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群体是我国就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杂的就业形势给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带来巨大挑战。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如何在竞争中取胜,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就成为的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以提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质量。本文将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其就业能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缺陷
目前,由于大多数高校的教育理念受传统重知识、轻技能的教育观念束缚还比较严重,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大多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明显不足。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十分被动,重视模仿和记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自身思维得不到锻炼和发展。一些有主动想要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意愿的学生,由于自身思维能力发展不够成熟,又缺乏体统培养与训练,实践水平较低,所以往往对创新缺乏信心。大学生的创新潜能需要高校改革自身教育观念,采取科学的创新教育方法,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人才发展的重要核心与必要能力,是新事物发展和探索的重要基础。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拓展新领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创新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判断力、想象力、操作力等诸多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
当今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对高校人才发展质量的需求也不断加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了更高要求,除了对传统意义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要求,更要求学生具备越来越强的创新创造能力和探索开拓能力。只有具备了优秀的道德品质、思想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时代发展需求。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就业能力质量提升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增加自身就业资本。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高等着教育法》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具备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人才。目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对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分析当中,许多学者认为这和社会经济及产业结构发展与高校专业设置滞后及缺乏合理性有关,其实归根到底,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还是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相关。岗位的形成不仅与社会经济需求有关,同时代表了社会对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就业质量提升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这就要求高校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实际就业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就业质量的提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就业水平。
高速发展的社会,形势变化多端,世界金融危机、领域前景变化和发展方向变化等,都让刚刚迈入社会的大学生不断迎接风险和挑战。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发展,要求学生在就业时需要具备相当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实现稳固发展。如果社会适应性不良,极易导致就业失败。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自主探索,正确评估和预测社会的发展趋势,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就业水平。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
目前,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作为社会发展与就业需求的重要内容,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选择,大学生,作为自主创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创新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其创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力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发现新事物、新方法、新理念,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创新发展的创业理念也能够带动新型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在当今社会,除了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的强弱也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灵活变通,积极适应社会,全面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就业能力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授和道德教育的同时,需要引进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与方法,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就业能力质量,更好地在社会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