大化传播,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参与。
6 拓展“生态湿地”品牌的媒体宣传手段
大运河为后世留下了一条生态景观链,连接起湿地、水域等天然水资源,有无数鸟类栖息在此,形成天然的生态景观。河北境内段运河沿线不乏自然湿地保护区,如衡水湖等天然的自然景观。政府可组织多种形式的体现生态、文化元素“生态湿地”摄影大赛,通过微信等网络投票评比的方式带动更多人参与。依托大运河及周边生态景区,策划环湖自行车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实现营销景区,倡导运动,亲近自然的理念。
7 培育运河文化的特色小镇,建设地域文化遗产品牌
大运河孕育、滋养了中国的许多名城,与那些声名显赫的城市相比,这些遗落在民间的小镇映射着不加雕琢的自然气息。京杭大运河河北第一镇、廊坊永清白塔、冀州古镇、沧州纪晓岚文化园等可结合互联网+思维模式打造自己的品牌。在建设中融入地方自然元素,充分展现北方湖滨魅力,建设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等,介绍该区域的历史背景、自然风光、人文知识、民俗民居等,实时发布民俗节日活动、事件等,吸引更多的人旅游,同时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和旅游品经济。
通过平台即时展现民俗活动,推出旅游攻略、推荐运河民宿资讯、同时还可在高校建立运河文化微信公众平台,推文包含大运河岸的民俗故事、历史传说等。为满足现代网民的娱乐化和碎片化需求,推送内容可采用文字、图片、动漫的短视频方式,吸引运河文化的“粉丝”们,引导以自身兴趣参与创作,拍摄照片、视频、微电影等一系列活动,辅助宣传与推广。
8 筹建 VR虚拟现实的大运河历史文化博物馆
运用VR技术,建设三维立体感的运河数字博物馆,人们可以通过网站或者手机扫码直接进入虚拟博物馆,畅游观看每一处的细节,将运河文化遗产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近距离融入历史场景,这样不但传播了沿岸的文化遗产形式,更让观众获得了精神上的带入体验。在VR博物馆内将呈现出非遗的活态化,使人们能观看某一项非遗的制作过程和艺术形式,成为人们体验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
9 总结
河北段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先民在防洪排涝上的智慧结晶,凝聚着人民的创新精神,在运河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用融媒体的多效手段进一步整合河北段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河北运河的地域文化特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运用融媒体技术资源整合建设大运河河北段民俗艺术新生态”(编号:SZ19114)。
(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