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QQ:2373735031 276088961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文/罗洁萍
新课程推行以来,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方面均有了很大转变,但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实际,甚至直接照搬教科书上的目标,对教材的处理还处于分缕析状态,课堂上基本上老师问学生答,只注重理解,忽略了积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积极、大胆、主动地与别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学生的作文能力也比较低,害怕写作文,习作时无话可写,写不出表达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迫于这种现状,着力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当前和今后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
关键词:小学阶段;培养;语文能力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学不好的话,必定会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小学语文是后续语文学习的基础,在小学阶段不能将语文学好的话,肯定要影响到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由此可见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其实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过程,是学生学习怎样运用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教授学生书本上的内容,单纯的书本知识的记忆没有任何意义,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小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怎样在学习过程中灵活地应用,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在语文上体现为培养学生的提取、分析理解、鉴赏与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提取信息能力”是指培养学生“从文本中获取多元信息的能力”,具体表现为“理解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恰当意义”、“体验词语或句子的感情色彩”、“能找出优美语言或词句”。包含了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理解、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其中包括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等)理解词义,还要通过体验加深感受。但是,在一些课堂上,教师依然把它简单化,一是对词义的理解他们更多的是采用“给出解释条文”或“告诉学生这个词语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的方法。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没有得到很好培养,知识、经验没有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没有渗透于教学过程。二是教师的理解(且这种理解更多来自于《教学用书》的解释)替代了学生的“体验”。学生难以真正走进特定的语言情境去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
为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授课前,我都要求学生先自己预习,大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画出好词好句,用铅笔标注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原因等。发现自己不懂或难懂的先标记,等到上课时注意听讲,找机会向老师提出来讨论。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作适当的引导,甚至把讲解也交给能力强的学生,让学生大胆、充分的说。这样,让学生他们在语言的碰撞中加深理解,印象会更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语文思维是指学生在读写听说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语文思维能力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主要指在听说读写过程中,与言语同步的思考能力,包括对交际对象、情境的辨识、判断能力等等。语文课程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课程,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及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1 改善教师的教学风格,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分角色对文中的任务进行表演,要求学生对相关人物的性格身份及主要特点进行掌握,诠释好所要实现的角色。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开发。
2.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角度思考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形成了对标准答案的依赖,有些学生为了防止答错,直接照搬原始答案,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对教材的质疑,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3 改变提问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提问方式的改善,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一起讨论,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多互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4 培养学生联想要想象的能力,进而促进思维的开发。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著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内容,想象和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3 培养学生感知鉴赏的能力
鉴赏是对事物产生兴趣,并领略其中趣味,给出审美判断的一种方式。学生对事物的鉴赏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审美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行多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1)感知教材内容,培养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真正的知识并不是传授的,而是唤醒的。教师应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感之教材内容 ,以培养学生鉴赏评价的能力。
(2)感知作者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评价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感知作者情感,是培养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课前让学生搜集,作者生平,了解写作背景与人生遭遇,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容易,恰当。
(3)感知想象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由于小学生的语文知识与生活阅历有限,因此,对事物的认知只是停留在表面,比较肤浅。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大胆、合理地想象。在想象过程中,不断领悟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美的意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断挖掘教材本身的特征,凭借课文中熟悉的情景,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与生活实际,让学生开展丰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4 培养学生内化应用的能力
知识内化为能力才是真能力。怎样把书本上的知识,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让自己遇到各种的场景不假思索就能用起来,老师的正确引导是前提,学生的积极实践是关键。关键是要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后,会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重组运用。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教材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凭借,所以不仅利用教材,更要超越教材。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把基本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欣尝水平。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理解所教的知识,通过课后的复习巩固转化为学生自己内在的知识。例如,在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一点一滴地吸纳人类优秀的文化的精华,并逐步内化为个体的基本素养,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仓库”。有丰厚的“知识仓库”,学生在语言表达中,才能“文思涌泉,妙笔生花”。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第一小学)
主编QQ:2373735031 276088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