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改革开放以来英语对汉语的影响
摘 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施行的经济改革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迅速接轨。从那时起,英语作为一门使用最为广泛的国际通用语言,对中国的汉语言文化有着深层次的积极影响,在较大程度上推进了汉语言文化更快、更好地面向世界。其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和语音三部分。从汉语中最小的有音又有义的语言单位——语素,到汉语的词汇,乃至中国人名和中国品牌的名称,都在英语的影响下悄然改变着;同时,在英语的影响下,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变多,定语开始变长,定语后置句也开始增多,在网络这一相对自由,更新相对快速的新环境下,英语对网络汉语语法的影响更有特点;此外,在英语的影响下,汉语的声调,应答句在部分场合也发生了变化。面对英语的广泛影响,我们要在继承中弘扬汉语。
目 录
绪论 1
第一章 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2
1.1 英语音译词扩充汉语语素 2
1.1.1 成词语素的扩充 2
1.1.2 不成词语素的扩充 3
1.2 外来词词汇增多 3
1.3 人名构成的变化 3
1.4 品牌名称的变化 3
第二章 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5
2.1 词类活用的增多 5
2.1.1 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5
2.1.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6
2.2 汉语中定语的变化 6
2.2.1 定语后置句增多 6
2.2.2 定语变长 7
2.3 对网络汉语语法的影响 8
第三章 对汉语其他方面的影响 10
3.1 对汉语声调的影响 10
3.2 对应答句的影响 10
第四章 汉语的发展趋势 12
4.1 英语多方位影响汉语 12
4.2 英语不断融入汉语 12
4.3 在继承中弘扬汉语 13
结论 14
注释 15
参考文献 16
绪 论
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盛唐时期传教士盛行,西方洋人来中国传教经商,将英语带到中国,英语开始对汉语言产生影响。马可波罗来中国传教的时候,中国已有相当的人会说简单的英语。斗转星移,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融合。早在十八世纪中期,就有对洋泾浜英语的记载。如“拉司卡”(last car,末班车,转至最后一个)[1]就来自于洋泾浜英语。到了十九世纪,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去国外留学,他们就是最早的中国留学生,中国铁路工程开拓者詹天佑即是其中一位。中国留学生们带回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了中国的社会改革,中外交流频繁,书籍得到翻译,大量汉英词汇也得到对译和厘定,1843年,英国人在上海创建墨海书馆,中外人士合作,译著《代数学》等书籍,厘定了“圆锥”“代数”“积分”等一批术语;1872年,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编纂《华英萃林韵府》将“电报”“分子”“函数”等词汇的汉英对译一大批英文词汇充实了汉语词库。随着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英语在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上世纪50年代末,英语逐渐替代俄语成为中国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外语,这既是“赶英超美”的需要,也是国际政治格局发展而使然。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掀起改革开放的浪潮,引进外国技术和管理理念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在中国对外政治交流、经济交流中,英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成为全中国人民都在学习的语言。1989年,英国戴维·克里斯特尔就在他所著的《剑桥语言百科全书》中描绘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情况:“在中国,近年来出现了一股学英语的热潮,有1亿多人收看英国广播公司的电视英语教学系列节目《跟我学》(Follow Me)。”
