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相音”与“五音疗法”理论概述
【摘 要】史上最早确立音乐医疗理论的《黄帝内经》提出了“五音应五脏”的观点,对当今的音乐医疗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文章通过解读《黄帝内经》中五音疗病的经文,试对“五脏相音”与“五音疗法”进行概念梳理,并简述五音、五脏、五行三者间的关系。
【关键词】内经;五音;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最早建立于美国。1980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教授到中央音乐学院讲学,第一次将音乐治疗介绍到了中国,国际上认为中国没有独立的音乐治疗理论体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记载了完善的五音疗病体系,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系统流传下来。《黄帝内经》作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确立音乐医疗理论的史料,在养生保健、诊治疾病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及指导意义。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广泛的联系六腑和其它组织器官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即《素问·五脏别论》中的“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因而五脏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人在长期的体验、实践中发现,音乐与脏气之间存在着互动和共鸣的联系,不同调式的音乐可以分别对应人体的脏腑,即徵通心、角通肝、宫通脾、商通肺、羽通肾。《素问·五脏生成》载:“五脏相音,可以意识”,指出了五声和五脏特有的联系。相反,脏腑的机能状态也能通过五声表现出来,可以反映出脏器的功能活动、病理变化等征象,因此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也具体谈到了在五脏偏虚时,五声随之变化的情况,表现为:肝虚——其声角、商;心虚——其声徵、羽;脾虚——其声宫、角;肺虚——其声商、徵;肾虚——其声羽、宫。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将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与人的五脏(脾、肺、肝、心、肾)相联系,较早地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之中。
音乐治疗家吴慎认为,五音与五脏相应,是当代音乐治疗疾病的重要原理。同时他强调,人是万物之灵;音是万物之情,人和物都离不开音,音乐与天相通。这种结合五行学说的思想可从如下几点来理解:
1.木音(角声)。木音为古箫、竹笛等乐—人肝胆之经,主理肝脏、胆囊的健康。
2.火音(征声)。火音为古琴小提琴等丝弦乐,人心经与小肠经,主理小肠和心脏的健康。丝弦类的古琴之声属于火音。
3.土音(宫声)。土音为古埙、笙竿、葫芦笙等乐,人脾经与胃经,主理脾胃的健康。
4.金音(商声)。金音为编钟、磐、锣等乐,人肺经与大肠经,主理肺肠的健康。
5.水音(羽声)。水音为鼓、水声等乐,人肾经与膀胧经,主理肾脏与膀胧的健康。如何运用五音、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对身体内在机制进行调节——便构成了俗称的“五音疗法”理论。所谓“五音疗疾”,就是将五音分别与五脏、五志、五味、五方等因素相对应,结合五行属性和病症特征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以达到辨证疗疾的目的。
在现代音乐治疗临床研究中,五音疗法不仅匹配了人体的不同脏腑,把五音、五行、五脏、人格配属用于音乐治疗实践,还根据音乐的情感结构特征及其五音系统分类原则,可选择或创作出适用于养生保健和治病疗疾的甲(太角调)、乙(少角调)、丙(太微调)、丁(少徵调)、戊(太宫调)、己(少宫调)、庚(太商调)、辛(少商调)、壬(太羽调)、癸(少羽调)十大类乐章。根据中医学有关五音和脏腑、情志关系的理论和辨证论治的观点,遵循"太少有别、四季有常、协调脏腑、调节五志、匹配人格"的基本法则,参照阴阳模型、时季模型、脏腑模型、情志模型、人格模型五大辨证用乐模型,灵活辨证地运用上述十大类乐章,实施个性化的五音音乐疗法,可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黄帝内经》的音乐治疗思想是建立在朴素的辩证唯主义基础上,用五行配五音、五脏来诠释音乐治疗的理论基础,并应用五行的生克关系来展示音乐治疗的原则。它反映了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整合了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体现了对音乐与情绪及脏腑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音乐治疗思想的基础是各种调式的特征及所产生音乐情绪,虽然每种调式所能表现的情绪远不是这部医书里说的这么简单绝对,但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
投稿要求:
1.内容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媒规律。有自己独到的理论见解,或独特的实践做法。
2.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
3.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4.正文文字:一般以4000字符为宜,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每版平均2000字符。
5.基金项目: 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6.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 ),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7. 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
8.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邮箱:1911365536@qq.com; 2191974423@qq.com(注明投稿刊物名称)
咨询QQ:1911365536; 2191974423
咨询电话:0571-28069909(咨询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17:00)
网址:www.shjbjb.com
欢迎咨询供稿,并诚招各大高校代理约稿人!
注:本杂志社会根据版面安排适当编辑文章内容,作者如不同意论文被修改,请来搞注明。如有基金项目支持,请注明基金项目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