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QQ:2370087988 2980594196
Literary theory to explore 文艺理论探索
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3
《红楼梦》王夫人形象浅析
文 / 董超 杨惠栋
摘要:王夫人是《红楼梦》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小说中,她不仅影响着众多人物的命运走向,而且也是曹雪芹塑造极为成功的一位典型封建
贵族太太,对于揭示其作品社会内蕴具有重要意义。王夫人无情无趣无爱,压制真实自然的情感、扼杀寻常鲜活的人性、恪守传统陈旧的规范。作者以
含蓄蕴藉的笔调,写了王夫人似乎有效而严酷维护既得利益的背后,实则是陈旧与无效的苟延,昭示着王夫人所代表的封建家族终将倾塌衰亡。
关键词:红楼梦;王夫人;人物分析
“能量”一词,比喻人所能发挥的能力和作用,在本文中,主要指王
夫人一切行为所带来的影响与结果。王夫人在其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指导
下,所做出的一系列压抑真实自然的情感、扼杀寻常鲜活的人性以及阻碍
淳真质朴的善良的行为,使得贾宅充斥着无情、无趣且无爱的氛围,循规
蹈矩地走着一条封建陈旧的道路。
1 压制真实自然的情感
王夫人缺乏真挚温暖的情感,其为人处世,压抑自我之真实情感,
同时,也压抑贾府众人之真实情感。王夫人所有行为的背后,实则缺乏真
实情感的牵系,在她的意识里,尊崇礼教规章,才是绝对真理。
小说第二十五回,写到王夫人令刚下学的贾环抄写经书一事,贾环
见王夫人待宝玉百般宠溺,心间不忿,遂打翻油灯伤了宝玉。王夫人一系
列表现我们可以感受到以下内容 :王夫人心焦宝玉这个指望倚靠的“命根
子”毋庸置疑,她要求同是主子的贾环抄写自己认为大有益处的经文,是
另一程度的爱护,但是涉及自己唯一倚靠宝玉的利益时,王夫人这次愤怒
的责骂,正是她在受到切实危害自身利益时的自然表现,是她长时间的压
抑之后的一次大爆发。
很多事情上,王夫人都压抑住内心好恶,按宽慈和善的方式解决问题,
维护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但也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其他人的情感。不遑多言,
王夫人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喜赵姨娘的,但她多数时候都还是保持着宽容与
忍耐,表现出正房太太的大度与端庄,如赵姨娘被克扣月钱一事,她也可
以较为公允地询问管事的亲侄女凤姐,反倒使凤姐处境尴尬,在家族或明
或暗的斗争中,她未曾偏袒爱护出力的凤姐,而是竭力表现出善人的模样,
给人们打着一张“老好人”的牌,是压抑自我的情感,也是冷漠乏情的表现。
王夫人内心乏情冷漠,她在遵守着礼教规范的同时,也要求其他人
做好封建的卫道者。在第八十回体现十分明显,迎春误嫁中山狼孙绍祖,
回贾府后给王夫人诉委屈,王夫人闻此伤悲落泪,但她却告诉迎春要认命,
在她的意识里,嫁夫从夫,三从四德,女子成为谁家人妻,过怎样的生活,
那都是命里注定,好与不好,都唯有接受而已。在王夫人封建主流形态的
意识里,这种做法是符合时代要求的贤妻准则,她同样内心不忍迎春受苦,
但理性的礼教原则使她选择了一条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她的沉默与漠视,
这种无作为的自然情感压抑,终于将迎春这位妙龄小姐,推向了黑暗残酷
的深渊。
2 扼杀寻常鲜活的人性
寻常鲜活之人性,意即人们自然、充满生机之生活趣味。王夫人是
个乏趣之人,于是她也无法理解任何有趣之事,甚至,她视趣味为荒唐、
异端,大为不满,施加打压。
王夫人对袭人讲过这样一段话,大概说明了自己并非不管教儿子,
只是如今只有这一个,万一管教多了有个好歹,或老太太生气,所以也就
纵容了。我们知王夫人认为宝玉是自己下半生的倚靠,但这个儿子却从来