几十年来,人们手上的书由“毛主席语录”变成“学英语”,小升初、中考、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乃至赴国外留学都要进行英语考试,大街小巷中,能轻易地找到英语的影子。英语扩充了汉语词汇,从音译词产生的新语素到近年的品牌名称,它们慢慢地在英语的影响下改变着;从词类活用到人们在网络中的说话习惯,也在英语的影响下发生着不可忽视的变化;在一些特殊场所,和特殊语境中,英语对汉语的发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英语逐渐深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润物细无声般地改变着汉语,英语通过词汇、语法乃至语音等多方面,为汉语的内涵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第一章 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以先进生产力做后盾的英语为更多的中国人所运用,甚至被不少学生家长“顶礼膜拜”。中国的英语培训市场越来越火爆,“新概念”英语培训、英语听说培训、GRE培训、雅思培训……各种英语培训课程不胜枚举。人们学习英语的热潮促使英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同时使得汉语言文化从型式到内容都产生了一定的改变。从英语国家回来的“海龟”越来越多,中国的合资企业里外国员工为数不少,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正逐年递加。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在网络普及的热潮中,在中外友人进行的交往中,有时英语反而能更清楚更准确地表达出一句话的意思,汉、英两种语言交错使用的现象频繁出现,使汉语词典不断因汉语化的英语单词而一再改版。据我国著名汉语文字学家韩敬体先生介绍,2005年6月出版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新增加的“一些外来词语,就是以音译的形式‘挤’进汉语,成为交流中的时尚语言,如‘酷’、‘克隆’、‘卡丁车’、‘黑客’等”。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深,汉语与英语更是多渠道地交流,英语词汇也如奔腾的溪水,迅速融入汉语词汇的河流当中。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从英语而来的汉语词汇早已不胜枚举,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英语词汇的身影。
1.1 英语音译词扩充汉语语素
语素是最小的有语音形式,同时又有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人们较为熟知并且经常使用的从英语而来的外来词,第一个音节多会产生语素化的现象。语素的分类标准有很多,本文中按照语素的构词能力来划分,分为可以能单独构成有意义词语的成词语素和不能单独构成词语的不成词语素两类。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涌入中国社会生活的英语词汇,使汉语语素得到了广泛的扩充,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为英语音译词对汉语语素的扩充。以下从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两方面来说明英语音译词对汉语语素的扩充。
1.1.1 成词语素的扩充
成词语素能够单独成词使用,即单独使用时,本身也是有意义的。在英语的音译词中,成词语素虽然较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英语词汇cool被译为“酷”,“酷”在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有两个:残酷;程度深的。但现在,除了“残酷”和“程度深的”两个意思之外,英译词“酷”则表示“帅气,时髦,令人羡慕的”,可以单独使用,如当一个人表达自己做某事的结果超过了预期希望得到肯定的时候,就可在答句中使用“酷”表示羡慕佩服的意思,同时可以与“很”“十分”等程度副词搭配使用,在句中充当一定的成分。还有“秀”,在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意思:清秀;特别优异。而现在,在英译词中,“秀”的另一意义来源于show,表示“展示,炫耀”,单独使用时也是有独立意义的,如当一个人炫耀自己很能干,而他人不服气时可说“秀”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不服。还有“派”是对pie的音译,独立使用时可表示一种中间有馅的面食甜点,如对“苹果派”“红豆派”等的总称。英语除了扩充单音节的语素,对多音节的语素也在英语的影响下得到了增加。如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艾滋”来源于AIDS,休闲运动“高尔夫”来自于英语词汇golf等。英语音译词对汉语语素的扩充由此可见一斑。
1.1.2 不成词语素的扩充
英语音译词对汉语语素的扩充不仅体现在成词语素上,对不成词语素的扩充也很明显。不成词语素不能单独成词使用,需要与其他语素结合起来,才能成词而使用在不成词语素中,其中一类不成词语素粘附在词根上,只表示附加的意义,为词缀。英语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使用,必然扩充了汉语的词缀。“吧”是bar的音译,多作为后缀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泛指一些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娱乐休闲场所,如酒吧,书吧,咖啡吧,网吧等等;“吧”作为前缀与其他语素组合表示与“酒吧”有关的新词,如“吧台”“吧员”“吧女”等。而taxi被译为“的士”,“的”也成了词缀,表示一种可以载客的小型出租车,可在动词后表示乘坐出租车的动作“打的”,在名词后表示出租车的类型“摩的”“面的”等。
1.2外来词词汇增多
