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诗中有画,化诗为画”
发布时间:2014-10-31 09:38:23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419 次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简笔画这种简练直观、生动有效的教学语言,能让学生想象去抽象化进而具象化、诗意化的意境,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体味领悟诗人的诗情,化诗为画,其应用应以“立足文本”、“简洁明了”和“师生共造”为策略原则。

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创造性、主动性的劳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焕发活力。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难度较高的小学诗歌课堂上,教师如何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在深刻理解把握文本的基础上,通过简练直观、生动有效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想象去抽象化进而诗意化的意境,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体味领悟诗人的诗情,变得尤为关键。简笔画,作为一种富有直观性、形象性、简练性的教学语言,通过精炼有趣的绘画方式,对所要表现的对象在主要形象、形体特征方面进行概括提炼,化抽象为直观,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更显重要。本文将浅述简笔画在小学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新课标的导向下,新编小学教材加大了对诗歌的选入,就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主编崔峦先生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语文教科书共收入古代诗词61首,其中诗54首,词7首……古代诗词的入选量,是以往教材的两倍。”高度重视诗歌教学,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中追求教育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捍卫母语教育民族尊严,引导学生吸收本民族文化智慧的有效措施。

汲取许多优秀小学诗歌公开课的经验,教师若能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有的放矢的口头语言引导, 寥寥数笔,带领学生走进诗歌意境,化枯燥为生动,化玄奥为浅明,化诗语为景语,化景语为情语,头绪纷乱变为一目了然,将使整节课变得更加大气简明。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图式(原本内心的准备状态),只有被“同化”,才能有反应,没有同化,就没有反应。只有打开学生现有的心理图式,顺利认知陌生的信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考虑到小学生有限的抽象思维,须以更为直观生动的具象,才能打开他们狭隘封闭的现有图式。与教材配套的插图通常显得太碍眼,不够直观形象,简笔画可弥补其不足。因此,简笔画使学生在唤起原有经验、强化情绪感染、激发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等方面产生连锁性的积极效应,其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一、立足文本

简笔画无疑是拓展想象的另一边翅膀,但必须立足于文本,不可脱离文本天马行空,现代文学理论更多地强调了文本的独立性与封闭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的放矢,有目的性地采用这种教学语言,避免喧宾夺主,流于形式。如刘禹锡《望洞庭》(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波光粼粼,静影沉璧,如此良辰美景,令人怡然心醉。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过多拓展诗歌以外的意象,紧紧抓住月光与水色“两相和”的词眼即可,过多繁琐的意象拓展,反而让学生吃不透文本。简笔画的表现内容要尽可能配合课堂教学内容,不可喧宾夺主,画蛇添足。

   二、简洁明了

简笔画在于“简”,教师要善于通过简洁有力的线条,呈现清晰鲜明的文本具象,扫清学生纸上的抽象思维障碍。古诗善于通过时空变化、作者心理变幻,“诗中有画”,营造丰富多变的意境。个别古诗纷繁复杂的时空转换,往往造成了学生阅读理解上的“拦路虎”,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的简笔画,能化避免枯燥艰涩的解说为直观生动的诗歌画面。简笔画尽可能做到“简”,笔画干净利落,形象清晰易明,要比纸面上的简笔画更加简洁,生动,富有童趣,结合口头语言,以便互补教师教学上的不足。

如王安石的名篇《泊船瓜洲》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王安石看到的是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进而想到的是再过几重山,就是他的第二故乡——钟山。学生首先要分清楚“京口”、“瓜洲”和“钟山”的地理位置,教师在课堂上,可用几条简明的线条,展示给学生整体图,山在哪儿,水在哪儿,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再到黑板上写上地名,参与到重组诗歌画面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黑板上的简笔画,教师可伺机旁白,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山高水长,路途遥远。此时,让学生有心地再读诗歌,引导学生体味,在作者心中,自己和家乡钟山的距离远不远?学生自然而然能从“一水”、“只隔”等字眼中读出作者心理距离的“近”,教师立马可打铁趁热地套出理解本诗的关键性问题:“现实实际距离和作者心理距离,为何会产生一“远”一“近”的巨大反差呢?”学生便能顺水推舟地联想到,作者虽然人在羁旅中,心却仍系故乡,思乡之情跃然纸上。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简明大气,又图情并茂地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体味作者内心浓厚的思乡之情。

   三、师生共造

新课程倡导,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教师在黑板上以简笔画形式重组诗歌具象的过程中,也是文本形象与意义重构的过程。文学文本意义的传达和理解都必须通过形象符号,借助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家费什看来,能赋予文本以意义的非文本本身,而是读者的阅读活动。解读诗歌形象,

学生要参与其中,反复诵读,拓展想象,塑造出自己心中的诗歌形象,真正做到文学欣赏中的“再创造”,学生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读者,而教师无法替代学生完成他们的想象与体味。教师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引导范畴,切实让学生自主地将诗歌中的艺术世界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重现在他们的意识中。

如杜甫的《绝句》(选自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由近及远,视野辽阔:屋外杨柳呈现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柳枝迎风飘舞。两只黄莺在柳枝间相互追逐,杜甫视线转移,随即看到成行的白鹭在高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好像要与青天相接的样子。此句描绘了两个独立的景象,勾勒出春意盎然的画面,极其生动清新。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可先读懂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黄鹂、翠柳、白鹭和青天。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诗人的眼睛,你看到了什么?”点名一学生到黑板边,让他边说说自己的所见,边动手勾勒出自己心中的画面,此时不需教师过多的解说,学生与生俱来的丰富想象力便能诠释诗歌中的美景;教师也可提示学生选择彩色粉笔,进一步展现“黄”、“翠”、“白”、“青”多姿多彩、生气勃勃的具象。词句除了“有色”,更是“有声”,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根据他们所想象的画面:“除了看到这样多彩的美景,你还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诗境的有声有色力透纸背,此时,何愁学生不能感受到这种美的高度和谐?又何愁学生不能感受到诗人对片片春色的喜爱之情呢?课堂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简笔画引导学生快速地背诵诗歌,有情感地朗读诗歌。教无定法,简笔画的妙用,更是教师智慧火花的闪烁。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