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学作为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研究如何通过计划、决策、控制、考核、监督等管理活动对资金运动进行管理,以提高资金效益的一门经营管理学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日趋成熟,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方向的大趋势,被社会广泛接受。高校对于财务管理的教学应该重视实践教学内容,应该为培养职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创新性突出的财务管理人才不断完善教学模式,特别是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不断探索。这对提升劳动者素质、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都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财务管理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长久以来,高校教学模式过多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实践课程课时安排不足、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没有内在联系性、财务管理模拟专项实训被忽视等,使学生对财务理论的理解仅限于书本认知,无法真正解决实务问题。同时,实践教学的重心从校外企业实习向校内实践模拟训练转移已成为必然,高校对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要真正提升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必须主导推动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与执行的有效监督。
(二)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内容落后于职业市场要求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其过程无非是教师讲授实践方法,学生按照实践要求“依样画葫芦”,简单的重复操作程序而已,至于其中的逻辑与原因,并不理解。这种模式隔离了财务管理实际工作与实践教学的相关性,而未能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应用型职业素质的新要求,例如对熟悉管理信息系统、掌握第二语言等,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目前,大多高校未能将财务管理实教学与其市场需求相互挂钩,导致财务管理专业在发展和教学创新方面目标不够清晰、特色不够明显、执行动力不够强。
二、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内容
(一)授课内容(C):增加计算机信息系统与专业英语等实践性更强的课程,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应以IT&E为核心能力。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搜集、分析、应用、评估使用各种信息,以ERP、CRM、SCM等软件提高分析的质量,辅助决策者作决策。财务工作实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是提升自身素质、胜任岗位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International language),使得英语水平高的人,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发财机会,ACCA和AICPI两大全球公认会计执业资格考试及CIMA全部是英文试卷,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因此,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应该与培养学生的IT&E能力相融合的教学内容,即增加信计算机信息系统与专业英语等实践性更强的课程模块。
(二)授课教师(S):尝试“挂牌选聘制”,创新授课主体安排
实践教学的目的首先是授人技能,而授人技能的主体就是教师。所谓“挂牌选聘制”是对于财务管理实践课程授课教师,聘请企业财务总监、银行理财经理和政府部门官员等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采用挂牌选聘机制安排实践课程教师。具体做法是每学期末安排下学期该门课程所有授课教师面对学生各讲授2-4节课,然后由学生划票选择课程授课教师。思路是找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而该思路最佳的例证就是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校长的“青年教师不许上讲台”的成功改革,使中南大学在短短几年内实现突飞猛进。聘请更有财务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授课教是提升实践课程效果的保证。
(三)授课方式(M):把企业财务处室搬进大学实践课堂
所谓“把企业财务处室搬进大学实践课堂”,即通过对企事业单位中财务处室的系统模拟,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财务岗前实训,认知并熟悉现代财务管理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特性,培养学生从事资金筹集、公司投融资决策所需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全局意识和财务职业素养。用友新道提出的“新道模式”,即“把企业搬进校园,构建人找人社区”和“用友新道以产业服务教育欲把企业搬进校园”值得财务管理课程借鉴创新,这种模式在学习方式上,将会改变传统教师为主体的传道式教学方式,更多地偏重学生共同研究任务,并对思考结论加以展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的“学生主体式”及“双向互动式”教学策略。
因此,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想改善以往教学思路不清、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的现状,就必需结合人才市场需要,将实践课程与培养学生的IT&E能力相结合安排教学内容。具体的实践教学建设路径有三点,包括增加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专业英语具有更强实践性的课程、尝试“挂牌选聘制”,创新授课主体安排和把企业财务处室搬进大学实践课堂,即从授课内容(C)、授课教师(S)和授课方式(M)三方面完善实践教学。以期关于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设思想能为高等院校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0�����,认识上比较模糊。
三、国外高校的解决方案与结论
国外成熟的教育机构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制,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等。
德国的双元制就是学生兼具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两种身份,一方面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紧密联系企业,及时知道企业需求并调整培养方向。
美国的社区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者的需要设置课程、调整专业门类,学生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选择专业方向,根据爱好选修专业理论课、技能训练课,课程内容以将来从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和相关的知识为主。
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以终身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国家统一设立的资格框架体系为支撑,建立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循环教育模式。
从国外大学对人的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中可以看到,他们都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强调及时实践。其次,国外高校都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制,而不是脱离实际重理论。另外,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很强,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课程。第四,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很紧密,形成良好的循环体系。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践路径的相关建议
针对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国外教育模式的分析,我们认为要从以下方面来促进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改革。
第一, 加强专业引导,帮助专业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学校要多请人力资源专家为学生介绍专业,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专业素养要求、将来从事的具体工作等;多多开展学校——企业交流会,邀请人力资源部门的专家与学生零接触,具体讲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引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提供实习实训机会,鼓励本专业学生完善职业素养。
学校应加强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多和一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本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场所,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实习,特别是寒暑假的假期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团组织,参加专业知识竞赛,培养自己的各项能力和品质,提升自信;此外,也可鼓励师生合作完成课题或项目等。
第三,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
学校应该时刻分析市场需求,动态了解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对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和优化,比如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把课程重点放在主修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岗位设计、薪资设定、劳动法这些课程上。另外,要提高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多多开设一些实践课,提高学生动手协作能力。
第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教师的组成形式也要改变,鼓励教师多多参与企业实践,同时多聘请一些有实际企业经验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