没有以自己所期许的道路奋发图强,一方面,宝玉是她在贾府的“命根”,
她必须看护好她唯一的依靠,另一方面,贾母这位“精神领袖”极其宠爱
宝玉,对于王夫人来说,宝玉在一定程度上,更成为她巩固权力、讨得贾
母欢心的筹码,所以宝玉的任性荒唐,她选择少管甚至不管,这在一定程
度上,也是一种妥协与迁就,但这样的妥协,是建立在对所有一切可能危
害自我既得利益的扼杀与打击之上的。
抄检大观园一章,尤见王夫人对于寻常鲜活人性的打击与扼杀。王
夫人听有人说“宝玉大了,已解人事,都由屋里的丫头们不长进教习坏了”,
这正是王夫人最忌惮的事情,于是她奔赴大观园,摧花折柳,雷驰电掣,
怒言“这也是个不怕臊的”,“难道我通共一个宝玉,就白放心凭你们勾引
坏了不成”,这些平日里丫头们的玩笑趣话,在王夫人看来完全就是伤风
败俗,狐媚妖言,她不能容忍这样寻常鲜活人性的流露,于是芳官、藕官、
蕊官、四儿等女子的惨淡离开,便成了必然结局。
3 恪守传统陈旧的规范
王夫人尊奉封建“妇德”的礼仪规范,并严格恪守一位封建贵族太
太的道德标准,依据礼教条款行事为人,过着规律而乏味的生活。自然而
然,王夫人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使得她无法容忍任何离经叛道、不合
礼法的事情发生。面对荣华富贵的既得利益、代表着希望与倚靠的儿子宝
玉,所以若有可能危害这一切的人事出现,王夫人便会表现激烈地采取行
动,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于是金钏受辱烈死、俏晴雯夭逝风流、大观园
抄检等命运悲剧的发生,便有了合理的解释,袭人受宠,贾母权力的架空,
也成了某种必然。
小说第三十回,宝玉午后至王夫人院子闲逛,王夫人睡着,宝玉与
金钏儿两人嬉笑打闹,金钏儿被王夫人怒斥并打了耳光。宝玉自小“混
迹于姊妹间”,或许在她看来,这也许不过就是插科打诨、逗个趣儿而已,
但这些话被恪守礼教的王夫人听到,再联系宝玉平日里本便不合自己期许
的种种行径,这位贵族太太于是更为恼怒。被赶出贾府,这是金钏儿受到
的惩罚。可是金钏儿是侍奉王夫人日久的丫鬟,可以说,她已经算是王夫
人屋里的首席丫头了,然而在僭越了王夫人内心的礼法时,这所谓的主仆
情便不值一提,王夫人的决绝与果断,正体现着她内心冷漠的无情。
后知道金钏儿跳井,王夫人对前来探望的宝钗谈及此事时表现出似
乎极为悲痛与懊悔的模样,她之后也确实“拿几件簪环赏与”,又吩咐“请
几众僧人念经超度”(第三十三回),算是尽了主仆之谊。可是细看这件事
情,这位家主夫人的行为却颇值得揣摩。最重要的就是她在宝钗面前所编
织的这一段谎言。首先,金钏儿犯错离开的真正原因,王夫人经过深思熟
虑做了隐瞒,那么,她是为了金钏儿而撒谎吗?当然不是。文中金钏儿对
宝玉说出“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王夫人很显然也已了知此事,
她的谎言,实则是为宝玉和贾环掩饰 ;再次,在处置金钏儿之时,王夫人
并未顾念多年来金钏儿作为奴仆、自己口中的“女儿”的尽职尽责,而狠
心逐撵,说明她的确不能容忍金钏儿之所作为,那么,金钏儿受罚离开则
是必然,她的再次回归便也是一句谎言。总而言之,王夫人在这件事的处
理上,她因忌惮作为主子的宝玉遭受非议、自己家主颜面受毁,家族蒙羞,
于是编织了一段漂亮谎言,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为维护业已获得的荣华
富贵之锦绣利益,巩固自己统治的地位。
在恪守礼教的王夫人的意识里,她同样不可容忍的,还有晴雯、司棋、
芳官、四儿诸妙龄女子。
在王夫人的意识里,“女子无才便是德”,模样好的,风流过的,都
是“狐狸精”,这些人是与传统礼教不相称的,算不上是正经女子。故而
她处心积虑拔掉晴雯这颗眼中钉,为免拖泥带水,且晴雯又是老夫人指派
给宝玉的,于是及时地在贾母面前讲了一场漂亮话,圆了一个弥天大谎。
这位“木头人”,在面对威胁自身利益的事情时,便不再呆板木讷、冷漠
无谓,她绞尽脑汁地维护着自己的封建正统,不择手段地打压所有非传统
意义的妙龄女子,以避免她所不愿看到的荒唐之事发生,于是如四儿、芳官、
藕官等人,便无可避免地成了这场封建卫道的牺牲品。然而专制与残酷的