英语外来词要进入汉语词汇中,一般要经过汉语的改造,以适应汉语的发音习惯和语法及词汇规则。汉语的单音节、象形方块文字的特点等,使汉语对外来词的改造要比西方语言间的词语借用显得复杂,却又别具一格,更富于创造性。[2]英语外来词中的一部分“挤”入汉语词汇时,是采用音译的方法加入到汉语词汇中来的,如“克隆”是对clone的音译,“雅思”是对IELTS的音译,“打”从dozen而来,表示12个。一部分英语词汇是采用音意兼顾的方式,加入到汉语词汇中,如“呼啦圈”是对hula-hoop的翻译,“悠悠球”是对yo-yo的翻译。还有一部分词汇采用英语字母与汉字交杂的方式来译介英语词汇,如“T-恤衫”来表示T-shirt,“IC卡”来表示IC Card。与此同时,已有的汉语词汇也在英语的不断影响下有了新的意义和发展,“粉丝”除了指一种透明的丝状食材外,也指对某明星的支持和热爱,来自于英语的fans。而从英语词汇model中走来的“模特”一词,近来逐渐被发音更趋近于model本身的“麻豆”取代。英语词汇“挤”入汉语词汇一方面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这一大环境之中,国人开眼看世界,不断吸收外国文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来,国人英语水平在普遍提高,对英语的使用能力在不断加强。
1.3人名构成的变化
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文化反映在中国人的姓名上,就是时代的烙印和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发展。如五十年代初的“建国”,五十年代末的“跃进”,以及“文革”时代“爱武”等,英语涌进中国社会的热潮也影响到中国人的名字构成。当下,从X梅,X爱华到X丽娜,X珊,有的马姓或苏姓人家干脆给孩子起名“马丽”或“苏珊”,更有家长直接“与国际接轨”,把姓氏放到最后,给孩子起名“奥斯锐娜王”,不难看到,英语慢慢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中国人名字的洋味儿越来越足,使一些汉语言文化学者和民俗文化学者大呼“危机来临”。
1.4企业和产品品牌名称的变化
民族经济的发展推进着汉语面向世界,众多中国的本土企业品牌也被推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之中,以英语词汇作名字成为中国品牌的“必需品”。许多企业在认识到拥有全球面孔的必要性之后被“逼上梁山”,通过英文造词、英意兼译、拼音与英文二合一等方法,给自己起了洋名。众所周知的Lenovo(联想), Sina(新浪), Gome(国美)等,都是通过英文造词来给自己起英文名字的,还有采用音意兼译法取名的Founder(方正),以及拼音英文二合一方法取名的Baosteel(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一些服饰品牌也不甘落后,Peacebird(太平鸟),St&Sat(星期六),Belle(百丽)等品牌也因英文名而得到了追逐时尚的年轻人的喜爱。英语对汉语言的影响掀起了一次中国品牌冠英文名的潮流。
第二章 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受英语语法的启示,1898年马建忠先生在《马氏文通》一书中创立了中国第一部汉语语法,仿照英语语法,首次把句子划分为主、谓、宾、定、状、补六大成分。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汉语语法的特点逐步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从词汇的性质到句子的运用,英语不断地影响着汉语语法的发展。在英语对汉语的广泛影响下,汉语语法至今仍在模仿英语语法规则,这在网络语言中尤其凸显,英语语法中习惯将时间状语放在句末,按照英语语法逻辑说成“我要去看电影今天下午”也被人们所认可;英语中have作为助动词的使用非常灵活,“我有吃过饭”这种语法结构不但在港澳地区流行,现在在全中国人的日常用语当中都已经很流行;“磅”、“打”等计量单位也被清晰地印在外包装袋上。汉语语法在借鉴英语语法长处的基础上不断改造创新,也被人们逐渐熟悉而广为运用到社会生活之中,为改革开放后汉语大规模走向世界并与世界语言文化的发展趋势接轨,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2.1词类活用的增多
胡明杨先生认为,词类可以从语法功能的角度来划分,一个词的语法功能,就是其结构关系的总和,或者说是词在语法上分布情况的汇合。[3]改革开放以后,国人对英语的接触更为频繁,英语电影、报刊、书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甚至说话方式,改变着汉语的语法习惯,而使汉语言系统出现的一些冲破标准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言变异现象,它们有的已经或正在传播开来,有的已经或正在变成有序的变异,即汉语语法的欧化现象,从而向汉语原有的语法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4]一个词的运用具有相对固定的用法模式,这种用法模式在一定的时期内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新的用法在被人们广泛接受使用前,尚不能被归为兼类词,只能算为词类活用。现在,汉语中的很多词类活用现象可以归因于英语翻译对汉语带来的影响变化。
