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QQ:2370087988 2980594196
文艺理论探索 Literary theory to explore
2 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南北朝双髻飞天形象研究
文 /李倩
摘要:南北朝时双髻的相关记载较少,但是就实物遗存来看,双髻已然成为当时非常流行的发式,在《北齐校书图》、《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
壁画、洛阳永宁寺陶俑、宁懋石室等著名艺术作品中都有出现诸多双髻人物形象。佛教造像中以飞天为多,且双髻样式的自由多变为飞天的形象增添了
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南北朝;飞天;双髻
1 双髻飞天的实例
飞天源自印度佛教,但古印度未见有双髻飞天。从实物遗存来看,
汉地较早出现飞天作双髻的像例为四川成都西安路出土的齐永明八年
(490)法海造像正面左上角完整保存的一身飞天,腰部系鼓,双手作打
鼓状(图 1)。双髻飞天在四川成都地区出土的诸多佛教造像中皆可见到,
如商业街天监十年(511)王州子造像、万佛寺遗址梁普通四年(523)康
胜造像和梁中大同三年(548)释迦坐像龛、西安路梁大中通二年(530)
比丘晃藏释迦造像等。上述双髻飞天多手持乐器或作舞蹈状,对称分布于
主尊上方以佛塔为中心的舟形背屏边缘,如吉村怜先生所言 :“用飞天群
像来装饰光背的周边,可以认为这种光背在南朝已相当普及。”北朝飞天
作双髻的发生时间略早,如云冈第 6 窟后室中心柱下层东龛飞天。天龙山
石窟第 2、3 号东魏窟和第 6、16 号北齐窟窟顶浮雕飞天,部分实物流落
国外,这些浮雕飞天头部双髻样式有别,雕刻精美。
图 1 齐永明八年(490)法海造像正面左上角双髻飞天线描图
河南地区也有较多发现,如巩县石窟第 1 窟西壁中部龛楣飞天、第 3
窟东壁壁脚伎乐天,保存较为完整。以第 3 窟中心柱正面帷帐龛左上方飞
天堪称经典(图 2),其头梳双鬟,饰有圆状物,面目清秀,一手托供果,
一手执花蕾,具有汉式特征,雕刻精美绝妙。龙门石窟飞天作双髻更加普遍,
古阳洞如北壁列龛龛楣、北壁中层弥勒身后舟形背光、北壁中层东起第二
龛、北壁杨大眼造像龛背光、左壁下层佛龛等多处皆可发现。此外还出现
在莲花洞南壁内侧上层、南壁中部下层龛楣、宾阳中洞窟顶藻井等。这些
龙门石窟中飞天作双髻的时间约在 6 世纪早期。
甘肃地区飞天作双髻如麦积山第 142 窟窟顶壁画飞天。此外多发生在
莫高窟北朝壁画中,如第 285、296、428、431、461、290 窟均能见到。二
地飞天头部均高束振翅欲飞的惊鹄髻,样式别具一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单体造像中飞天作双髻如北魏神龟元年(518)释迦说法、北齐天保
十年(559)高海亮造像碑、东魏武定八年(550)张道明夫妻造阿弥陀佛
立像、西安市南郊沙滹沱村北魏佛造像等。
与飞天有关的化生头部也有作双髻,见于巩县石窟第 1、3、4、5 窟、
古阳洞、皇甫公窟石窟寺以及莫高窟第 285 窟(图 3)。这些化生多头梳
双椭圆髻,为童子形象,或手持乐器或双手合十。
此外南朝墓中常出现天人和飞仙头饰双髻,如江苏丹阳建山金家村
墓和胡桥吴家村墓砖印壁画、河南邓县画像砖上的天人像、浙江余杭小横
山飞仙等,这些南朝画像砖墓中所出现的天人和飞仙,神情优雅,衣带飘
举,在造型上与佛教飞天如出一辙。
图 2 巩县石窟第 3 窟中心柱正面帷帐龛左上方飞天
图 3 莫高窟第 285 窟西壁中龛龛楣中段化生
2 双髻飞天的分类
双髻对于飞天来说是一种极其常见的装束,造型也多变,在四川、
山西、河南、甘肃等地均有反映,相较而言,南方的实例比北方要少的多。
依据体态、服饰将六朝双髻飞天基本分为 3 类 :
A类:
飞天大多身体自腹部弯曲,腹部、臀部凸出较为明显,双腿自膝处
向后弯折,上身或穿交领广袖衣或裸露,下身着长裤,基本不露足。飘带
多绕臂呈多个尖角环状整齐排列或在集中向一个方向延伸。衣裙裙尾通常
叠有层层的褶襞,飘带和褶襞末端多有牙旗形装饰。如古阳洞北壁中层东
起第二龛伎乐天、宾阳中洞窟顶飞天、天龙山东魏第 2、3 号窟顶浮雕飞天。
B类:
飞天腹部凸出仍然明显,臀部稍减弱,衣着与 A 型相似,两腿贴紧,
一腿自膝处向后弯折,一腿随着身体向后舒展,衣裙裙尾相对来说不如 A
类繁复,但层层褶襞和褶襞末端牙旗形装饰仍然存在。飘带均有牙旗形装
饰,有两种表现方式 :1. 同 A 型一样,呈尖角环状飘逸,如江苏丹阳胡
桥吴家村墓天人。2. 尖角环状的飘带较为疏朗,绕臂呈多道曲线伸展,较
为优美,多出现在莫高窟,如第 285 窟南壁上方弹箜篌飞天、第 431 窟窟
顶中心柱南供养飞天。
