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论大理白族本主故事的传承和保护
发布时间:2020-08-08 18:14:10        发布人:杨德娥        浏览次数:147 次

主编QQ:2370087988    2980594196

Cultural Corridor 文化长廊

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7

论大理白族本主故事的传承和保护

文 / 杨德娥

摘要:大理白族本主故事是白族民间文学花园中一枝独特的奇葩,始终占有重要的文学地位。大理白族本主故事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

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白族本主故事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瓶颈,保护工作势在必行,该文提出三个

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大理白族;本主故事;传承;保护

荣格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种族的人,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积淀

着种族的心理经验。这种时代相传的心理经验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

全族的,是一种“族群记忆”。本主故事几乎囊括了白族人民在生活习俗、

思想感情、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的特点,这些本主故事来自于现实生活,

真实地反映了民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渗透着他们对历史、

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态度和认识。由于本主故事本身涉及社会各阶层、

各种职业的人物,有的甚至是神话中的人物,这就决定了本主故事既与白

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又与白族历史发展有直接联系。

进一步说,本主故事与本主崇拜之间还有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本

主故事从本主崇拜中产生,另一方面本主故事又促进了本主崇拜的传播和

发展,本主文化借此在白族社会文化中扎下很深的根基。

1 白族本主故事的传承情况

大理白族本主故事不仅统一着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维

系着群体或民族的文化心理。过去,大理民众的娱乐生活比较单一,本主

故事讲述活动非常普遍。在农村,家家户户的长者都会讲本主故事,小辈

也都会认真倾听。当时的人们对本主故事耳熟能详,并深深地影响着他们

的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视、电脑、手机等充

斥着人们的生活,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少之又少,也因为大理白族自身汉

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白族人对自己民族的认识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值得深

思的问题。

著名学者刘守华曾指出 :“就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总体形势而言,讲

述故事的口头文学活动急剧衰退,它所依存的社会文化生态已经残破,很

难完全修复重建了。”同样的,以前白族本主故事的流传方式单一,主要

是靠当地德高望重的人来讲述故事而得以传承,而现在白族本主故事的流

传方式变丰富了,有的靠民众集体口头传承,有的靠出版的《白族民间故

事》、《白族神话传说集成》、《白族本主传说故事》等著作来传播,也有的

靠广播、电视传媒等的宣传来传播等等。“本主”是白族民众共同的信仰,

是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这就使得本主故事的传承呈现出集体性的特点。

每一个村庄流传的关于所供奉的“本主”的故事,并不可能单单只是个别

的人在讲述,而会发展成群体讲述的故事。在笔者所居住的村庄(大理镇

上龙龛),现年龄在六十岁的老人,不仅会讲述本村“本主”(大理南诏国

第十四代君王蒙世隆)的故事,还会讲述其他“本主”的故事。笔者的外

公,今年 84 岁,几乎会讲述 50 多则本主故事。

大理白族本主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异文。郑樵《通志乐略》:

