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班级的创建是我们学校建设的重要目标,但是和谐班级创建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学生,具体方法和措施也应不同,在和谐班级创建过程中,学生无论从思想、心理、学习还是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社会还有许多不和谐的地方,给学校班级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班级、校园只是社会的一个小细胞,和谐社会的健康肌体需要亿万个像学校班级这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小细胞。
一、班级管理文化的重要性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积极健康的雏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熏陶着孩子的心灵。积极创建富有个性特点的班级文化,构建师生共同的精神乐园,是我们共同的追求。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细致而漫长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就像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使它的作用就像这春雨一样,班主任就得做个有心人,搞好班级的文化建设。
二、班级管理文化的新认识
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在班级管理中都会有这样活着那样的困惑,有的教师甚至抱怨现在的学生难管理,其实终究其中原因是我们的班级管理是老师喜欢的形式,而不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
在我们现行的班级管理中更多的是教师的权威,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被我们忽略。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我们的班级管理,要想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让学生全体参与,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集体自我管理机构,体现管理的主体性。
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爱是最伟大的力量。新课改倡导合作教育,就是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爱和信任是建立友好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我们更要学会科学的爱学生,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教师只有从心底里关爱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增强学生的信心,优化班级管理。对于每一位学生都应该真心以对,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关爱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比如,在班级管理中我使用“值日班长轮流制”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作为班干部的荣耀和职责。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 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三、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学习氛围,轻松育人
和谐、融洽、奋进的班级氛围对学生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要构建和谐班级。因此,营造和谐班级作为体现新课程改革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需要从服务学生成长发展的高度去认识,从立足班级长远建设的实践去推进。构建和谐班级,就是要形成平等、友爱、默契的师生关系,形成团结、互助、共进的同学关系,形成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的良好班风,使每一名同学在融洽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在和谐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和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自己;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言行树立威信;教师要培养民主作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对学生不抱成见和偏见,公平对待全体学生;当与学生发生冲突时,要善于理解学生。而学生之间要提倡助人为乐;心中有他人;看人要先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幽默感;要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良好的班级氛围,不仅可以使人奋发向上,还可以使班级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协调功能,班级形成了一种齐心协力、积极进取的良好班风,就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四、创建班级活动文化,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班级活动是组织、建设良好班集体的有效方法。班级活动有助于班集体的形成,有助于实现班级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班主任对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培养学生素质基础的基本形式,活动搞得多,内容丰富多彩,锻炼学生和学生干部的能力,在活动中寻找快乐,获得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内容丰富,需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思想受教育,行动上得到改进。从而达到愉悦心情、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发展特长。
在各类活动中,解放了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老师要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充分信任学生,实施学生自主管理方式,培养自主性,使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小主人。深信,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得越充分,班级管理的效益就越高,取得的教育效果也就越明显。
我坚信: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学生的情感是可塑的,学生的情感是感人的。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舍得倾注培育和引导的爱心和耐心,那么,我们收获的必定也是感动的。
【参考文献】
[1]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金林祥,张雪蓉.《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方 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陶行知全集》: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5]《陶行知全集》:第5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6]《陶行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