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汉语词典》上,“小组”被注解为:为工作、学习上的方便而组成的小集体。“合作”被注解为: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单向的机械灌输或双向的被动问答的教学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际之间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模式,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倾听的质量,培养团结互助精神,激发团队竞争意识,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从而改善传统教学现状,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小组合作的现状
在提倡“生本”教育的今天,小组合作学习已被推向了课堂教学革新的浪尖,并被无数一线教师所推崇。但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很多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例子,比如教师抛出问题后立刻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学生独立思考空间的缺失导致了交流的肤浅和优生灌差生的现象;比如小组交流时有组长“一言堂”的现象;再比如小组合作完成一组习题时,大家各做各的,做完没有交流而是端坐等待,给课堂教学留下效率盲区的现象等等。这样把“小组合作”仅仅当作一种表面形式而为之的“伪合作”,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合作学习中的情绪调动
记得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最深刻的愿望是渴望被赏识”。而赏识就是对学生言行、举止、所作所为予以肯定、表扬,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孩子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小学阶段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多半是依据他人的评价而来,外界的批评或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从而建立起自信;它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三、是否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合作虽是小组成员间的合力互助学习,但也应该具有“独立”的东西。刚刚在网上学习了知名教师康建华校长的博文,其中提到“学生合作中要注重三独立:独立思维、独立操作、独立人格”。本节课沈老师在三次合作中均注重了“独立思维”,能够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应该说,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小组合作交流,能够提升交流的质量,产生“碰撞”的效应。
四、学生合作时,教师是否有参与动作?
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调控课堂教学的角度讲,可以收集学生当中的做法想法,支持后面的教学过程;从引导学生合作的角度讲,可以应时应景地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与倾听、质疑与求异、接纳与放弃、宽容与帮助、评价与创新、求助与提高,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沈老师能够在学生合作的时候积极参与其中,她面带微笑的巡视,并且参与到一个小组中去交流,利用一个教师对合作交流的积极认识来影响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交流。
五、有没有对小组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积极评价来促进。可以是给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或成效打分,也可以口头评价。虽然沈老师没有对这几次的小组合作交流作出评价,但个人觉得评价也不是每一节课都要“亮”出来的,其中分寸可以灵活把握。但要注意不要过多强调小组内某一位同学的表现,因此而削弱小组的合力。
六、从学生的角度看小组合作
1.合作分工是否明确?
合作学习是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本节课没有过多复杂的小组合作操作性学习,仅限于交流不同的想法,所以分工是否明确便不容易观察。但是从学生在交流时候的表现还是可以看出来“分工”还是明确的,一个同学说,另外的同学就在认真听,并且思考。这是一种“自觉”的分工合作。
2.合作过程中,小组中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
合理的小组基本都有优、中、困三个层次的学生,如果学生在合作时不能“融入”小组,小组内交流很少,基本停留在独立思考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那么小组合作形同虚设。沈老师的课堂中,被观察的学生在合作交流时均能做到“按序不争抢”,“认真倾听”并辅助于点头、微笑、注视、指认等多种行为,反应出了“健康的小组机制和合作理念”。
3.在本小组合作结束,而教师没喊“停”的这段时间里,小组成员的动态。
在很多课堂里,我都有这样一种体会:一些小组的合作早早就结束了,在别的小组还没有结束的时候,他们就在“坐等”,形成课堂效率的盲区。从另一个侧面就反应了学生不会倾听,不会碰撞,不会交流。试想如果学生能多倾听,善碰撞、会交流,而不是各自说各自的,是不是会缩小这样的盲区?通过以上观察,以及学生在集体交流中“百家争鸣”式的回答,可以看出这节课上的小组合作是“合之有理,作之有效”的。
生态课堂更倡导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享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快乐。在相互的合作中,教师更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共同感受生态课堂带给教育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