C类:
飞天腹部凸出强烈,与 A、B 型大不相同的是腿部被长裙紧裹,自膝
盖处弯折呈钝角状,飞天均不露足,长裙裙尾呈尖角状,飘带如同 A 型,
但倾向程式化。如天龙山北齐第 16 号窟浮雕飞天、东魏武定八年(550)
张道明夫妻造阿弥陀佛立像舟形背屏边缘飞天。
还有个别飞天的飘带、体态、衣裙均不属于上述 3 类,如龙门石窟
古阳洞北壁杨大眼造像背光飞天、莫高窟第 431 窟窟顶前部南人字披供养
飞天、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张暯周造像碑碑阴方形龛两侧飞天。飞
天或飘带呈条带状,赤脚屈膝 ;或双手合十呈跪姿 ;或下身弯曲,线刻密
集,地域特征明显。
3 羽翼状双髻飞天
双髻中有一种特殊的羽翼状双髻,在中国较早见于云(下转 8 页)文化长廊 Cultural Corridor
8 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民众的文化品位、认识水平和对时尚潮流的选择,往往需要长期的
文化熏陶,才能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价值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因此,白族本
主故事的保护和传承,首先需要完善保护政策法规,保护与鼓励白族本主
故事口述传承人,提供足够的资金扶持,培养年轻一代本主故事的传承人。
努力改善本主故事传承人的生活处境,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建立故事传
承人自己的行业协会,激励他们以多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开展故事活动。同
时,还应该加强采录他们的口述故事和进行理论研究。
大理是一个旅游城市,政府可以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等多
媒体等手段,对白族本主故事进行真实、全面、系统地记录,建立完整的
资料档案。努力将本主故事讲述深入传统节日活动及旅游活动之中,使本
主故事传承经常化,或单独举办故事节等。通过白族本主故事节,吸引更
多的游客来大理旅游,来体味绚丽多彩的白族本主文化,实现传承和保护
的目的。
其次,可充分发挥农村的社会功用来促进白族本主故事的传承。从
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文化中心,利用现有的棋牌室、阅览室,营造文
化气氛,传播本主故事。在本主文化丰富的村落,联系所信奉的本主所崇
尚的品格和村中的爱国人士,如周宝中,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俗文
化展览室等。第二,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协会大多与本主庙相连,在本主
庙设置桌椅、茶水、电视、广播,供人们聚会、消闲,联络村民的感情。
让本主庙宇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寓教于乐的场所,白族本主文化耳濡目
染地影响着村民,白族本主故事也就悄无声息地得到了传承和保护。
最后,挖掘白族本主故事中的积极意义,运用学校、社会及互联网
等教育阵地,唤起全社会对白族本主故事传承与保护问题的重视。白族本
主故事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本主文化能够与时俱进、
符合时代主流价值观的发展。目前,白族本主故事中爱国、感恩、孝顺、
团结、互助等思想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不谋而合。将本主故事中优良品质融
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一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这是传承和保护本主故事的正确之路。
参考文献 :
[1] 刘守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4.
[2] (芬兰)劳力·航柯.民间文学的保护.中芬民间文学搜集保护学术研讨
会文集[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
[3] 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白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1984.
