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
文/蒋兴梅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在带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我们国家和高校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逐渐被各大高校重视,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总是面临诸多难题,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强化不够、大学教师的创新素质教育指导能力不足、高校创新创业环境氛围不强等,本文着重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前面临的困境,尝试探析高校实施“双创”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需求,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群,是推进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在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大学生群体中重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贡献,是落实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具体举措。现代教育提出的尊重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原则的个性化教育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提升个体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发展大学生的个性,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促进个体人格全面自由的发展。
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时代高教40条”),明确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生存之道和发展之本,个性化教育要为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2019年2 月 13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2 年之前,一批高等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由此,重新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成为未来普通本科院校的新战略。而“创新-创业”能力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指标,提升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简称“双创”)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1 当前面临的困境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脚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己逐渐成为共识,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因此受到重视,但在实践中大学生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种种问题。当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1.1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与否,最重要的的条件之一就是需要其首先具备创新创业意识,这种意识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觉性与成功比例。而现实是现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明显滞后于急需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社会现实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强化不够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创业主动性差,创业带有“被迫”的因素。一些大学生在找不到工作的压力下“被迫”选择了自主创业,而不是因为本身热爱创业。其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本身的认识不足。部分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就是搞搞经营活动或者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而创新创业中要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现有知识不足以支撑整个创新创业过程的。最后,由于学生并非一开始就拥有良好的创业心态和积极、完善的前期准备,在缺乏创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创业,势必会陷入这种内心苦闷、踌躇的状态,对创业前景没有明确的把握,意志也不够坚定。
1.2 大学教师的创新素质教育指导能力有待提高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依赖于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师队伍创新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现在不少高校教师知识结构趋于陈旧,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不强,这就使许多现代工具不能在其教学和引导学生开发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理想的作用。加之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性强,跨科学、跨领域融通知识的可操作性低,对学生全面开发心智,引导其跨领域进行创新思索均有不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1.3 高校创新创业环境氛围不强
高校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氛围,高校文化中创新意识、创业热情、冒险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的氛围不强,领导和管理人员由于怕负责任,在管理大学生的过程中,在组织大学生活动时,不敢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往往成为大学生的“保姆”。受到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评价体系的深刻影响,高校教师和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所投入的精力也显得过少甚至不足。专业性教师的精力又很难过多的分摊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上来,导致高校就算建有创新创业基地,也基本处于学生创业实践培训过程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创新指导工作不够,学生创造力得不到很好的引导,大学生创业能力当然无法有效提高。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2.1 将课程作为开展双创教育的主渠道
课程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双创教育可依托课程来开展,院校应构建完善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层次递进、有效衔接、合理高效的双创教育专门课程,同时将双创思想融入到不同学科课程中,以此来构成浓厚的双创教育氛围。此外,只有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将双创教育落到实处,努力探索多元化教育模式,组织丰富多彩的双创教育活动。双创教育课程不仅应基于学科基础进行构建,同时还要基于实践进行设计,双创教育的实践性决定着其教育不只是院校的分内工作,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
2.2 运用有效资源为学生提供双创机会
双创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对广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教学的支持,为学生双创提供实践机会是培养双创人才的重要前提。首先,应积极运用当地资源优势,主动建设校企协同、校校合作等多元化实践模式,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践环境。其次,要构建学生双创实训模式,比如,组织各种与双创有关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并提升他们的双创实践水平。最后,高校应和社会有关企业进行协同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创业的便利条件,增强实践优势,架构系统化的双创实践平台,进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实现个人价值。
2.3 打造工科学院专属“科技竞赛”
科技创新创业竞赛是理工院校比较广泛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之一,在学生中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很强的号召力。以吸引学生参与和遴选优秀创业项目为目标,打造若干竞赛品牌对于高校幵展创业教育很有必要。目前,国内众多高校都以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为目标,形成了自己的校内科技活动和创业活动竞赛品牌,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参与和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科技活动和创业活动作品。需要注意的是,竞赛并非创业教育实践的唯一形式,它只是在创业教育的一个阶段内充分发挥作用。
2.4 依托实践基地的团队训练
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活动基本上在校园之内开展,所以有必要在校园内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阵地,以便于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幵展较为便利的实践活动。按照基于科技创新的活动要求,这样的阵地也必须符合层次性高、有科技含量等标准,因此不同于普通的学生校园经商或自我学习。要求学生在一个有所控制的环境中将他们学习到的创业理念与技巧应用到实践中。借助高科技软件、专业导师指导和沙盘(如实物演练是目前第二课堂学生创业活动体验的主要趋势。它的最大优势在于把学生创业体验从单纯的学生自主活动提升为有专业指导和实物演习的综合训练。外力的介入会极大地刺激创业教育的反省和促使其改良,从而有效避免了学生创业体验的自循环。
2.5 扶持大学生创业并树立创业典型
在工科学院,通过遴选学生优秀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已经产生了一批学生创业成果,这其中就包括学生实质创业,即创办自己的企业。良性的创业教育必然产生两个结果:一是出现新的企业;二是具有创业素质的毕业生在一定时间后在工作岗位上取得进步。扶持大学生创办企业当然不是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但是通过树立大学生创业成功典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更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创业素质提升及实践,这无疑是有利于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对高校创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适应企业岗位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高校与科研院校的重要区别之一,而大学生的“双创”能力是被教育主体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上的进一步升华。鉴于在校学生的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的特殊性,人才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时间连接性,应用型高校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是必要的,这既是教育教学资源的补充,也是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张涛.创业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张子睿.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提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 温娜,田献宗.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江苏省教育厅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校外协同机制构建研究”(编号:2018SJSZ575),主持人:蒋兴梅。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