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之源
关键词: 牡丹亭,源头,南安大庾,流传故事,《夷坚志》
提要: 汤显祖《牡丹亭》之源,向来有争议。本文以汤显祖贬官所经过的江西南安大庾,在宋代以来的史藉记载、民间流传的,当地官府小姐死后化为鬼魂,与青年相情恋故事,追溯到汤显祖《牡丹亭》戏剧故事的源头。《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其原型即在于江西南安大庾当地上述那些故事。
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2016年是他逝世400周年;他的《牡丹亭》是世界名著;以《牡丹亭》为代表的古老剧种昆曲被评为世界首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与江西赣州大余有不可割断的联系。
明代汤显祖作的戏剧《牡丹亭》讲的是,南宋时期发生在江西南安大庾(现大余县)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广州柳生进京赴试,借宿于后花园旁。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终于和画中人的阴灵幽会。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根据什么来编写成这个戏剧呢,它的故事来源一直扑朔迷离,自《牡丹亭》诞生时起,学术界、文化界对此历来都是争论不休。对故事到底起源那里都是说法不一,例如有些人把故事发生地,说成是福建南安县等地。而故事的原型也有多种说法,清代的俞樾称宋《暌车志》“马绚娘”,乃汤临川《牡丹亭》传奇蓝本。焦徇称汤显祖之《还魂记》,亦本《碧桃花》、《倩女离魂》。 汤显祖本人也故意讲得很模糊。那么,《牡丹亭》故事到底起源于哪里?故事源头之争一直延续了三百多年,直至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学者们根据明代人的《燕居笔记》、《宝文堂书目》等,知道有一篇话本题目是“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它的产生年代比《牡丹亭》要早。但当时只是知道这样一个篇目,而没有见到此话本的具体内容。到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有人收集到了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的全文,其中时间、人物、情节《牡丹亭》戏与话本都大致相同,至此疑团初步解开,当时学术界都把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认定是汤氏《牡丹亭》故事的唯一源头了。
然而,谜底还没有全部揭开。
《牡丹亭》这部作品有太多的谜:古今还魂型的故事很多,为什么汤显祖选中了在南安发生的故事?汤显祖一生经历的地方很多,为什么他把南安作为《牡丹亭》发生故事的地方?中国古代许多有名的文学作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红楼梦》等,故事都是以京畿或江浙、苏杭繁华之地为背景,而汤显祖却把《牡丹亭》故事安排在接近“南蛮”之地偏远的南安?汤显祖的“理外情中”的《牡丹亭》情结又是如何形成的?《牡丹亭》故事又是如何策源?笔者经过十几年潜心研究,论证了南宋大学者洪迈所记故事和流传在江西大余的民间传说,是《牡丹亭》故事最早的源头。
经考据了解到当地有多个版本的女魂恋人的传说故事,其中一个说的是郡守的女儿,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下,她无缘到外面世界去。一个偶然机会她遇到了某书生,两人在府署后花园相会。郡守知道后大怒,女儿被责骂后忧郁成病,终至命赴黄泉,死后就埋在后花园梅树下。谁知后花园就此闹起了鬼,到了黑夜,梅树竟然沙沙作响,隐约还听得见“还我命来呀!”的凄怆喊声。
另一个说的是南安府后花园有一株几百年的番蕉,人称为“铁蕉龙”。这“蕉龙”感受日月精华竟然成精,常常变成英俊男子,与府衙小姐幽会,府太守觉察后勃然大怒,严厉责骂之余,不许小姐离开闺房一步,小姐羞愧忧郁终于乘机逃出闺房投井而死。为了防止“蕉精”作祟,太守请来龙虎山的张天师画符作法,并用铁链锁住“蕉龙”;小姐所投入的水井也被填满盖上石板、堆土成坟。然小姐尸身不腐,托梦于路过南安的举子,许以婚配。举子赴京春试中魁,被派遣为官,回到南安掘井救起小姐,小姐还魂后与书生成亲团圆。
大余县这些女魂恋人故事难道只是在民间口语相传吗?经过多方翻阅古籍,查找资料,发现宋代大学者洪迈在其著作《夷坚志》中记载了一则谪居在南安的太尉解元的孙子解俊,遇到前抗金将领邵宏渊女儿鬼魂的历史传奇故事:保义郎(武官)解俊任南安军指使,一日在宝积寺留宿,夜里见一个年轻艳丽女子来到房间,两人就上床成其好事。经过一个多月交往,解俊欲明媒正娶,女子却一再推拖。解俊身体却日渐消瘦,精神疲惫不堪。一次遇上一名算封卖符先生,称他与短命鬼一起,不出三个月便要亡命的。解俊便请卖符先生作法、念咒。后来和尚们知道了这回事说必定与葬在后墙外邵宏渊将军的小女儿有关;此外,在《夷坚志.支甲》还记载张太守亡女在南安嘉祐寺变成厉鬼,去迷惑解潜的孙子,同这个故事大体相似。
