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更有效的掌握基础知识,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新课改理念下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认识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或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掌握了预设的知识,取得了应有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如: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被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否的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小组学习中能否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相互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能否在小组群体的互动基础上,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取得了进步。
3、小组学习是否培养了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意识,有无让学生形成良好竞争和面对竞争的心里品质。
a)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社会生存技能和民主、公平的价值观。
b)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为积极,更为有效。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观察的盲区
学生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教师实时的监控。尤其是在分组初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合作意识都还较低,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没有适当的提醒,其合作学习常常会放任自流,流于形式,成为低效甚至是无效劳动。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切不可袖手旁观,放任自流,而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这既能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还能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
(1)严控各种原因的过度依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或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出现得过且过,过度依赖同伴,自己不去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不付出努力,把小组其他成员的成功直接抄袭,实行拿来主义。对这样的学生,应当让他明确个人责任,引导他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多动脑,积极创造条件,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去帮助同伴。增强责任感,知道小组的荣誉需要每个人的付出。
(2)积极主动的消除误解。研究发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经常有误解,这些误解在小组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强。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跟进,及时发现并消除学生的误解,以免整个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都步入误区,导致误解被泛化,形成错误记忆。
(3)控制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开展合作学习初期,有的合作学习小组可能缺乏组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不到位,出现冷场的局面。另外,合作学习小组在讨论问题时,有时因为这样活着那样的原因,也可能会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教师应当及时分析,寻找冷场的具体原因,指导合作方法和技巧,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相互交流,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的火花。
(4)严防跑偏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看到在合作学习小组在展开讨论后,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像脱缰的野马,有时可能会偏离讨论的主题,跳频到小组成员都喜欢的话题上,比如电影、游戏、明星等。教师应注意观察,适时引导,把学生思维拉回到讨论的主题上来。
三、小组合作学习高效的策略
(1)疏导有负面情绪的学生。中学生因为出于心里发育期,存在许多心里问题,这些问题也体现在合作学习中,如:情绪低落的学生,没有认同感的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觉得厌烦乏味的学生,炫耀聪明的学生。教师对这些学生应予以关注,加强监控和指导,及时排除他们的负面情绪,为他们提供积极的情感动力,使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与同伴的合作中,取得共同进步,提升自我认同和集体荣誉感。
(2)要有预设问题: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是常有的事,教师应尽可能预设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问题的原因、方式、时间等都不相同,如果老师事先在准备阶段做出问题预设,并有解决的问题的预设方案,这样在问题出现是也能避免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管理者”、“服务者”、“领导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这些都是为了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新知识或者难点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得到解决。教师不一言堂,不在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顾问一参与”的关系。
实际教学中,因为时间的限制,教师给学生的合作时间往往不够。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更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合作的有效性,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也很难达成合作学习的目标。因此,在合作学习是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