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口头交际话语的构建模式分析及对大学英语课堂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4-10-31 09:57:33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422 次

日常口头交际话语,总称为会话,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广泛的语言现象。会话分析家对英语话轮转换、毗邻应对的分析和伯明翰学派及其后继者对会话回合的研究,为我们详细描述了日常口头交际话语的构建模式及策略,并对改进我国课堂英语教学带来特定的启示和影响。

一、 引 言

中国的入世以及全球化在各个方面的空前发展使得英语作为当前全球通用语的地位不可动摇,在我国的课堂英语教学中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愈受重视。然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在中国课堂尤其是高校的非英语专业课堂仍然盛行,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要和实现这一目标。这种背景下我们分析一下自然的英语口头交际话语的构建模式及其策略,对外语学习者更有效地掌握这门交际工具、对我们改进英语课堂交际活动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意义。

二、话轮转换

人们日常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话轮。话轮转换系统是一个基本的言语转换机制。指谈话的参与者发言权的转接和交替程序。它包括话轮构造部分,话轮分配部分, 以及话轮转换规则。Sacks et al.(1974)指出会话从根本上讲是一项话轮转换活动。他们描述了谈话的两个明显的事实:1)在一个时间里至少而且只能有一个人说话;2)发话者不断轮流变化。日常英语口头交际中,会话参与者明了应何时转换发话者与受话者的角色,即进行话轮转换;若出现重叠现象则有一方马上退出,若出现暂时沉默现象也会有人出来发话。话轮可以由不同的语用单位构成,词、短语、从句、句子、句组都可以充当话轮。

(一)话轮转换机制

首先谈话中存在一个“话轮转换关联位置”,即发话者和受话者发生转换的位置。发话者发话的内容完整,语调下降、有停顿,语法结构完整,以及目光转向某位受话者都可以表明到了一个可能的“话轮转换关联位置”。其次,当一个话轮转换关联位置出现时,并不是每个受话者都可以随意成为下一个发话者。谈话中由谁成为下一个发话者主要有三种分配机制:1)当前发话者选择下一位说话者,方式为点名或提问,也可运用目光注视、身体转向心目中的下一个发话者等各种副语言特征来达到点名的目的。2)当前说话者既不点名也没提问或向受话者发出副语言特征,完全留待其他参与者自行选择。这种情况下几位受话者可能会同时发话,因为他们同时注意到一个“话轮转换关联位置”出现了,但大家还是遵循“在一个时间里至少而且只能有一个人说话”的原则,某个参与者最终获得发言权,而其他人退出。3)当前发话者没有选择下一个说话者也没有其他参与者作自我选择,则当前说话者选择自己继续说话(但这不是必须的)。另外,会话中也有受话者能判断出不是关联位置而发话的情况,这主要有两种情形:打断和重叠。前者是不礼貌的行为而后者是为表示支持对方而发话。

(二)话轮转换的手段

话轮转换包括语言手段和行为手段。语言手段又分为话语标记、话轮延伸成分和自我修正成分和韵律手段;而行为手段则包含打断和叠加等。

(三)话轮转换的策略

会话中人们也依赖一定的语言策略或副语言特征来转换角色,成为发话者或持续发话或充当受话者。

首先,受话者会根据情景的不同采用正式程度不一的语言策略来获取发话的机会。此外,谈话参与者还可以通过吸气、张嘴等副语言特征来表明要求讲话的意向。其次,若当前发话者不想被打断,想越过可能的话轮转换关联位置继续说下去,常采取 “话段未结尾成分”、 “未结束标记”,以及特定话段。发话者还可以通过一些副语言特征来阻止别人打断他的话语,如提高声音、语调、语速,运用手势动作、面部表情或身体动作都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再次,会话中的一方通常用反馈语来表明自己在聆听并支持对方继续发话。对这一现象的思考使我们注意到会话中的话轮转换并不是象教材上那么整洁,谈话中有反馈语和前面讲到过的重叠、预测等现象。

三、 毗邻应对

话轮转换规则为口头交际的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约束着人们在会话中有条理地转换角色,使人们在会话中交互作用。作为话轮转换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在这个框架内谈话者一前一后的两个话轮往往是互相依赖的,第二个话轮不仅与第一个话轮内容相关而且在功能上依赖于第一个话轮(Cameron, 2001: 96),比如“问-答”、“问候-问候”,“道歉-接受”、“祝贺-感谢”等,这些都是毗邻应对。

(一) 毗邻应对的构建

毗邻应对一前一后的两个部分分别称为毗邻应对的第一话部和第二话部。这两个话部通常是紧跟着出现的,但其间可以有嵌入序列。此类嵌入序列往往是完成第一对毗邻应对所必须的,是应答者作出合适的第二话部的必要条件。而第二话部有时可以有所选择,如邀请、提供帮助、提议等是第一话部,它们既可以被接受/赞同,也可以被拒绝/反对。接受/赞同是合意的第二话部,它们在应对中往往及时而简洁,拒绝/反对是不合意的第二话步,它们在应对中显得犹豫而复杂。合意的第二话部与不合意的第二话部之所以结构和语气都不同是因为后者通常要使用更多的缓和语来减少对对方面子的威胁,即保全对方的面子(Cameron, 2001)。

