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河南乡村小学的普通话教学
文/冯凌霄,刘铎,乔誉,王文杰
摘要: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社会与经济活动,更便捷的交通与通讯方式决定了更大范围内的人际交流。所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这唯一一种标准语言,势在必行。推广学习普通话,能解决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人们交流困难的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但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广袤的国土面积决定了多种多样且特色鲜明的地区方言的存在,因此,推广普通话难度较高,普通话的学习也因此必须将语言系统尚未成熟的小学生作为重点。农村小学生的普通话教学教育也要格外注意本文将结合大学生推普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结果,对河南乡村小学的普通话教学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建议,为推普脱贫攻坚事业贡献力量。
关键词:河南地区;乡村小学;普通话教学;乡村振兴;推普脱贫攻坚
河南地区人文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地靠中原,交通便利。但以农业与矿业为主的经济体系决定了河南地区对外交流的不足。拥有着庞大流动人口数量的河南的普通话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乡村地区,河南方言独特的发音方式与特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河南人,让乡村地区的普通话学习变得困难。现在在国家战略之下,要促进中原经济区崛起,势必要加大对外交流的力度。因而,普通话推广尤为重要,而作为农业人口大省,乡村的普通话推广一定是其重中之重。本文以河南乡村小学为切入点,多点描述并简要剖析河南乡村小学的普通话教学情况与建议。
1 现阶段下河南乡村小学的普通话教学情况
1.1 多媒体设备的利用程度和普及程度不足
从2010年开始,多媒体设备陆续进入乡村小学并逐渐普及。然而经过笔者的实地调研,发现河南乡村小学的多媒体设备的利用程度并不足,尤其是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更是难有利用。部分小学的教师也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十分陌生。对于多媒体设备利用的不足问题,设备老旧损坏是一部分原因,校方对普通话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和对多媒体设备的利用意识不强也是一部分原因。种种原因下导致了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利用程度与普及程度的不足。2.普通话教学不成体系,没有章法有的乡村小学根本没有普通话课程,有的学校是把语文课也当做普通话教学课程。可以看到,在乡村小学,并没有专门的教学课程或者教学计划,只是把普通话的教学当做无关紧要的课程。甚至没有相应教材和针对不同年级的教学方式。相关授课老师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仅依靠个人经验进行教学,老师们教普通话的水平不一致,教育方法不统一,孩子们接受不到系统的教育,教学成果差强人意。
1.2 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就调研情况来看,目前乡村小学的普通话教学方式基本为老师口传式教学,课堂教学内容空洞直白,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不高,也没有考核等对学习情况进行检查的方式。像是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利用普通话开展的各种活动也严重不足。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枯燥的课程是扼杀学生学习普通话积极性的凶手。
1.3 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河南方言口音独特,发音特点明显。受方言影响较大的乡村儿童在学习普通话之初遇到的困难是很大的。而生涩的发音与拗口的学习阶段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加上没有来自老师和家长的鼓励,甚至存在同学之间的嘲笑,以及家长的不重视,很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失去学习动力。语言学习是一场持久战,不依赖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是一定无法达到好的普通话水平的。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现今农村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
1.4 家长不重视甚至有抵触心理
农村家长唯成绩论的现象比较严重,不支持甚至抵触学校开设专门的课程学习普通话。家长们对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国家推普下乡助力农村脱贫的政策没有深入了解,没有培养孩子学习普通话的意识,使孩子离开学校后再次进入到方言环境中去,不利于普通话的学习。
2 河南乡村小学普通话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限制因素
2.1 乡村教师自身普通话水平较低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部分乡村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较低,在课程教学中还夹杂着方言口语,对学生们起到了反面作用。有些老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也不甚了解。乡村学校对教师的普通话素质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要对进行普通话教学的老师进行相关专业的普通话教学培训,进而使教学课堂更加专业,精彩。
2.2 校园普通话环境有所欠缺
部分乡村小学已经有了营造普通话环境的意识,但是实际实施情况还不足。很多学生在课下和同学交流时仍使用河南方言,部分教师在办公室与同事交流以及和学生交流解决问题时采用的也是河南方言,这样的校园普通话环境严重缺失,会影响到学生在课上的普通话使用与学习。各乡村小学一定要先在乡村小学校园里营造良好的普通话环境,让学生们在学校多使用普通话,让学生们自发制造出使用普通话的良好氛围,再让这样的环境向外发展,最后带动全村学习普通话,营造整体的普通话环境。
2.3 乡村教师及学生对普通话的认识程度不够
乡村教师及学生的生活活动范围一般就在一个镇或者一个县,而像这样小的活动范围内的语言环境都是方言,没有足够的对外交流和学习。因而教师及学生认识不到普通话的重要性和推普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教学工作的进行。
2.4 校外无普通话环境,无法做到家校联合