[4] 大理市文化局.白族本主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
[5] 武文.中国民间文学古典文献辑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6] 云南省编辑组编.白族社会历史调查(二)、(四)[M].云南:云南人民
出版社,1987.
[7] 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白族神话传说集成[M].北京:中国民间
文艺出版,1986
[8] 杨宪典.白族民间故事[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9] 杨政业.白族本主文化[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10] 杨政业.白族本主传说故事[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11] 杨福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新论[ J].云南社会科学,2007(06).
[12] 刘亚虎.从族源神话到平民传说——从南诏文学的发展看”族群记
忆”的嬗变[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1).
基金项目 :本论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大理白族本主故
事的传承与保护研究”(编号 :2019J042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杨德娥(1986—),白族,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
研究方向 :民间文学。
(作者单位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上接 2 页)冈第 5、6 和 10 窟窟门金刚力士头部,时间约为五世纪,发髻
表现为写实的翼翅。南朝造像中也有出现高耸的羽翼状双髻,如南京新街
口德基出土光背飞天残件、南博金铜佛 2 号背屏飞天及托塔力士头部,写
实特征弱化,逸见梅荣认为,这种形状的头饰应该是羽翼的象征。有学者
将德基光背飞天归为南朝金铜佛残件,南博金铜佛 2 号出处不明,但是部
分造型特征与南朝或源自南朝的山东青州地区佛像都相似。
百济也曾发现形似羽翼的双髻,如国立扶余博物馆藏百济六世纪金
铜胁侍菩萨像(图 4)。菩萨面庞稍短,眉目沉静。颈戴桃形项饰,跣立
于莲花座上,帔帛自肩下垂于近膝处交叉呈 X 形,衣着沿身体两侧呈外
展式下垂。吉村怜称之为“鳍状衣纹”,认为是通过“梁→百济→日本”
传入日本的。这尊金铜胁侍菩萨像集 X 型帔帛、鳍状天衣等南朝造像因
素于一身,且毫无违和感,可以看出百济工匠对于南朝造像特点的熟稔以
及制作技术的精巧高超。
图 4 国立扶余博物馆藏百济六世纪金铜胁侍菩萨像
类似的双髻形制也出现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法隆寺献纳宝物王
延孙造光背,围绕在舟形光背周边华丽的飞天即梳羽翼状双髻,光背有“甲
寅”铭文。关于王延孙光背,在日本有几种看法。小林刚据铭文的内容和
词句以及造像的样式手法推测为直接传入北魏样式的高句丽地方所造 ;水
野清一也支持他的观点,认为不是日本制造,可能是高句丽以东地区制作
的 ;熊谷宣夫同意小林刚和水野清一的观点,认为应当考虑是在半岛或为
半岛人制造的可能性 ;吉村怜指出无法识别它的来源,可能是百济或日本
制造,也可能是在日本的百济造佛工匠,而从百济来的造佛工匠也很有可
能是南朝人,此像就有可能是纯粹的梁样式、陈样式直接传来日本。
王延孙造光背飞天属于驾云的南朝系统天人。这种高昂着云头、托
着长长尾巴的云彩,是南北朝时代特有的表现。另外,在风中飘扬的天衣
与天人之间,天衣与饰裳之间,插入了小小的云块和珠状物,作为透雕的
连接纹饰。这种装饰法本来也是南朝系统的,看来好似花蕾,又好似变化
生,但都不明显。
目前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王延孙造光背到底是高句丽、百济或日本
制造,无论其发生地在哪,就飞天造型和羽翼状双髻来看,此件像例与南
朝关系极为密切。且这种头饰羽翼状双髻、成熟的南朝式飞天作为光背饰
物的典型范本被广为流传是非常有可能的。由此看来,羽翼状双髻飞天或
为一种独特的南朝佛教造像。
参考文献 :
[1] [日]吉村怜,卞立强,译.天人诞生图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9.
[2] 符永利.南朝佛教造像的考古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2.
[3] 费泳.“青州模式”造像的源流[ J].东南文化,2000(03).
[4] 贺云翱.六朝都城佛寺和佛塔的初步研究[ J].东南文化,2010(03).
作者简介 :李倩 (1995—),女,安徽六安人,广德三中美术老师,硕士,
研究方向 :中国美术史。
(作者单位 :安徽广德县广德三中)
主编QQ:2370087988 29805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