(二)完成毗邻应对的策略

一些语言学家对英语为母语和外语的会话者在会话中产出的毗邻应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发现母语为英语的人们经常采用一定的策略来完成毗邻应,使谈话进行地得体。

1、 Frosbog(1987)调查了道歉策略,发现英语为外语的会话者由于语言能力有限而经常使用固定的道歉客套语,而英语为母语的人经常使用其他策略,如顾客因商品有问题去商店退货,店员会使用“补偿性帮助”。

2、 Scarcella 和Brunak(1981)指出英语为母语的人在发出邀请前为了避免因为出现不合意的应答语而使会话双方都感到“丢面子”而经常使用前导语,或先询问对方是否有时间,而英语为外语的人却表现得过于正式或鲁莽,从中也体现出了文化差异。

3、 McCarthy(1991)指出英语为母语的会话者在表示不同意这一第二话部之前先发出象征性的同意并使用缓和语,英语为外语的会话者则有时过于直接的表达方式,由于策略问题而显得没有礼貌。

四、 回合

毗邻应对是口头交际话语构建的显著的局部的特征,保证了前后两个话轮意义的连贯,而回合则更全局地保证了会话的意义。谈话中人们围绕一个引发话步所陈述或隐含的命题展开的一系列话步便构成了一个回合 (Eggins & Slade 1997:222)。

回合这一概念最初是伯明翰学派的Sinclair 和Coulthard (1975)描述课堂话语时提出的,典型的课堂师生回合由三个话步组成:教师引发—学生回答—教师反馈。Sinclair和Brazil(1982:49)提出用IRF来描述师生回合,即“引发-反应-后续行为”。

而会话回合从开始话步展开,至下一个开始话步出现结束,其基本结构为“开始话步”加上紧随其后的相关的“持续话步”。

五、 对课堂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国外学者认为课堂教学内师生会话中也存在话轮转换规则,这些规则是对日常会话转换规则的修正,是其变体。中国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于师生会话之间的话轮转换规则是对日常会话转换规则的修正,是对国外学者所总结出的课堂教学内的话轮转换规则的进一步修正。同时,话轮转换系统理论告诉我们,要成功地进行交际只靠语音、词汇、语法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外语学习者必须掌握话轮转换的技能。较之日常会话,话轮转换在传统课堂中是非常有规则的,教师的课堂控制权影响着话轮的分配:教师常指定学生发言;若教师不点名则可能出现较长时间的沉默(问题较难或学生不愿回答),或几个学生同时讲出答案(问题很容易)。教师应在教学中有话轮分配的意识,多给学生开口的机会。随着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人们试图打破教师控制的话轮转换模式,在课堂上多采用交际教学法,小组活动和成对活动。但这些活动并不能保证创造更自然的话轮。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由于不明了英语的话轮转换机制和技巧而出现某个学生唱独角戏,其他学生无发言机会的情况;角色表演中普遍有这样的情况:学生们太专注于根据活动规则适时地说出自己表演的角色要说的话语,而不注意听对方讲了些什么,因此自然会话中常见的反馈语,预测,重叠等情况并不出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描绘日常口头交际发生的情况,多使用真实的语料,让学生体会到英语谈话的特点。

(二)毗邻应对告诉我们一前一后的话语是互相依赖的,而且对于语言教师来说英语为母语和外语的会话者完成毗邻应对的表现是同样重要,其不同的表达能使教师明确学生在真实交际中容易存在的不足之处。因而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际活动时,事先教会学生一定的策略和实现这些策略的语言是相当重要的,是使其产出自然真实的口头交际的必要条件。

(三)课堂师生回合与会话回合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1、日常谈话中的“引发”包括“真实”的问题、陈述观点、提出命令、提供帮助/服务/信息等,而且人们很少问及知道答案的问题。而课堂中由于角色所限,教师常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能采用展示性问题,即非真实的问题,来引发一个回合。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注意课堂语言与真实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的平衡,尽量多问参考性问题,即教师不知道答案的问题。

2、较之会话回合,师生回合中尤为突出的是教师通常承担了引发和后续行为两个话步,而学生则限于反应话步,充当反应角色。教师应设计活动让学生有发出继续话步的机会,尽量使学生在课堂中的口头交际更为开放,学会使用各种持续话步,如解释、反驳、陈述观点等。如,教师可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们互相采访,恰当设计情景使学生能主动引发谈话并自然地发出后续行为。

以上研究表明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分析英语口头交际话语的构建模式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培训项目中应包括话语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教师们意识到日常会话与课堂口头交际情况的差异,使他们能在课堂中经常注意学生们是否有机会进行自然真实的交际,注意课堂语言与日常口头交际语言的平衡,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