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QQ:2373735031 276088961
基于“反木桶理论”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
文 / 刘雪莹
摘要: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学生需要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依据“反木桶理论”,让学生在成长过
程中找到自身定位、明确自身特色,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提升不可替代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反木桶理论;核心竞争力
1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实际内涵是指处于现实的有效状态之下,通过努力并
获得一种满意的状态的能力。该概念最初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
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投射到个人发
展中来,核心竞争力就是指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具备的独特能力。这一概念
反映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即为“由大学生自身内在价值观外化的综
合素质所具备的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性构成了大学生的核心竞争
力。
2 “木桶理论”与“ 反木桶理论”
2.1 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特提出的,“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
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
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木桶理概括了在团队或组织中,不同个
体之间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团队或组织的水平。
基于木桶理论的启示,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我们致力于学生的均衡发
展,德智体美全方面的素质提升。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视着
学生的不足,力争让不同个体均达到相差无几的水平,尽可能地“避短”,
而忽略了个体身上的独有特征,轻视了“扬长”的重要作用。
2.2 反木桶理论
反木桶理论则认为,“木桶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其特色与优势,在
一个小范围内成为制高点 ;对组织或个人而言,凭借其鲜明的特色,就能
跳出大集团的游戏规则,独树一帜建立自己的王国”。在人才供给旺盛的
情况下,特色就是旗帜,突显才能发展,具有“最长的木板”才能让自己
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发现。与木桶原理求稳固的保守思想不同,反木桶原理
是一种提倡特色突显的创新战略,要求个人能打破思维定式,找准自己的
特殊优势。
反木桶理论投射到教育领域,则是强调“扬长避短”,基于学生个人
的兴趣特长培养有个性的,甚至达到在未来岗位中不可替代的学生。其核
心是让学生找准自己的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不断加固最长木板,充分
发挥“长板效应”,而不是各方面均衡全面无特色的学生群体,学生的个
性化发展将个人的兴趣与能力相结合,极大的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3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学生需要完成从学校到社
会的过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依据“反木桶理论”,让学生在成长过
程中找到自身定位、明确自身特色,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提升不可替代
性显得尤为重要。
3.1 以人为本,科学制定培养方案
孔子说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大学教育与之不谋而合,
为培育兼备“智,仁,勇”的人才。在知育上体现在三部分,其一通过通
识教育使学生具备常识 ;其二通过专业课程使学生具备专业知识 ;其三通
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凝聚力、协作力、执行力等。三者结合,
构成了完整的高校育人体系。
为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时,兼顾通识课程
与专业课程,同时也不可忽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课程的开设做到以人
为本,结合学科发展和社会走向动态调整,杜绝千篇一律和一成不变,让
学生在完成基本修读科目的前提下,从自身需求出发,依照个人兴趣来进
行自主选择。
3.2 开展一对一针对性指导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由于眼界的开阔和知识的提升,价值观开始重新
得以构建,很多学生迫切想要寻找新的发展目标和成长渠道,却迷惑于自
身的定位和方法的模糊。此外,由于此时学生仍然处于青春期,心理状态
变化快,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复杂,更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合理的疏导。
对大学生开展一对一针指导,是了解学生状态,挖掘学生潜力最直接、
最有效的途径。在与老师面对面的过程中,老师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
认识自己,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在结合实际分析的基础上,与学
生共同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方案或步骤。同时,一对一指导还可以帮助学
生尽快发现成长中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法,避免对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消
极影响。
3.3 发展学生社团,培养个人兴趣
大学生社团是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社团以其特有的形成
方式和多样化的工作模式,丰富了第二课堂的育人载体。学生通过丰富多
彩的社团活动,培养不同的能力 :自我发展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相互协
作能力、成熟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认同能力、形成目标的能力、具有健
全的人格。
大学生在社团体现了个体培养的区别化,不同的社团组织,具有不
同的特色和优势。一个社团代表了一种兴趣导向和发展需求。学生在社团
中组织活动、参与活动,让个体发展与社团成长紧密结合,体现了强调创
新,寓教于乐,避免了重复建设和单调化,让学生在社团中发掘个人特点。
3.4 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校园看世界
实践能力现在也越来越被企业、学校、学生所重视。由于学生经过
十余年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接触机会少,存在脱节的情况。通过开展社会
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开拓视野,了解社会基本状况、社会发展需求,
对于学生明确自身定位,增强发展信心,培养实践能力都有较大的帮助。
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
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化特点进行适当的
自我调整,使得学生跟上时代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避免发展的盲目性。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在传统教育
观念以及“木桶理论”影响下,我们长期忽略了个体的个性发展与创新能
力培育,使得学生缺乏特色。而在“反木桶理论”的影响下,我们提出了
充分挖掘学生潜能,重视个性培养、团队意识培育以及创新思维的形成,
引导学生明确自身定位,提升不可替代性,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
[1] 郑君航.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研究[J].山西大学,2009(06).
[2] 张运辅.把握好“木桶理论”的环节点[J].中国石化,2009(12).
基金项目 :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中外合作办学
“双校园”模式下大学生管理探究? ——以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日语(合作办
学)专业为例”。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
主编QQ:2373735031 276088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