2.1.1 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英语中的形容词多是在名词前或后加上前缀或后缀变化而来,汉语做为孤立语,词的语法作用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现,而是通过词汇表现。在翻译英语作品时,尤其是翻译英语形容词词汇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将名词性的词根完整翻译,却不能用相对应的汉语形容词来表达相对应的意义。这很可能是汉语中以名词或动词充作形容词的起因。[5]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的结构构成,最显著的构式为“程度副词+名词”的形式,此构式来源于“程度副词+形容词”,多能反映出说话人的某种特意感受。如“邵佳一觉得塞尔维亚人的训练方式‘非常欧洲’”[6]句中“欧洲”本为名词,指地理位置,七大洲之一,在句中用于程度副词“非常”后,做形容词,表示训练方式很直接。在英文中,名词“欧洲”的单词是Europe,形容词为European,可见,在此处“很欧洲”仅将名词性的词根翻译了出来。再如中国新闻网在2013年06月03日新闻中写到“丁宁非常阳光。”,“阳光”本为名词,以为太阳的光线,在句中“阳光”则用作形容词接在“非常”之后,做谓语,表达积极向上的意思。用英文来说则是Ding Ning is a very sunny girl.可见,此处“阳光”也仅翻译出了词根sun,汉语中没有对应的形容词来表达sunny,故在此处“阳光”活用为形容词。所举例句中都为在规范的汉语表达中的名词,接在程度副词之后活用为形容词的形式。英语在国人中广泛流行,中国人对英语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国内与国外的交流从形式到内容都越来越丰富,中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使汉语言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着汉语词类语法结构的运用。
2.1.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语言学家胡明扬先生认为,“动词和形容词向名词漂移是一种欧化语法现象”。[7]在英语的广泛影响之下,汉语中部分形容词的用法也开始向名词过渡,出现词类活用的现象。如“它们的存在证明了每一种语言的伟大。”[8]句中“伟大”本为形容词,但此词在句中表示语言的性质是伟大的,为伟大性,但句中单用,可视为活用为名词的形式。又如余秋雨先生在2002年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后说:“各种各样的知识,即使不熟悉,也该好奇,应该有敏感。”句中“敏感”本为形容词,常与程度副词连用,在此句里,“敏感”用在“有”后做名词,在句中为宾语。在现代汉语中,谓词向体词的漂移十分不易,一旦发生,往往是受外语的影响。[4],若将“应该有敏感”用英语表达,正是Somebody should have the sensitive reaction或Somebody should have the sensitivity.
2.2 汉语中定语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英语作为中国与国际间交流的重要语言工具,中文向英文借用了大量的词汇。除此之外,汉语的句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最突出的表现是汉语语句中定语的变化。定语在一个句子当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它起着修饰、限定名词、代词的作用。在英语的影响下,定语变化主要体现在定语后置句增多和定语变长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汉语受到英语的影响,长定语的欧化句式程度逐步加深,同时新的句法变化不断出现,最为显著的表现为直接套用英文句式。这些变化随着时间的推进,将越来越趋向对应的英语用法。[9]
2.2.1 定语后置句增多
当定语处于被修饰语之后,则为定语后置。在英语语句中定语的位置相对于汉语语句中的习惯用法较为多变,定语可以在被修饰语的前面,如a smart Chinese student(一个聪明的中国学生);也可在被修饰语之后,如She gave me a bottle full of juice(她给了我一满瓶果汁).而在汉语中,定语在中心语之前是正常的语序,定语在中心语之后则被视为定中结构的变形,即定语后置。本文判断定语后置的标准,是参照邵敬敏先生提出的定语后置判断标准:(1)在不增减任何词语的前提下,这个后置成分可以无条件地还原到中心语之前作定语;(2)变化前后句式,语义关系基本不变,区别只是某些修辞风格色彩不同。笔者依据这一判断标准,分别检索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韩寒的《像少年啦飞驰》及J·K·罗琳(英)所著,苏农翻译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三本书中,带“的”字的语句。发现,在《倾城之恋》中,带“的”字的句子有553句,定语后置句有两例:
(1)他们付了帐出来,他已经恢复原状,又开始他的上等的调情——顶文雅的一种。
(2)现在她不过是范柳原的情妇,不露面的,她应该躲着人,人也应该躲着她。
《像少年啦飞驰》中,带“的”字的句子有3707条,从中选取前300条带有“的”字的句子,就发现了两例定语后置的句子,
(1)两人进入黑龙帮活动的地方,一个底楼的店面。
(2)你看我那个哥们,就是你原来的那个
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带“的”字的句子有4354条,从中选取前100条带有“的”字的句子,就发现了两例定语后置的句子
(1)弗农德思礼先生在一家名叫格朗宁的公司做主管,公司生产钻机。
(2)换成一个神情严肃的女人,戴一副方形眼镜
以上两句相对应的英文为:
(1)Mr. Dursley was the director of a firm called Grunnings, which made drills.
(2)Instead he was smiling at a rather sever-looking woman who was wearing square glasses.
