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诵经典教学初探
文/闫林美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宝藏,是一支耀眼的奇葩,传诵经典,旨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班级浓郁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春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关键词:传诵经典;教学;初探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立德树人”的思想,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我在多年的经典教学实践尝试中,记录了自己的点滴做法。
1 营造经典诵读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环境是无声的教科书,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精心设计班级的文化建设,利用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经典诵读文化氛围。此外,利用晨读进行全班整体诵读;语文课前留三分钟时间,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经典诗文;中午利用多媒体放一些经典诵读的录音、歌曲或者视频,给学生展示诵读成果提供一-些借鉴和灵感。
2 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
每学期定时开展一些经典诵读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诵读经典的平台,能让学生的诵读能在活动中得到实践运用。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小组比赛”“经典诵读手抄报比赛”“经典诵读讲故事比赛”“古诗文接龙”“古诗文表演”等,都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些活动,使学生对参与经典诵读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所读诗文的领会进一步加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
传诵经典的教学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丰富、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3.1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是教师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最首要的工作。因此,我在经典诵读课堂中采用导读激趣(讲故事)和播放音频视频等资料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3.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①教师范读或领读
在初读文章时,我带着韵味地领读能够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同时,领读还可以纠正字音,正确引导学生的诵读,避免学生读错字音的现象。
②学生自读和齐读
由于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诵读水平和感悟能力,自然诵读一篇文章所用的时间也就有所不同,学生自由读文能够给予学生自由朗读的空间。通过齐读文章的方式让学生大声的开口朗读,能够增加学生读文的熟练程度,并且全班齐读的方式还能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③分组诵读或轮读
分小组诵读是学生都乐于参与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组内的每一名学生都参与进来,不仅提高学生的诵读热情,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集体凝聚力。
④配乐或拍手朗读
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配上优美、古典的音乐,能够很快的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经典。通过学生拍手诵读的方式,能增加文章诵读的韵律和画面感,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让学生在读文的同时达到记忆的效果。
⑤古文接龙背诵
采用古文接龙的方式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背诵中,每人背一句,以此类推依次背诵,不仅能使学生诵读的热情高涨,还给予每名学生表现机会,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熟读并背诵诗文。
3.3 延伸结课,拓展学生的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拓展延伸。所以,我在每节课结束时,都想方设法从知识的延伸与扩展出发,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具发散性,也更好地营造了学生喜欢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堂氛围。
4 形成固有的教学模式
我在多年的经典诵读教学中形成了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读――联――诵。以读为经;以理解体会为纬,联系故事和生活,以熟读成诵为落脚点;以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为最终目标。在课堂上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经典,使学生涵泳在祖国经典文化的海洋,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从而实现传统文化诵读实践课的高效教学。
4.1 书读百遍,陶冶情操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师范读,识文字。对于文中出现生僻的字或通假字,教师可以做范读,带领学生读,做到正确。明句读,察语气。教师应注意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包括声调的起伏、恰当的停顿等,并学习品味“韵律”之美。这样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助他们对文章的了解。自由读,读流利。过多的整齐划一的齐读会压抑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抓住难读的地方多读,从而会更快地做到通顺流利。做动作,读中悟。有些词语晦涩难懂,教师一边读一边做动作来理解,形象而且直观。如《弟子规・出则悌》中的“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教师可边读边演示见到长者马上鞠躬作揖,长辈不说话时,恭敬地退到一边站立。既指导了读,也理解了意。配乐读,品味美。用音乐渲染,使学生入情入境,利于学生的理解和体味。如在读《论语》时,配上《渔舟唱晚》,学生会情不自禁摇头晃脑,韵味十足。
4.2 品味语言文字,引导积累运用
如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时,引导学生说说有关描写黄河的诗句,学生很快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学生百说不厌,回味无穷。
4.3 引今据典,开阔视野
如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如今之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时,说说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
4.4 熟读成诵,怡养性情
小学生记忆力强,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故事中、拓展中、讨论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最终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培养语感,提高人文素养。
教师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学生在诵读中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人文精神得以养成、行为得以规范,经典文化得以传承,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5 重视与家庭的合作
“亲子诵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阅读方式,它不仅能提高孩子诵读的积极性,也是家长携助监督检查学习过程的重要手段。家长每天花几分钟的时间和孩子一起诵读经典,不仅加强了孩子与家长间的感情,也能让孩子把学习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准则通过与家长的互动表现出来,从而理解到学习经典的重要意义并加以运用。
总之,经典润泽生命,读书完美人生。让孩子们沐浴在经典诗文的芬芳之中,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陶冶高尚的情操,让经典流淌在孩子们的血液与精神之中,为学生储备一生受用不尽的才华、打好人生的底色,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作者单位: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永宁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