查看史书可知解潜、解元、邵宏渊都是当时有一定名气的人物,而且确是在南安呆过一段时间,宝积寺、嘉祐寺也都是南安有名的寺庙。故事的作者洪迈号容斋,南宋绍兴年间进士,他数年出任赣州知府,并在南安大庾有过多次活动。至于他所撰写的文章,为何既有历史人物的影子,又加上神话怪异的成分?笔者认为,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作为高官的邵宏渊、张太守年青漂亮的女儿死了,又葬在寺庙边,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各种猜测传闻。解氏的子孙因故住宿到寺中,听到传闻,引起遐想,甚至恍惚间见到貌美姑娘来到跟前,上床与之共枕。日复一日不能自拔,罹至疾病丛生身体嬴弱,人们便说是女魂缠身了。这种事情广为传播,自然也会传到生活在故事发生年代的洪迈耳里,被他记载下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夷坚志》成书二、三百年后,出现了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笔者比较发现,二者中心内容却有着惊人的相同和相似处:(1)青年男子独自旅居某处,至夜晚就寝后。(2)一个漂亮女子不邀自来,自荐枕席。(3)问女子居止,女子假称居住附近人家。(4)两人相欢娱并登床共眠。(5)女子入夜而来,天将明而去,来往无踪影,持续多日。(6)男子欲凭媒正娶,被巧妙拒绝。(7)事实上那女子是官宦家闺女,死后葬于附近,后化为鬼魂与青年相情恋。
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与《夷坚志》记载的故事内容情节如此相似,足以推断《夷坚志》是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的本事来源和雏形。而且该话本正文的开头有一首诗:“闲向书斋览古今,罕闻杜女再还魂。聊将昔日风流事,编作新闻励后人” ,更是直言不讳的说是通过闲着无事的时候浏览书斋中的古今故事将“昔日”的“风流事”演绎而编撰出来的,也就是说所编的话本也必定是有着《夷坚志》一类的书所记南安大庾女魂故事的影子。实际上,宋、元、明许多话本都是以《夷坚志》、《太平广记》等书藉记载的内容为蓝本写出的。《夷坚志》所记南安府大庾人鬼情爱故事和流传在大庾的民间传说,既是话本《杜》的源头,也是《牡丹亭》故事最早的源头。大庾是《牡丹亭》故事的策源地是肯定无疑的。
明万历年间汤显祖受贬谪两次途经大庾,住宿于同科考友、南京衙门同僚谭一召家,了解到上述背景,考察了故事发生地,完成了《牡丹亭》的创作。
笔者的长篇论文《<牡丹亭>故事之策源》,论证了南宋大学者洪迈所记,南安府大庾人鬼情爱故事和流传在江西大庾的民间传说,是《牡丹亭》故事最早的源头。大庾是《牡丹亭》故事的策源地得到众多专家首肯。解决了几百年来关于《牡丹亭》故事源头之争。13万字学术专著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投稿要求:
1.内容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媒规律。有自己独到的理论见解,或独特的实践做法。
2.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
3.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4.正文文字:一般以4000字符为宜,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每版平均2000字符。
5.基金项目: 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6.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 ),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7. 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
8.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邮箱:1911365536@qq.com; 2191974423@qq.com(注明投稿刊物名称)
咨询QQ:1911365536; 2191974423
咨询电话:0571-28069909(咨询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17:00)
网址:www.shjbjb.com
欢迎咨询供稿,并诚招各大高校代理约稿人!
注:本杂志社会根据版面安排适当编辑文章内容,作者如不同意论文被修改,请来搞注明。如有基金项目支持,请注明基金项目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