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14-10-31 10:12:50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410 次

在我国,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是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以及洋务学堂的兴办而兴起的。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现代大学教育的正式诞生。但清末的高等教育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中华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具有浓厚的美国教育色彩。其间,蔡元培以“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的改革最引人注目,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使自由研究学术蔚然成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建国初期我们主要是学习苏联模式,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和单科性高校的普遍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苏联模式的复制。因后来中苏关系恶化,我国开始走上独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步入一条自主发展之路。当然,这条道路是充满坎坷、波折的,甚至出现过“文革”时期的倒退。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开创了一条健康发展之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形成了适应计划经济的一套机制、理念,即一切都由国家包下来,一切都由政府统起来,如只有公办大学这样一种,学校办学和学生上学都由国家包下来,学生毕业后统一分配,就业全由国家包下来,全国大学的管理都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起来,经费由国家包下来,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等等。在这种状态,体制改革是关键,为此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

一、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

我国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办学、政府管理的办学体

制,形成国家举办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办学的新格局。在此过程中我国积极

积极鼓励发展民办私立学校,虽然民办大学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和规模还不是非常多,但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对高等教育的社会

需求日益扩大,公立高等学校的招生人数又十分有限,民办私立大学的发展空间

还是很大的。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私立大学有重要意义。应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办各种类型的高校;有些资源较丰富的社区,也可以承办主要针对社区成员的社区学院;要鼓励和引导侨资、外资等境外力量来我国依法办学。政府在税收方面应给予优惠。

办学体制改革的使得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截至2006年,全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994所,注册学生约94万人,其中,具备颁发国家认可本、专科毕业证书的民办高校达到278所,在校学生约134万人,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独立学院的统计。

办学体制改革中重要一点就是扩大公立大学办学的自主权。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了走上了自主招生的道路。我国青年中上大学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实际上,公立大学的招生却还有着潜力可挖的。公立大学在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计划内招生名额后,挖掘了潜力,扩招一定大学生。这样一是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二是缓解了高校办学经费短缺的矛盾;三是更大限度地满足了市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四是缓解了高中生升学的压力,有利于学校推行素质教育。

二、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

高等教育投资改革过程中是建立起财政拨款为主,其他渠道筹资为辅的体制。经过多年努力,“财、税、费、产、社、基”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机制已初步形成这几种途径分别是:财:国家财政拨款,公办学校仍以这项经费为主;税:收取专项附加税用以办教育;费:非义务教育阶段向学生收取学费,尤其是民办教育,基本按照教育成本收费;产:发展教育产业,建立教育市场,通过为社会服务收取一定的经费;社:争取社会资助、捐赠,鼓励社会各方面为教育发展筹措资金;基:建立教育基金,用于教育发展,并已显现出效果。

有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预算内拨款从1993年的82.4%逐步下降到2002年的47.9%,而学费、杂费及社会捐赠集资,社会服务等经费来源结构则从1993年的6.2%、0.7%、8.1%分别上升到2006年的21.3%、17%、15.2%。预算外收入占高等教育总经费的比例不断上升,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体制已基本形成。

这种多元化投资渠道逐步形成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开始改变高等学校过去由于在经济上只与政府发生关系从而在办学上也过分依赖政府的状况,为高等学校注入了经济的活力,使得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具有了经济基础。进一步地,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高等学校,将成为融资主体,而改变过去依赖政府的"等靠要"习惯,以及隔离于社会的"象牙塔"作风,积极主动地面向社会开放办学,更加灵活、更加主动地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加强科研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动员社会资源,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在宏观管理体制上要形成国家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以省统筹协调为主的体制。这方面最大成效就是中央业务部门办学问题的根本解决。自1998-2000年,经过三次部门院校的集中调整(1998年对原机械工业部等9个撤并部门所属93所普通高校、72所成人高校以及一批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管理体制的调整;1999年对原兵器、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等五大军工总公司所属的25所普通高校、34所成人高校、232所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管理体制的调整;2000年对铁道部等49个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的161所普通高校、97所成人高校、271所中等专业学校、249所技工学校共计778所学校的管理体制调整),基本上完成了部门院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长期形成的“条块分割”局面被打破。

四、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学校是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和有效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高校校长为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

要看到高校是一个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传播,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学术性机构。其内部组织的特征是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学术性组织架构,因此,高校内部管理应是一种具有学术管理属性的行政管理。另外,高校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学校领导班子。行政管理是高校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因素,高校职能的多样化,学校内部组织的复杂性,需要有强有力的行政权力发挥作用。所以,只有将学校的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协调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率

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内容主要涉及这些方面:落实高校自主权;改革内部机构设置,以精减人员提高效率为目标进行改革;深化用人制度改革,采用聘任制、聘用制;采取按劳取酬分配制度改革;改革高校后勤系统,使之社会化。


五、高等教育招生、就业制度改革

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从招生开始,以毕业生就业结束,招生、培养和学生就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完整过程。

我国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在高等教育招生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更为公平、有效的高校招生制度,逐渐形成了目前相对分权、多元的招生制度;与此同时,我国也一直在进行各种就业制度变革,逐渐扩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自由选择权,明确并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体制。在此过程中,两方面的改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最初招收自费走读生的改革不仅打破了国家统一计划招生的局面,也打破了“统包统配”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制度的建立不只是影响着毕业生就业过程,也促进了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制定、人才选拔与培养标准、招生考试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高考招生改革上:内容上突出能力、素质;就业改革上:改革统一分配的体制,实行学生缴费上学,政府社会助学,在国家指导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