血雨腥风的整治,却并不能给这座旧式家族任何实质性的挽救与(下转6页)文艺理论探索 Literary theory to explore
6 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明媚春光中的绵绵愁思
——在对比衬托中体味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意境
文 /王思嘉
清平乐
李煜 ( 五代 )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开篇便愁思顿起。
“别来春半”,春日是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季节,暖日和风,莺啼燕舞,
本应心境清明。但偏是如此良辰,“别”绪袭来,愁思无处不渗。王国维在《人
间词话》中曾言 :“一切景语皆情语。”春日之诗往往洋溢着喜悦,而此诗
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在欢愉季节横生离愁别绪。试想,若在秋季不悦,或
为时节之故,寒意添忧思,而身在春光之中,和煦春风吹不散眉间离愁,
融融春日化不开心头别绪,足见其心情忧郁之至。
后接“触目柔肠断”,目光所及,便是万般柔情,也只得寸断。“柔”
一字好似置身春日,光暖暖地浮在人的面庞,像轻纱一般笼着,耳畔传来
啁啁鸟鸣,婉转动听,鼻尖缠绵着芳香,辨不清青草与泥土的气息。而一
个“断”字便在瞬间,将万般柔情就此冰封,如坠深渊。柔情至柔,则断
肠愈殇。“柔”与“断”字,一柔一刚,一热一冷,读者仿佛置身于冰火
二重天,心中更是万般滋味。
为何这般忧思难耐?诗人弟弟出使宋室朝贡被扣,而诗人却无法拯
救,作为兄长,自然担忧思念,作为君主,联想国仇家恨、金戈铁马、政
治诡谲、翻云覆雨又难以躲避,集两重身份于一身的李煜自是惆怅复惆怅。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历来为各家品评,人们痴迷于其
意境,情与景交融,宛若人在画中。恰如唐圭璋所评 :“落花纷纷,人立其中 ;
境乃灵境,人似仙人。”
此两句亦有对比之玄妙。
“砌”用于“砌墙”“堆砌”,层层累叠,体现落梅之繁密,给人一种
静态之美。而若仅是堆砌存在,落梅便如同标本一般失去生命,显得阴森
恐怖,破坏了情景的美感。句末一“乱”则落花纷飞,似雪花,似鹅毛,
似九天仙女下凡般唯美。纷飞的花瓣混杂着淡淡的梅花香气,如此意境可
谓一绝,此句亦显示出诗性的美学。花瓣落在衣袂上,“满”则欲“拂”,
却“拂了一身还满”,听起来自相矛盾,实则不然。落花繁密,难以拭去,“拂
了一身还有”似更为贴切,李煜却在“拂”以后还用了“满”一字。然而
细品,诗人想“拂去”的究竟是一身落花,还是满溢心头的愁思呢?作为
文人,李煜自然具有审美情趣,若无心头积压的郁闷,落花沾襟,或能牵
动诗人怜爱之情。但诗人心中愁苦,落花景象反牵动其愁思,诗人才会“拂”
了又“拂”。愁思不减,遂“拂”了“还满”。落不尽、拂不完的落花正恰
似他心中驱不散、挥不去的离愁。
上段至此完结。在一派宁静的春光中,离愁别恨绕于心间。“字字写物,
字字写实 ;却字字写人,字字写意。作者将意与象离析又重合,形成了象
外之意,从而使全词氤氲起别样的情韵。”
一声“雁来”开启下片。大雁在古代诗文中是具有无限文化内蕴的
典型意象,它们在固定时节南来北往,引人遐想。大雁通常以信使身份出
现,如“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又如“困依危楼,过
尽飞鸿字字愁”。而在本词中,大雁归来却“音信无凭”,雁归无信的矛盾
刺激着诗人的神经,使其更担忧远方不知归期的弟弟,平添心中牵挂思念
之情。大雁有时还作为孤独、飘零的意象,如“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不仅呼应上篇宁静的春景,使落花之音掷地有声,同时折射出诗人愁思。
“路遥”指诗人与弟弟相距甚远,归期难问。难盼亲人归来而归梦不断,
明知归梦难成却遥相期盼,现实的残酷与梦境的美好交织又叛离,虚实矛
