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
发布时间:2014-10-31 10:40:19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845 次

文章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以及民办高校三本学生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针对性的对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如何改进课堂教学过程,增加教学效果,一直是该课程教师所关注与探讨的问题。通过学习, 使学生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今后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经济理论基础,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学生们普遍重视、喜欢这门课,也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中获得知识量的期望值较高,这对教师鼓励的同时, 也对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三大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最难学的课程之一,微观经济学通过抽象的模型描述具体的经济现象,很多时候用数学曲线描述变量的变化规律,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其要表达的内容,而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是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讲解为主,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其弊端显而易见,所以微观经济学教学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理论抽象。教材过于理论化、数学化、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考评方式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学生认为微观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说它抽象是因为这些理论的总结,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前提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市场经济发展的概况、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及假设的条件均有差异, 使我们理解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

2、图形多且复杂。为方便对抽象理论的解释,经济学理论中提出了大量的图形来解释内容,不仅形象而且更加直观。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每一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因素繁多,理解起来费解,图形也很难解释。

3、数学知识运用广泛。经济理论的得出大多要通过数学推导而来的,通过数学证明其因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导致自变量变化及变化程度的, 掌握这些知识也有一定的困难。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办高校的起步较晚,民办高校发展过程的不公平和不均衡是实质和内容的关系,因此,只有把由不公平所引发的民办高校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作为切入点,才能找到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诸多困境的根源。我国民办高校由于发展过程中的融资渠道单一,办学经费相对紧张,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上注重市场适应性强的学科专业的设置。要坚持节约以及市场适应性,同时要坚持民办高校的立校之本;培养技能型、技术性应用人才来适应社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民办高校职能定位主要集中在“教学应用型”和“职业技术型”。更要注重学生将来的质量培养。实际上,长期以来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中这种矛盾的定位和扭曲的办学特色,所带来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即民办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混乱(控制成本与办学质量的充足性资源相冲突等),办学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办学质量的下降,以及片面的办学特色,在现实层面始终难以迈过公益办学、提升办学的品位这条坎。根据调查,目前绝大多数民办院校有较为强烈的特色意识。它们在办学理念上强调以特色求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注重实践教学模式,寻求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的培养中,这种应用型人才很那实现,尤其是作为三本的学生,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的认知是:落榜生、差等生聚集所的观念。从历年的招生分数来看,三本院校的招生分数线比一本、二本的都要低很多,这也就造成了三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艰难的原因。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做为本三的学生,学生的基础知识本来就很差,尤其是数学知识功底差,再加上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上课不集中,而且下课的课余时间里,学生也不积极的去学生,所以,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理解根本不是很好。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认为微观经济学的内容过于复杂,而且理论过于抽象,就间接的造成了学生对微观的学习不够积极、课堂讨论也不愿意参加,课后复习和预习也不愿意做。而且,作为本三的学生,他们往往过多的注重考试的成绩,而且学生往往认为在考试前突击一下就可以了,所以,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思想不重视、行动懒惰、课后不讨论等现象的发生。而且作为学校来说,为了保持好的招生生源,对学生的不及格率、旷课等现象处罚也较轻,因此,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懒惰。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也没有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和思考。在实践上,高等学校的教学更多的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少了实践教学的环节,所以在学生的角度,也就接触不到将来这些知识的运用,这也是造成学生不喜欢学习的其中原因之一。

无论是学生、学校、体制等这些原因都是造成学生不喜欢学习的原因。再加上微观经济学本身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兴趣就更加的消极。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高校“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好《微观经济学》尤其重要。但是,《微观经济学》的讲授不能是知识的简单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仅仅孤立、零碎地知道了《微观经济学》的各个理论,就可能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的确有很多学生,被引导到一个死的知识堆中,如果问其各个部分的理论是什么,其回答得头头是道,但一旦拿一个具体的经济现象让其用所学的理论进行解释,就不知所云了。其结果是培养了许多非常努力的学生,可是他们的知识是片面的、支离破碎的,而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越来越倾向于僵化。因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至关重要,要使学生“真正掌握”。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

经济学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社会的绝大部分资源是有限的,如何最充分、最节约、最合理地使用这些稀缺资源等等,都是人类面临的现实的问题,又是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并通过提出一些实际问题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例如,当你有1元钱的时候,面临着社会中这么多的商品,你应该如何选才能让自己得到的效用最大呢?让他们对该课程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也要让学生清楚《微观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原理的形成思路和过程,也就是其思想方法、思维过程,这也是经济学原理形成的科学路径。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还原这个过程,将自己模拟成经济学家,重新走一遍这个科学路径,这实质上也就是教育理论中的探究式教学和学习方法。

2、采用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讲到一些很难理解的知识,为方便学生的理解、也偏于引起学生的好学心,引入案例的教学法就很好,也可以把理论联系到实际。如在讲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为方便学生理解,笔者就以学生自己吃包子的亲身体会为例说明,从自身感觉饿了吃第一个包子特别舒服、到第二个包子舒服、到第三个不舒服,甚至最后难受来进行讲解,来说明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利用土豆有三个用途,每一个用途都有一个收益来说明机会成本等。案例教学法,对于三本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尤其是对最前沿或者说热点的经济现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但案例教学最大的困难就是,对于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要求较高,但本三的学生本身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相对较差,而且逻辑思维能力也欠缺。这也就造成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听课兴趣高,但分析问题的兴趣却不高。

3、讨论式教学

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参与课本上书本知识的讲解,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如果课堂上的内容不精彩或者说没有讨论的话,学生往往就会在课堂上玩手机、上课不集中等等。如果说开展课堂讨论,学生就会积极的去翻课本,去看我们要讨论的知识点,也会动脑子去想,这个知识点到底该怎么理解。当然课堂讨论也有自己的弊端性,占用的课堂时间比较长,我们的课堂教学课时数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课堂讨论不能占到太多。除了课堂讨论,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也采用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写课堂作业,在规定的时间里交。这样,也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去思考问题。

4、注重课后习题练习

无论怎么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果课后不对已学知识点进行巩固,那么随着新的名称概念和理论的出现,学生会将对一些知识点混淆或遗忘。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的复习之前讲课的内容之外,也要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做、去练习。但是,课后习题的练习也有一定的缺陷,对于本三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再加上知识难,就很难形成积极的学习,在课后作业的练习中,也是照着别人的作业抄一下,这也就造成了课后练习的效果变差。但是大量的课后习题练习还是有助于我们对知识点的理解的。笔者就比较注重对课后习题的讲解,因为讲解课后习题不仅能够复习前边的知识,也能够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运用,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效果。比如说:PPT教学,PPT教学尤其是在图形的讲解中比较方便,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代表图形的变化,但是课堂板书则不行。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最新话题的讨论或者访谈,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我们学习的东西是与我们联系在一起的,是有用的。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多或少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些作用都必须要学生的全力配合为前提。如果学生对于该门课程根本都不放在心上的话,什么样的方法都是没用的。作为三本院校来说,学生就有一种这样的心态,认为自己学习的基础课内容是没有用,他们更多看中的是专业课而非基础课。所以,作为三本学校,除了提高教学效果之外,也要想各种办法,让学生改变这一想法。

微观经济学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中的专业基础地位已毋庸置疑,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目前仍令人担忧。其实,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发现、总结和因地制宜的指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总的来说,微观经济学理论抽象复杂、内容过多以及研究方法较多,学生在学习中理解起来相对较为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几点方法体会,希望通过这些体会,能给我们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