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州大秧歌特点研究
文/徐泓哲
摘要:胶州大秧歌称为山东省最出名的三大秧歌之一,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有着秧歌里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舞蹈神韵、音律特征等。使人在欣赏舞蹈上能感受到当地的乡土气息和山东人民的朴素之处,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它,让它能完整的传承下来与更好的传播下去。
关键词:胶州大秧歌;舞蹈动作;特点
1 胶州大秧歌
胶州大秧歌在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又被称为“地秧歌”、“跑秧歌”。在民间被称为“弯下腰”、“三个弯”。胶州大秧歌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清代时候胶州郊区的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在1764年逃避灾难选择闯关东,一路上边歌唱边沿行乞讨。回到家乡后,经过多年的传承,才有了现在胶州大秧歌。
2 舞蹈动作特点
胶州大秧歌有它特殊的律、形态和神韵。我们可以高度评价它的运动特征。动作的主要特点是“韧、扭、拧、抻、碾”这五种。这五种动阀是所有的动作特点的集中统一。他们周而复始,源源不断,充满活力。动作幅度大和表情夸张多变化,是胶州秧歌的独特所在。
“韧”,是胶州大秧歌脚步动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力量的延伸美感。在到达起始或极空间时,动作形态的瞬间持续,相互表现一种延长感,在流水动作的变形中,呈现出一种力量的性格,是不间断力量的延伸美胶州秧歌具有“快发力和慢延伸”舞蹈节奏的特点。
“扭”是以腰为轴向外旋转的“三折”姿势。碾在形成和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盖的推力会反射到脚的旋力。“捻”、“拉”在胶州大秧歌舞蹈里密不可分的。碾主要出现在脚的部分。例如,在像丁字碾步这样的步进动作时,先内后外的碾转,同时膝盖是先开后关或先合后开的旋转和脚一关一开的快速变化,并且由于舞女的大腿和膝盖向内拧,举起脚的支撑轴脚的根儿,动力的脚踩下时,轴的脚外侧还制瓶盖扭掉转身,脚掌,继水稻的歌,胶质州形成了线柔和,舞蹈的动作是很软,但是力量强烈笔直,奔放。
“拧”字在汉民族舞蹈中随处可见,一个“拧”字勾画出汉民族之间舞蹈形态的形象。再如“丁字拧步”,强调抬腿时大腿和膝部向内侧拧动,同时主力腿脚跟有控制的提起,主力腿另一方的腰肋上提。落脚时,要有控制的先落脚跟,再落脚缘。膝部再向外侧拧动,腰转动向另一方上提。膝盖的一关一开,脚下的脚跟推动,腰部的反复拧转形成拧腰的动感和重抬轻落的力感。
“碾”和“抻”是胶质州秧歌的歌中的的基本动态是单独表现,而是身体的各部位有一定的顺序,依次上下沿着不同的方向同时进行,构成和谐统一的运动了。它在时间的演变下逐渐形成拉伸、软弱、快与慢的极具鲜明的强烈对比的形态。
它最独特的魅力舞蹈的过程中每一次聚首凝步,每一次的强发速收,速度的变化,奇妙的“三道弯曲”都需要每一位女舞蹈演员细细的拿捏,才能体现出东方女性所特有的阴柔含蓄,更是呼吸的要运用中,进气短,快,轻轻呼气,松散,稳定,有沉淀的特征。这支舞独特的上呼吸道法子。其独特之处更在于抒情的舞蹈与塑造女性鲜明的性格特征。
3 音乐特点
胶州大秧歌伴奏都是旋律优美,调子欢快,节奏明快,乡村气息浓厚,羽调式的民间打击乐。秧歌的音乐和舞蹈的动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音乐中表现秧歌舞蹈的“慢速快收”节奏的附点八分音符是恰当的典型。音乐要根据舞蹈的感情灵活运用,两者在力量和速度上高度协调统一。胶州秧歌音乐中的大量附点音型是胶州秧歌形成独特动态和强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4 人物特点
小嫚是未成年的女孩子,动作活泼可爱且灵巧。年龄、性格的差异在其各自的舞蹈动态中得到了体现。
扇子女人是少女的形象,动作是温柔安静,扇子女人是正房,跳舞时举行,年轻女性的形象,动作的幅度比较大,花旦的形式。
翠花是一个年轻的女子,动作幅度很大,表演形式是翠花手持扇子,在跳舞时打开,变成青衣的形式。
棒槌拿着两根棍子为年轻人表演就像戏曲中的小生和武生一样,背后通常有长长的辫子。
鼓子,搭着肩膀表演的,扮演40多岁的中年人,更像戏里的老生。扮演着小丑的角色,整体感觉幽默、诙谐。
膏药客穿着外褂,戴着礼帽,打着雨伞,这个人是大场跑,多是在寄席的负责人,并笑着开玩笑。
5 传承的必要性
目前,胶州大秧歌歌独特的气质更加新鲜,很多外国人是特意来胶州学习秧歌,很多当地的老艺人也乐于传授技术,更让人高兴的事,胶质州秧歌已经被艺术学校的民间舞蹈教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哺育着一种民间艺术。山东秧歌以其丰富质朴的舞蹈语汇、多种多样的舞蹈形式,日益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更表现了山东人民最真实最朴素的感情。
胶州大秧歌的文化对胶州与中国具有深远而重大意义。当今秧歌,看似戏剧如此简单,并非如此,它有着演员、歌曲、舞蹈、剧本、道具、曲牌等融为一体,亲身接触体验这种歌舞剧,远比从电视中了解的更加实际而附有其文化韵味,且能通过其中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蕴含。秧歌文化能传承并发展至今,是因为当地文化懂得取其精华,取其糟粕。而如今列入文化遗产,是胶州乃至中国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发展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意义,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昕.广采博收 神韵依存——浅析李瑞林、战肃容教授东北秧歌教材建构的特征.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04).
[2] 孙慧.浅谈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J].大众文艺,2019(06).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