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国立高校,我国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短,专业发展不够成熟,因此在办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武汉东湖学院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路径改革,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教学的看法,国外高校的解决方案,最终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路径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一、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个年轻专业,在我国发展并不成熟,可供参考的书籍少,相应的专业教师较多为学院派,比较缺乏实践经验;实际的课程体系以理论教学为主,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管理能力。
其次,该专业缺乏较多的实习实践机会,由于企业招聘的大多是有专业经验的HR,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参与的实习岗位比较匮乏,另外,相较电子商务等专业,本专业能够参与的大型竞赛也比较匮乏,这导致教学和企业实践的脱离。
此外,大学生职业规划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很多学生对专业认识模糊,缺乏对专业的理解,不清楚自己的兴趣、职业适配性,以至于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不足,缺乏必备的专业素养,很难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以上这些存在的问题,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不能适应的偏差,因而建立符合民办教育培养目标和有效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成为民办教育研究和实施的重点。
二、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法,调查对象主要是该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二、大三和部分已毕业学生。调查问卷共发放250份,收回227份,回收率为90.8%。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40.6%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是以基本职业能力为目标,29.2%的学生认为是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21.7%的学生认为现有的课程设置没有明确的目标;8.5%的学生说不清楚。
关于学校传授的知识与现实需要之间的差距,20.4%的学生认为很大;59.8%的认为存在一定的距离;15.6%的学生认为基本能满足;只有4.2%的学生认为两者密切相关。
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的联系程度,5.3%的学生认为联系很紧密;23.2%的学生认为紧密;认为联系一般的学生占了55.4%;还有16.1%的学生认为不紧密。
建议学校注重培养就业能力的学生占37.5%;但44.8%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以学生个人素养和就业能力培养为主;18.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有58.6%的学生建议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41.4%的学生对课程体系结构的概念不清楚,认识上比较模糊。
三、国外高校的解决方案与结论
国外成熟的教育机构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制,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等。
德国的双元制就是学生兼具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两种身份,一方面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紧密联系企业,及时知道企业需求并调整培养方向。
美国的社区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者的需要设置课程、调整专业门类,学生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选择专业方向,根据爱好选修专业理论课、技能训练课,课程内容以将来从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和相关的知识为主。
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以终身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国家统一设立的资格框架体系为支撑,建立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循环教育模式。
从国外大学对人的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中可以看到,他们都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强调及时实践。其次,国外高校都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制,而不是脱离实际重理论。另外,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很强,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课程。第四,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很紧密,形成良好的循环体系。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践路径的相关建议
针对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国外教育模式的分析,我们认为要从以下方面来促进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改革。
第一, 加强专业引导,帮助专业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学校要多请人力资源专家为学生介绍专业,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专业素养要求、将来从事的具体工作等;多多开展学校——企业交流会,邀请人力资源部门的专家与学生零接触,具体讲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引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提供实习实训机会,鼓励本专业学生完善职业素养。
学校应加强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多和一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本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场所,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实习,特别是寒暑假的假期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团组织,参加专业知识竞赛,培养自己的各项能力和品质,提升自信;此外,也可鼓励师生合作完成课题或项目等。
第三,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
学校应该时刻分析市场需求,动态了解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对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和优化,比如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把课程重点放在主修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岗位设计、薪资设定、劳动法这些课程上。另外,要提高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多多开设一些实践课,提高学生动手协作能力。
第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教师的组成形式也要改变,鼓励教师多多参与企业实践,同时多聘请一些有实际企业经验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