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探析如何构建农村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师学生 教学有效性
目前,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教学效率相当低下,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是一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教学艺术,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技能。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它是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核心,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的教学模式, 如何针对农村初中生的现状,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得到进步与发展,让语文教学成效提高。
一、农村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方法陈旧
许多教师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以往的“填鸭式”上,忽略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的理念。凭借自己过于自信的讲解和分析,反复做着千篇一律的课文讲解,力求让学生能透彻地理解自己的理论,缺乏创新观念和有效教学方法。过多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失去自我思考的时间,甚至缺失创新思维意识,课堂以讲解为主,缺少师生互动交流,使得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千
篇一律的观点。
(二)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语文素养的提高更多的是靠积累而不是背诵。有些学生认为语文学习与日常课程练习不紧密,因而对平时语文课堂漫不经心;有些学生把考试的分数看得比语文素养更重要,部分学生甚至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背诵、练习,可自身的语文素养依然不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者,学生对素质教育观念存在偏差,把“减负”当作自身懒惰的挡箭牌,不思进取。
(三)情感教育缺失,学生兴趣下降
中学语文教材风格多样,情感鲜明,为的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课本,学习到文中健康丰富的情感。而课堂上,学生更多的是接受教师关于文章结构或艺术手法的分析,对于文章原本宣扬的情感和精神熟视无睹,原本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文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生活本就单调,充斥课堂的专业术语让原本可以在课本中获得丰富健康情感的机会荡然无存。长此以往,学生的情感世界更加苍白匮乏,从而引起学生产生大量心理和情感问题。
二、解决对策
(一)培养语文兴趣,丰富学生情感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情感是行动的动力。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有学好语文的欲望。课上要发挥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得学生能够从课文中获得引起自身共鸣的情感,从而转变学生因为课程的逼迫被动的学习的现状,变为由兴趣和情感引导主动学习的态度,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中学语文课本风格多样,这对于培养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情感方面大有裨益。通过课文内容的引申,找到文中与学生兴趣或者情感的共通点,能够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指导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方式。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如字典的使用,断句,精读等学习方式。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文字的规律,把握行文的脉络。此外,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并总结学习经验,引导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给予指导优化,从而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教师要耐心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学习习惯,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
(三)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沿阵地。教师应该力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广度,并增加深度。只有在学生掌握了扎实的语文功底之后,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所以,要培养学生注重课内外语文知识的积累,从而为学生自我创新提供空间和基础。其次,创设和谐自由环境。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环
境,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主动思考的机会,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同时,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质疑方法,敢于表达自身的观点。
(四)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感悟能力
如今,农村学生的价值观已经逐渐偏离到功利主义上,农村学生大多对自己的生存方式不满意,难以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来真挚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然而语文的根本在于对于自身情感和思维的表达,这些情感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教师在课本的讲解中对于意境往往刻意地夸大了,如果能够将文段中的美好意境还原到现实生活之中,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和理解。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描写的意境,在农村学生的眼中是常见景色,陶渊明用诗歌赞美景色,从而体现自身境界的追求,这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这应该是一种对生活环境的赞美和另一种感悟生活的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对农村生活的重新感悟与认知。
(五)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
农村中学生限于家庭、学校条件的限制,随着年龄的增长,往往渐渐失去儿时的活泼,缺乏自信。以举手行为为例,小学生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踊跃,而中学生则凤毛麟角。如果相同难度的问题提出后,教师给予鼓励表扬,那么举手情况会好转很多。因此,对于学生缺乏自信的情况,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用激励、表扬的方式来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力求课堂的气氛能够活跃起来,同时让学生
自信饱满,投入更大的热情去学习。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美地达成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求得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