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在高等院校美育工作中的实践路径研究
陈一珉
摘要: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其在高等院校美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将红色文化有效地运用到高等院校的美育工作中,有利于丰富高校的教育资源,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知等。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发掘红色文化的美育价值并有效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实践教学活动。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等院校;美育工作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倡导高校的“五育”中融入红色文化,大力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时代新人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极大的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美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普及教育的一部分,它与德育、智育、体育不是相背而行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红色文化目前作为我国目前最具有的影响力的文化之一,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下形成的,在其传播的过程中带有很强的凝聚力,同时具备美学价值,主要涵盖了信仰、道德、艺术等多种因素,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及辨别能力。高等教育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在高校进行红色文化美学的教育,利用其美学价值,用红色文化进行引导、对规范我国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很深的意义。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正确引领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凝聚大众文化的人文精神,提升大众文化的品格等,更有利于培养一批新时代的爱国主义青年。
习近平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性,每种独特性都承载着处于该时代的人类的诉求。在当今时代,文化多样性特征明显,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碰撞,为高校美育提供了途径,创造了条件。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审美教育更是深受国家重视,“美”这一主题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倡导高校的“五育”中融入红色文化,大力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时代新人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然而对“红色文化”定义的界定,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提到“红色”一词,它对中华民族儿女来说早已深入骨髓,它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为实现中华民族自由解放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所凝聚的革命精神和物质体现,是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生动的教学资源,也是树立我国公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通过从红色文化中探索高校美育新的发展路径这一研究视角,探寻促进高校大学生群体寻找美、审视美的规律,可以推动我国美学事业进入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进而增强人民群众对文化事业的自信心。概而言之,高校美育独具中国特色,红色文化独特的美学意蕴和美育价值,对于高等院校文化育人、以美化人、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红色文化的实践运用要继承红色基因,发扬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引导学生汲取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务实精神,实现红色文化的美育价值,就是实现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运用红色文化渗透美育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和宝贵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加审美意识,将党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开展红色文化美育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提高大学生对于民族的文化自信感。因为美育是与众不同的,它是培养人由内而外的素养的教育。所以,柏拉图曾说过“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孔子也提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由此可见,美育具有的独特性是其他学科教育代替不了的,可以发掘红色文化中的美育价值来加以实践。
在针对群体研究过程中发现红色文化与高校美育中存在的积极及消极问题。特别是不足点,例如在高校中红色文化教育的环境氛围不够浓厚,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存在着差异性,理论与实践并没有深化结合,红色文化教育的形式也不够丰富、内容过于单一等。如何推进针对与发展高校的美育教育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如何在日常教学、专业课程、课外实践中引入具有美育价值的红色文化,展开一些关于对策的研究。
应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建设、融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同时也提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在高校中应加大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力度,不仅在学校课堂中中接受红色文化知识教育,同时可以让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积极开展调研活动等,鼓励学生将实践经验转化成理论成果,从而增强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根据对近年来红色文化与高校美育融合教育的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行性方案及对策:
1.应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建设、融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同时也提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在高校中应加大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力度,不仅在学校课堂中中接受红色文化知识教育,同时可以让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积极开展调研活动等,鼓励学生将实践经验转化成理论成果,从而增强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2.在高校中建立关于红色文化的研究基地,切实关注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让红色文化真正走进校园,并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推进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研发从单向到多维度的发展。在此中应清醒的看到红色文化教育所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明确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目标和原则及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深入研究如何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如何丰富其教育内容,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在高校中使红色文化教育进教材、进课堂,充分利用具有的资源,丰富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例如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课程,使学生不仅能在课程中接受红色文化知识也可以亲身融入红色文化氛围中,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教育氛围。在此中应积极鼓励大学生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可积极开展社会教育,例如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红色文化遗址,开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的课程,这些方面可以更好的使学生融入红色文化的氛围中去。更要明确红色文化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更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为一体。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融合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4.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创新红色文化活动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和参与与红色文化主题相关的活动等,不拘于传统的宣传框架,“以学生为中心”并在各方面给予充足的支持。并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红色文化资源网络传播平台,推进高校校园文化信息化建设。利用实践活动为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创造机遇,开展多样化校园实践活动。高校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及弘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系统的挖掘地方红色资源,结合当地政策,联合当地政府,加强地方的校际合作,凝练红色文化,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促进地方红色文化弘扬。
总之,高校红色文化的实践运用要继承红色基因,发扬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引导学生汲取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务实精神,实现红色文化的美育价值,就是实现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运用红色文化渗透美育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和宝贵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加审美意识,将党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河北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红色文化在高等院校美育工作中的实践路径研究”(编号:20220202404)。
作者简介:陈一珉(1980-),女,汉族,河北衡水人,硕士,副教授,从事艺术设计、工艺美术、非遗传承创新理论研究工作。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