“又如稗官之流,其理只在唇舌间,而其子亦有记载。虞舜之父,杞梁之妻,

于经传所言者不过数十言耳,彼则演成千万言。”又如阮元《文言说》:“古

人以简策传事者少,以口舌传事者多 ;以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多。

故同为一言,转相告语,必有愆误。”可见,民间文学在流传过程中必然

会出现故事情节的不同版本,即异文,民间故事也不例外。如 :大理地区

流传着大黑天神本主的不同异文。“一说大黑天神名阁止阿,即南诏王阁

罗凤,因开疆拓土来到大理凤羽而被尊奉,大涧本主金梁景帝为二老爷,

坐镇凤羽坝子西方,玄恩谷丰明德景帝为三老爷,坐镇凤羽坝东方,大黑

天神为大老爷,居中而立。又一说,大黑天神贫寒出身,有九母子,后中

毒死去,死后成佛,如今当地还有一地名叫“九子母河边”。”还有大理周

成北村本主——猎神杜朝选就出现异文《蝴蝶泉》的版本,与杜朝选版本

不同的是结局。《蝴蝶泉》讲述的是在杜朝选英勇杀蟒蛇解救了两个年轻

女子之后,两个女子想报答救命之恩与之结为夫妇,而在杜朝选认为救人

除害是分内事而拒绝离开之后,两个女子最终千愁万恨,跳潭自尽了。最

后杜朝选知道后也跳下龙潭。死后,三人化为蝴蝶,终日形影不离。这个《蝴

蝶泉》的版本与流传在今蝴蝶泉附近村民的版本也不一样,到底哪个是真

正的版本,也就无从考究了。又如本主柏洁夫人(忠贞爱情)也存在另一

版本,就是在原来版本基础上增加了其(白姐)身世介绍。白族本主故事

出现的异文还有很多,但是笔者认为主要故事情节基本一致,只是首尾略

有不同,故事中的“本主”都仍然令人敬仰。

据笔者统计,1982 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白族民间故事》收录

了 19 篇本主故事。1986 年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白族神话传说

集成》收录了 24 篇本主故事,其中还收录了《大黑天神》、《段赤诚》、《杜

朝选》、《柏洁夫人》的不同版本的异文。1999 年杨政业先生《白族本主

传说故事》收录了 44 篇本主故事,还分别按照英雄颂章、远古牧歌、历

史烙印、巾帼风采、本主情韵、五彩趣闻、甘霖苍洱七部分来为本主故事

进行分类收录,别有一番风味。2007 年张锡禄教授《白族民间故事》也

都搜集整理了部分白族本主故事。这些专著的出版有利于本主故事的传播,

但是阅读故事文本的民众少之又少。

据笔者调查,现在白族本主故事除了有村中老人口头传承外,通常

本主庙中都会有石碑刻有介绍本主事迹的碑文介绍,这也是让更多民众更

好的了解和熟知自己本主的一种方式。但是,这样的石碑一般都比较小而

且陈旧,有的石碑上的碑文已经看不清楚了,这些石碑几乎不能吸引人们

的注意力。村中的村民虽然都会去本主庙中烧香、祈福,但是通晓自己供

奉的“本主”事迹的人却比较少。笔者从小一直都跟随自己的父母,经常

去本主庙中叩头祈福,却都不知道庙中供奉的是谁?与我又有什么关联?

一直到了初中,在一次完成作业的机会中,才慢慢了解了自己的“本主”,

并产生深深的崇拜之情。

为了解大理市白族民众对白族本主故事的传承状况,做了《白族本

主故事传承现状调查问卷》,发现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1、农村的民众比城

市的民众对本主故事熟悉的更多。因为市区本主庙很少,旅游功能更突出 ;

2、中老年人比年轻人更了解本主故事的内容及内涵。本主相关活动主要

由老年人及部分中年人参与,而年轻人参与度不足。

2 大理白族本主故事的保护措施

大理白族本主故事增强了白族人的归属感。白族人民生活在特定的

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之中,有自己独特的历史道路,因而容易产生强烈的

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本主故事中的本主崇拜意识如一种无形的道

德标准,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规约着白族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本

主故事中的爱国爱民、仁慈孝敬、英勇献身、善良正直等优秀道德意识,

深深地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白族人,成为白族社会道德规范的标准。因此,

白族本主故事的保护尤其重要。

白族本主故事的保护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河北的耿村和湖北伍家沟

村民间故事的保护尤为典型,有很多借鉴意义。芬兰学者劳里·航柯也曾

向中国介绍民间文学保护的经验与方法,他将民间文学的保护工作概括为

八个字,即鉴别、保护、保存和传播。他说 :把活生生的民间文学保持在

它的某一自然状态使之不发生变化的企图从一开始便注定要失败。可能被

滥用或被适当地加以保存和保护的,不是民间文学说唱表演,而是说唱表

演的记录。可以看出他说的这种积极保护就是一种“静态保护”,也是应

该认真吸取的。

本人通过查阅资料和田野调查,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文化长廊 Cultural Corridor

8 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民众的文化品位、认识水平和对时尚潮流的选择,往往需要长期的

文化熏陶,才能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价值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因此,白族本

主故事的保护和传承,首先需要完善保护政策法规,保护与鼓励白族本主

故事口述传承人,提供足够的资金扶持,培养年轻一代本主故事的传承人。

努力改善本主故事传承人的生活处境,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建立故事传

承人自己的行业协会,激励他们以多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开展故事活动。同

时,还应该加强采录他们的口述故事和进行理论研究。

大理是一个旅游城市,政府可以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等多

媒体等手段,对白族本主故事进行真实、全面、系统地记录,建立完整的

资料档案。努力将本主故事讲述深入传统节日活动及旅游活动之中,使本

主故事传承经常化,或单独举办故事节等。通过白族本主故事节,吸引更

多的游客来大理旅游,来体味绚丽多彩的白族本主文化,实现传承和保护

的目的。

其次,可充分发挥农村的社会功用来促进白族本主故事的传承。从

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文化中心,利用现有的棋牌室、阅览室,营造文

化气氛,传播本主故事。在本主文化丰富的村落,联系所信奉的本主所崇

尚的品格和村中的爱国人士,如周宝中,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俗文

化展览室等。第二,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协会大多与本主庙相连,在本主

庙设置桌椅、茶水、电视、广播,供人们聚会、消闲,联络村民的感情。

让本主庙宇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寓教于乐的场所,白族本主文化耳濡目

染地影响着村民,白族本主故事也就悄无声息地得到了传承和保护。

最后,挖掘白族本主故事中的积极意义,运用学校、社会及互联网

等教育阵地,唤起全社会对白族本主故事传承与保护问题的重视。白族本

主故事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本主文化能够与时俱进、

符合时代主流价值观的发展。目前,白族本主故事中爱国、感恩、孝顺、

团结、互助等思想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不谋而合。将本主故事中优良品质融

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一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这是传承和保护本主故事的正确之路。

参考文献 :

[1] 刘守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4.