盾,只留一声叹息而已。
句末以比喻发出感叹。“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春草”遍地,
“离恨”如之,蔓延心头。有句诗言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
草不尽,忽而又生,“离愁”便恰似春草,“拂”不去,却“还满”,惹人乱,
愈是想要除去,愈是促它生发,无奈的苦闷之情跃然纸上。“更行更远还生”,
随着诗人脚步轻移,草儿随处生长,更加肆虐,愁思也便如影随形。正如
夏承焘所言 :“行人到了哪里,哪里有春草,好像离愁也跟到哪里,是说
无法排遣愁恨,触目春光,都是愁绪。”现实的苦楚总让诗人的努力摆脱
与挣扎付之一炬,甚至更添几分哀思。
下片亦是不忘以景物衬心情,野草不尽,浓烈的苦闷也如覆水般难收。
“更行更远”又将读者引入更加遥远朦胧的意境,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此词不仅单句内部互相对比,句与句之间亦相互映衬。上片第三句“如
雪乱”与下片第三句“如春草”形成对比映衬,使得诗歌具有艺术美感,
体现了诗人高超的写诗技巧 ;上片第四句亦与下片第四句遥相呼应,“还
生”与“还满”遥相呼应,欲“拂”还“满”,更“行”还“生”,为哀愁
平添几分无奈之情。
总的来说,《清平乐》全词前后对比,虚实映衬,既营造了春日美景图,
展示出诗性美,又将诗人的国仇家恨在细腻的语言中生发。作为读者,我
们不禁被诗人的浓情深深触动,为之哀婉缠绵,为之心旌摇荡,就此沉溺
于诗中含泪的梦一般的意境。梦醒回味,只觉那一树纷纷扬扬飘洒而下的
白梅雪中伫立的不仅是李煜 , 也是我们自己。
参考文献 :
[1]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 童家珍.落梅与春草的绵绵愁思——李煜《清平乐》中的意象[ J].语文
教学通讯D刊,2014(05).
[3]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南唐词[M].北京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
(上接 3 页)延续,于倾颓与衰亡的命运,已是于事无补。
4 总结
王夫人为维护封建大家族既得利益而竭尽力量,然而其采用的陈旧
落后的手段与方法,存在着种种缺点与局限,这种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陈腐,
对于新事物的桎梏与阻碍,决定了其延续统治于事无补的结局。在被宝玉、
黛玉、晴雯等追求个人情感释放、突破传统礼制教条的力量所挑战的过程
中,纵使统治者们仍旧试图剑拔弩张地进行反抗,即使有所暂时性的胜利,
但终究都会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一步一步走向消亡,被真正的新生命所
替代。
参考文献 :
[1] 袁行霖.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
[4] 刘梦溪.冯其庸.蔡义江.等.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红楼梦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 舒芜.说梦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 :董超(1978—),男,山东省菏泽市人,毕业于西北大学
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
文化研究 ;杨惠栋(1982—),女,吉林省抚松县人,讲师。
(作者单位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文学院)
主编QQ:2370087988 29805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