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唐宋昭君诗人物塑造
发布时间:2020-08-08 18:12:33        发布人:林盈祯        浏览次数:109 次

主编QQ:2370087988    2980594196

文艺理论探索 Literary theory to explore

4 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唐宋昭君诗人物塑造

文 /林盈祯

摘要:王昭君出塞之事自历史真实发生后,便不断进入文学作品中。唐宋时期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昭君文化繁荣,开始出现大量的昭君诗作。本

文对唐宋昭君诗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进行分析,关注唐宋昭君诗发展。

关键词:唐宋;昭君;诗歌;人物形象

史书所记王昭君貌美德佳,历代文学创作大都遵循此原型来塑造昭

君这一人物形象。唐宋两代昭君诗中的人物塑造表现出共性,皆与文学传

统相同,下文以具体诗歌为例分析其如何表现昭君这两方面的特征。

1 美貌倾城

着力于描写昭君的美貌,在魏晋南北朝后期诗作中较常见,这受到

了南朝梁代后期宫体诗的影响。萧纲《明君词》:“玉艳光瑶质,金钿婉黛红。”

写到昭君体态的美丽、容貌的姣好和色彩鲜明的装扮,塑造出美女的形象。

其他宫体诗人也倾向于从容貌、装扮来写昭君的女性美。

初唐时期,宫体诗风余韵影响到一些诗人的创作。上官仪《王昭君》:

“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这一联诗写雾气模糊梳妆镜而遮掩了容貌,

风起吹乱了头发。妆月形容像月一样皎洁的面容,鬓蝉代指古时女子的发

型。此诗以这两个意象正面来写昭君之美,但与萧纲诗作相比较,对人物

容貌的刻画略显逊色。

唐宋诗人摒弃南北朝后期浮艳空虚的诗风,主张诗歌的个人情感表

达和社会教化作用。再加上诗歌的篇幅较短,不像小说、散文可以面面俱

到。因此唐宋两代昭君诗中,较少出现对昭君美貌细致的刻画,更多是以

意象带过。其中较常出现的是“蛾眉”。五官所指历来有争议,在面相学

中眉毛为五官的一种。古今衡量美人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五官端正,故眉毛

亦可代指美貌。“蛾眉”最早出现在《卫风·硕人》“臻首蛾眉”一句,后

来成为一个固定的意象。关于其意义,有两种解释。一为“娥”误作“蛾”,

因此“蛾眉”应为美人的眉毛 ;另一种为“蛾”指动物,“蛾眉”是用蛾

细长的触角来形容女子眉毛之美。这两种解释确定了“蛾眉”的意思即为

美丽的眉毛,进入文学作品中多代指貌美的女子。唐宋两代昭君诗中以“蛾

眉”代指昭君,精简但表现了昭君之美,同时也有利于在简短的诗作中留

更多的篇幅给自己所要表达的重点。比如李白 :“蛾眉憔悴没胡沙”,白居

易 :“埋闭蛾眉久”、“黄金何日赎蛾眉”等。

唐宋昭君诗也有一些诗作详写昭君之美,但不是像宫体诗注重露骨

地写容貌,而是宛转暗示或直接评价。曾巩 :“蛾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

羞在上林。”其中“蛾眉”指昭君,上林是司马相如赋中豪华奢侈的上林苑。

昭君的容貌使上林苑中娇艳的花都自愧不如,暗示昭君之美。欧阳修 :“绝

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白居易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

苏轼 :“楚人不敢娶,谓是汉妃子”都直截了当地对昭君的美貌给出评价。

王安石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

杀毛延寿。”更是由外貌美上升到气质美,画作难以真实展现其美。

昭君的美貌是后世诸多昭君文学创作的基石,毛延寿的过错、帝王

的悔恨都是建立在昭君拥有美貌的基础上。因此唐宋昭君诗中对此大多有

所提及,以便更好地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 品德高尚

文学中塑造的昭君形象大多是具有高尚的品德,作者对其品行表示

赞扬。唐宋昭君诗中主要从两点表现昭君高尚的品德,一为自愿和亲敢当

大任的牺牲精神,一为不愿贿赂毛延寿的正气。

承担国家责任的牺牲精神是根据史书记载发展而来。《汉书·匈奴传》

中载元帝赐昭君给呼韩邪后单于欢喜而保边境安定,可见昭君出嫁对民族

团结有重大意义。汉代推行和亲政策,远嫁边疆者多为上层贵族。《后汉书》

中记载昭君是因久居后宫,不被宠幸而自愿和亲。当时匈奴远在塞外,文

化与中原有较大差别。后宫佳丽三千,未被宠幸者占大多数,但大家仍更

愿意生活于宫廷中。昭君虽然自愿和亲的起因是不被宠幸,但作为平民女

子,能有这样的胆识,放弃富贵的宫廷生活远嫁塞外来换取国家稳定,亦

是值得肯定的。文学往往对材料有选择地提取,以便更集中地表达自己的

看法。唐宋昭君诗中,对昭君这一品德的描述注重于其自愿的态度和伟大

的贡献。郭祥正 :“能为君王罢征戍,甘心玉骨葬胡尘。”写昭君为了帮助

君王免去战争,心甘情愿出嫁。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死后最好的归宿是回

到故乡,此诗以昭君甘愿死于他乡来渲染她的决心,突出了昭君牺牲自我、

促进民族团结的高尚品德。刘子翚《明妃出塞曲》一诗对昭君这一品行表

现出极大的赞赏,后两句“西京自有麒麟阁,画向功臣卫霍间。”写昭君

画像与卫青、霍去病画像同挂在长安麒麟阁中,借以高度赞扬她的品行、

肯定她的贡献。

昭君与毛延寿的故事自《西京杂记》起多次进入文学作品中,昭君

不愿为了获得宠幸而给毛延寿行贿的清高正气,在唐宋昭君诗中有所表现。

曾巩 :“自信无由汙白玉,向人不肯用黄金。”此联可以有两层理解。第一

层是昭君相信自己的美貌没有办法可以玷污,于是不肯贿赂画工 ;第二层

则是昭君自信美貌,认为不应该为此贿赂画工玷污自己白玉一般洁净的品

德。昭君不弄虚作假的品德较为突出地表现在裘万顷《题昭君图》中,此

诗写当时汉宫妃嫔为获君王宠幸纷纷贿赂画工毛延寿,但她们的画像却没

有流传至今。昭君不肯弄虚作假,其名反而流传千古,诗中突出昭君真实

的品性。李纲 :“昭君自恃颜如玉,肯赂画师丹青加?”也表现了昭君清

高自傲的品德。

昭君诗自唐宋兴起后,在明清两代也出现了大量作品,不少现当代

诗人也咏昭君以抒己怀。唐宋之后与昭君相关的文学作品中对昭君这一人

物形象的塑造亦大多包含上述两点,谈及原因则如上文所述为情感表达的

前提。昭君作为固定的原型和意象频繁进入作品中,形成中国文学上的特

殊现象。

参考文献 :

[1] 鲁歌选注.历代歌咏昭君词选注[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

[2] 李龙.《全唐诗》中的“眉”意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 吴河清.论唐宋诗人的昭君诗[ 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1(03).

作者简介 :林盈祯(1999—),女,福建泉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 :

汉语言文学。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

主编QQ:2370087988    2980594196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