乡村生活人员以农民为主,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对外交流不多,乡村居民对普通话的意识更为薄弱。家长在家庭交流中也是采用方言,学生们出了校门就难以再接触普通话,仅依靠在学校不完整不具体的学习是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而家校联合又要求在家庭层面也要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减少方言对学生的影响。所以乡村小学对普通话教学中也要考虑到家庭因素,召开家长宣讲会等,让学生能在校园之外继续学习。
另外,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发达,网络上的方言视频音频也出现的越来越多,家长和老师必须有所警觉和限制学生接触。
要把学校和家庭两点联合起来,构筑普通话语言的桥梁。
2.5 乡村小学缺少对外交流的机会
部分乡村小学地处偏远,信息交通闭塞。受制于地理和经济因素,乡村小学的学生很少有远行或在城市生活的经历,没有与外界的交流学习。闭门造车式的教学学习模式,不完整不规范的教学情况,都是限制乡村小学普通话教学的因素之一。
2.6 缺少成体系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单一枯燥,以口传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不足以让学生正确快速的学习普通话。没有成体系的教学模式使得不同的乡村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不尽相同,教出的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也参差不齐。不成熟的普通话教学模式的产生问题还有很多,而这些问题都在限制乡村小学的普通话教学。
2.7 缺少对外交流窗口
一直生活在乡村地区的乡村学生无法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农村因为其经济地理等诸多条件而缺少对外交流的渠道,学校也出于安全问题等角度,很少带学生外出交流。缺少对外交流的窗口,没有普通话的使用机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普通话的学习,也扼杀了乡村学子的普通话热情。
3 对河南乡村小学普通话教学的建议
3.1 增加普通话相关课程及活动
乡村小学枯燥的课程教学本已就广为诟病,没有学生课外素质拓展的有关活动,使乡村学生在课外素质方面也略次于城市学生。乡村学生大多更为内向,沉静,羞涩。增加一些普通话的相关课程和多彩活动,例如朗诵、演讲比赛等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们学习普通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锻炼学生人际交往,敢于表达的能力。。再者也能丰富校园生活,增添学习趣味。通过比赛形式也能检验学生普通话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3.2 提升教师普通话素质
教育部要对全国在职教师进行正规的、系统的普通话培训,更要规范教师教育学生普通话的方式,使全国的老师都有一个统一的教育标准。此外不仅要让乡村教师学会普通话,还要让其发挥一个老师一个老师应有的表率作用,带头深入了解国家推普下乡政策和推普下乡助力农村脱贫重要意义,以个人的一小点去带动家长、学生这一大面。老师们做到思想上的重视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学习普通话。
3.3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媒体设施
语言学习是以听说读写为主要学习手段的科目,必须让与外界很少交流,很少使用普通话的乡村学生有机会听、看、说到正确的标准的普通话,才能让其高效正确的学习普通话。因此对多媒体等媒体设施的利用就极为重要。多给学生播放视频音频文件,通过在课余时间播放新闻,建立校园广播站等方式让学生拉近与普通话的距离,加快普通话的学习。
3.4 营造良好的校园普通话环境
语言学习必须放到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在乡村小学普通话教学的一个难点就是缺乏好的普通话环境。因此必须从乡村教师做起,规定在校园内必须采用普通话交流,在学校内部营造良好的普通话环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学习中逐渐提高普通话水平。
3.5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正确认识
想要人们了解国家推普下乡的政策,离不开对这项政策的大力宣传,重视宣传的这一个环节,吸引更多社会人士的眼球,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普通话教学与学习工作中去。在对乡村学生进行普通话教学时,不仅要做对学生的宣传工作,也要做到对教师、家长、村民的宣传工作。通过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宣传推普政策,通过多种宣传手段务必 让全村人民都做到知政策,晓意义。从而与学校一起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普通话环境。
3.6 开发对外交流窗口,做到城乡结合
加强对外交流力度,开发对外交流窗口。可让城市内学校、企业等各机构对接乡村小学,开展交流活动。进而增加乡村小学对外交流机会,增强乡村学生学习普通话意识,提升乡村学生学习普通话热情。做到城乡地区的有利结合。
3.7 大力提倡大学生推普三下乡活动
大学生推普三下乡活动,不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锻炼,也是对乡村普通话推广的巨大帮助。用青年力量,传播时代精神。给乡村学生带去普通话的同时也带去正能量,给学生们树立榜样作用,引领学生们自发学习普通话,激发其普通话热情。加大对大学生推普三下乡活动的支持力度,让更多有普通话良好素质的大学生走进乡村,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
4 总结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乡村学生学好普通话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方式。现阶段河南地区乡村小学的普通话教育情况问题很多,教学设施与教学模式还不够完善,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不足,乡村普通话环境也有待改善。但是,时代在发展,更为发达的通讯和交通因素,带来的更大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人口流动决定了在不远的将来,必须全民学好普通话,用好普通话。河南乡村小学的普通话教育也正在不断地变好,有更多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在努力,有更多的大学生在下乡推普,有更多的教育方式、模式、建议被提出并得以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乡村的普通话环境一定会变好,乡村小学的普通话教育一定会变好,乡村孩子们的普通话学习一定会变好!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