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路径探析
文/王博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中指出:“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乡村作为我国社会治理最基层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法治农村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加快法治乡村建设,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一环,也是激发乡村发展“内在动力”的重要抓手。同时,法治乡村建设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其最终的建设质量直接决定着我国是否能够成功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推进。
1 新时期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法治乡村建设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有机统一。乡村作为我国最基层的社会治理单元,法治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基本前提,也是推进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我国幅员辽阔,乡村分布广泛,乡村人口众多,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形成“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乡村治理格局,有利于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夯实基础。
1.2 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法治保障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基石,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法治乡村建设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的长期稳定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全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法治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法治保障。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有利于构建乡村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保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3 法治乡村建设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衡量党员干部群众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当前, 一些农村地区群众法治意识相对薄弱,部分群众存在“畏诉”“抗诉”情绪,群众矛盾无法及时化解,乡村干部贪污腐败事件时有发生,部分地区人民群众满意度不高。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有利于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维护农村地区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2 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进程中的阻却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乡村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受制于地区及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法治乡村建设进程中仍存在阻却因素。因此,梳理法治乡村建设进程中的阻碍因素,找准法治乡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才能有的放矢,提出有效的针对性举措。
2.1 农民法律意识薄弱,法治素养偏低
尽管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推进,我国不断推进落实普法宣传工作,广大人民群众法治观念增强,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部分群众仍坚持以和为贵的处事原则,“畏诉”“抗诉”心理明显,未形成“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的良好的法治氛围。遇事或忍气吞声,或不断上访或无理取闹,甚至一些轻微的民事纠纷演化为恶性刑事案件,严重影响农村基层地区的社会稳定。
2.2 涉农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存在漏洞和盲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同样,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应以完备的涉农法律法规体系为抓手。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颁布的的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法律法规数量较少,亟需完善。农村地区遇到矛盾和纠纷时,总是无法找到与之对应的法律条文,或者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模糊和原则化,缺乏有效的操作性。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每个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各不相同,所以随之遇到的法治问题更加新颖,相关农村立法出现空白,有滞后性的特点,而且农民不懂得程序性规则,证据意识不足,最后导致自己利益受损。
2.3 乡村司法机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的经济呈现着越来越快的发展趋势,国家各项惠民政策逐渐推进,涉及土地征收补偿纠纷、土地边界纠纷等等问题不断出现,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很可能会引发刑事案件,影响着农村安全稳定环境的建立。虽然几乎所有的乡村都会有派出法庭,但是对于那些地处偏远或者条件有限的村镇来说,想要进行法律咨询或者是诉讼,还不是十分的便利,这就使得部分村民对法律诉讼产生了抵触心理,再加上从事法律诉讼的工作人员有限,也降低了村民运用诉讼维权的积极性。
3 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路径
3.1 完善涉农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出良好的法律是实现法治的基础和前提。在加强乡村法治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乡村的立法,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对于不符合乡村发展的法律法规要尽快立改废,要仅仅围绕着乡村振兴战略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就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加强立法,充分发挥出法律的保障与推动作用。其次是要弥补一定领域的空白,加快相关领域的法律制定和完善。最后是处理好政策和法律之间的关系,根据当地的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结合配套扶持政策,尽可能减少政策与法律之间的矛盾。
3.2 加大送法下乡的力度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想有效推进法治乡村建设,需要加大送法下乡的力度。首先,要对乡村地区的法治宣传途径进行创新,引导农民群众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法律法规的学习与了解当中。与此同时,还要借助互联网、远程教育等手段进行法律法规的讲解与分析。通过法律短剧、法律生活剧以及法律微电影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其次,除了普法宣传员之外,还要充分调动其党校教师、讲师组成员等群体的力量,将政策宣传与普法宣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或者充分调动起在校学生的力量,对在校学生进行普法宣传,然后再将其转化为送法下乡的工作人员,引导其将法律知识传播给农村地区的家家户户。再次,将法律知识与基础教育结合在一起。在九年义务教育当中,通过思想品德课来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从小就阅读法律知识,接受法律知识的熏陶,形成强烈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最后,转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让其不再依赖于人情关系的处理方式,开始使用法律的武器帮助自己。
3.3 提升农村地区干部的法律素养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想有效推进法治乡村建设,需要提升乡村地区基层干部的法治观念,实现乡村地区的依法行政。首先,提高乡村地区基层干部的准入门槛,选拔出具有较高法治素养和业务能力的功基层工作人员,确保各项涉农工作的有序开展,实现法治乡村建设进程的顺利推进。其次,对现有的基层干部进行大力的整顿和考核,定期为其进行系统的法治知识培训,使其积极学习法治知识,提升其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再次,利用法律加强基层干部的工作行为的约束与规范,避免其出现腐败、不作为等行为。最后,构建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提升基层党务政务工作的透明度,并使基层干部的工作接受当地人民群众的监督。
3.4 在农村地区营造“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首先,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例如,可以通过编制乡规民约的方式让农民群众了解法律的重要性;通过编制歌谣、顺口溜等方式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通过组织开展基础法律知识有奖竞赛等方式纠正农民群众的法律错误理解等。其次,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具有独特乡村特色的法律文化演出。再次,在农村中设置法治先进模范,针对法律意识较强,尊法守法的农民群众予以大力的表彰,通过模范榜样的来将法治文化深入到农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层面。最后,加强与乡村发展,农民群众实际生活相关的法律宣传力度,例如,土地法、婚姻法、合同法等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这部分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普及。
4 结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有利于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推进、美好乡村的建设,可以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党的满意度。但是,由于乡村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农民群众的法治素养偏低等问题的存在,法治乡村建设现状并不理想。对此,要想有效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完善相应的法治机制、涉农法规体系和法律服务体系、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加大送法下乡的力度、提升乡村地区基层干部的法治观念。
法治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尚需久久为功。我们要在法治乡村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新农村路径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0).
[2] 薛艳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温州地区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策略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20(19).
作者简介:王博文,男,河南周口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理学,民族法学。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