[2] (芬兰)劳力·航柯.民间文学的保护.中芬民间文学搜集保护学术研讨

会文集[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

[3] 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白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1984.

[4] 大理市文化局.白族本主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

[5] 武文.中国民间文学古典文献辑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6] 云南省编辑组编.白族社会历史调查(二)、(四)[M].云南:云南人民

出版社,1987.

[7] 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白族神话传说集成[M].北京:中国民间

文艺出版,1986

[8] 杨宪典.白族民间故事[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9] 杨政业.白族本主文化[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10] 杨政业.白族本主传说故事[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11] 杨福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新论[ J].云南社会科学,2007(06).

[12] 刘亚虎.从族源神话到平民传说——从南诏文学的发展看”族群记

忆”的嬗变[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1).

基金项目 :本论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大理白族本主故

事的传承与保护研究”(编号 :2019J042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杨德娥(1986—),白族,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

研究方向 :民间文学。

(作者单位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上接 2 页)冈第 5、6 和 10 窟窟门金刚力士头部,时间约为五世纪,发髻

表现为写实的翼翅。南朝造像中也有出现高耸的羽翼状双髻,如南京新街

口德基出土光背飞天残件、南博金铜佛 2 号背屏飞天及托塔力士头部,写

实特征弱化,逸见梅荣认为,这种形状的头饰应该是羽翼的象征。有学者

将德基光背飞天归为南朝金铜佛残件,南博金铜佛 2 号出处不明,但是部

分造型特征与南朝或源自南朝的山东青州地区佛像都相似。

百济也曾发现形似羽翼的双髻,如国立扶余博物馆藏百济六世纪金

铜胁侍菩萨像(图 4)。菩萨面庞稍短,眉目沉静。颈戴桃形项饰,跣立

于莲花座上,帔帛自肩下垂于近膝处交叉呈 X 形,衣着沿身体两侧呈外

展式下垂。吉村怜称之为“鳍状衣纹”,认为是通过“梁→百济→日本”

传入日本的。这尊金铜胁侍菩萨像集 X 型帔帛、鳍状天衣等南朝造像因

素于一身,且毫无违和感,可以看出百济工匠对于南朝造像特点的熟稔以

及制作技术的精巧高超。

图 4 国立扶余博物馆藏百济六世纪金铜胁侍菩萨像

类似的双髻形制也出现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法隆寺献纳宝物王

延孙造光背,围绕在舟形光背周边华丽的飞天即梳羽翼状双髻,光背有“甲

寅”铭文。关于王延孙光背,在日本有几种看法。小林刚据铭文的内容和

词句以及造像的样式手法推测为直接传入北魏样式的高句丽地方所造 ;水

野清一也支持他的观点,认为不是日本制造,可能是高句丽以东地区制作

的 ;熊谷宣夫同意小林刚和水野清一的观点,认为应当考虑是在半岛或为

半岛人制造的可能性 ;吉村怜指出无法识别它的来源,可能是百济或日本

制造,也可能是在日本的百济造佛工匠,而从百济来的造佛工匠也很有可

能是南朝人,此像就有可能是纯粹的梁样式、陈样式直接传来日本。

王延孙造光背飞天属于驾云的南朝系统天人。这种高昂着云头、托

着长长尾巴的云彩,是南北朝时代特有的表现。另外,在风中飘扬的天衣

与天人之间,天衣与饰裳之间,插入了小小的云块和珠状物,作为透雕的

连接纹饰。这种装饰法本来也是南朝系统的,看来好似花蕾,又好似变化

生,但都不明显。

目前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王延孙造光背到底是高句丽、百济或日本

制造,无论其发生地在哪,就飞天造型和羽翼状双髻来看,此件像例与南

朝关系极为密切。且这种头饰羽翼状双髻、成熟的南朝式飞天作为光背饰

物的典型范本被广为流传是非常有可能的。由此看来,羽翼状双髻飞天或

为一种独特的南朝佛教造像。

参考文献 :

[1] [日]吉村怜,卞立强,译.天人诞生图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9.

[2] 符永利.南朝佛教造像的考古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2.

[3] 费泳.“青州模式”造像的源流[ J].东南文化,2000(03).

[4] 贺云翱.六朝都城佛寺和佛塔的初步研究[ J].东南文化,2010(03).

作者简介 :李倩 (1995—),女,安徽六安人,广德三中美术老师,硕士,

研究方向 :中国美术史。

(作者单位 :安徽广德县广德三中)

主编QQ:2370087988    2980594196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