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所对应的英文都为明显的定语从句。
此外,定语后置句在新闻文稿,节目标题中也有所使用。
(1)我不知道这次能不能突破这个问题,已经提了很多次了。[10]
该句中,“已经提了很多次了”是对中心语“这个问题”的补充说明,做“这个问题”的定语,置于中心语之后,为后置定语。
(2)新闻30分(News 30’)
该新闻标题中,定语“30分”置于中心语“新闻”之后,修饰“新闻”,为30分的新闻。此标题为定语后置。
通过对一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一部2003年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及一部1997年的由英语翻译而来的英国文学作品,新闻文稿中及节目标题等方面进行检索后比较,定语后置句的使用次数从少到多。从对三部文学作品,两篇新闻及节目标题中,抽样检索定语后置句,基本可以证明,改革开放后,英语广泛介入到汉语之中,汉语在英语语句的影响下,尤其是在英语翻译的影响下,汉语中的定语后置句增多。
2.2.2 定语变长
根据王力先生的研究,汉语在唐代以前是基本没有定语的。唐以后虽然有了定语,但比起现代汉语来,无论在长度上还是在应用数量上,都相差很远。[11]本文对长定语的界定来自于连淑能先生对长定语的定义:等于或大于两个修饰成分的定语为长定语。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看出,现代文学作品中,尤其是五四运动时期,文言文废除,白话文兴起,大量的西方文学著作被翻译到中国,长定语的使用开始大量出现,且以在海外留过学的作者作品中更为常见,如鲁迅等。改革开放之后,文学作品中定语的长度,与现代文学作品语句的定语长度相比,显出复杂而且更长的趋势。
如从古代文学《红楼梦》举例,第25回中马道婆说“一天多添几斤香油,点在大海灯里。这海灯就是菩萨献身法相,昼夜是不敢熄的。”此句用现代汉语习惯来说则为:一天多添几斤香油,点在昼夜不能熄的菩萨献身法相的大海灯里。又如《红楼梦》第11回中“昨日冯紫英荐了他从学过的一个先生,医术很好。”一句,用现代语言习惯来说应为:昨日冯紫英荐了他从学过的一个医术很好的先生。由这两句可见,定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一定的使用频率,但定语并不长,当需要表示的句子意义较长时,则将语句拆开表达。从现代文学中举例,定语开始变长,如鲁迅所著的《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和“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从两句可见,定语的长度有所增长,而到了当代,如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这世道让那些不说粗话但最缺德的人能做道德评判家。”“现今中国是世界上最不可能有剧烈变革的国家。”及郭敬明《小时代》“保留着不甘心被放弃的跳动的心”“它们变成无边黑暗里的小小星辰”,这两位作者都是80后作家,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定语的长度较五四运动时期,则是有增无减,英语与汉语的不断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的语法结构,增长了定语。而在翻译的作品中,长定语的表现更为明显,如谢素军译的考尔·比斯(美)《远离别人的秘密》“这便是他远离别人秘密的更高的层次”一句中,长定语语句的运用应该是受到英文原句中定语从句的影响而体现在中文中。又如“污染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也是一个长定语的语句,原英文语句为 Pollution is a pressing problem that we must deal with.很明显,受到英语定语从句的影响,中文翻译中出现了相对应的长宾语来修饰欲说明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最显著的特点是外国文学作品的大量涌入,将英语翻译成汉语,是使汉语句法中定语加长的显著因素之一,这种语言习惯也慢慢被多数人运用,渗透到人们的日常语言习惯及年轻一代作者的书面语言中。
2.3对网络汉语语法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的第10年,中国开始建设互联网,1995 年,张树新创立首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标志着老百姓进入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和英语的共同影响下,进入21世纪,英语对网络中的汉语语法的改变作用不容忽视。网络中的汉语语法在英语的影响下,从词法到句法,都出现了突破传统及书面语语法规则的发展。在英语的影响下,网络汉语语法呈现出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等有很大随意性的特点。
汉语的语序与英语的语序在简单句中,基本是一致的,这给学习英语的中国人减少了一些麻烦,也使得在改革开放后网络和英语的普及中,词类活用的现象在网络语言中非常常见。如现在年轻人会说:不要忘了电我。“电”即电话,在此处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给某人打电话,对应的英文语句为Don’t forget to call me.而在BP机年代,时髦语言则是“不要忘了抠我。”雅虎公司的标语为Do you Yahoo?!句中“Yahoo”名词做动词,指使用雅虎。殊途同归,中文网站中类似用法可用百度公司的标语“百度一下”为例,百度本为搜索引擎的名称,词性为名词,但此处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搜索一下百度。
我们甚至会看到在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当成动词使用,并与英语语法相结合的网络用语。如在形容词后加上-ing的形式,表示正处于的一种状态。英语中动词后加-ing的形式中,一种情况为表示现在进行时态,动作正在发生,而汉语形容词后加-ing则把形容词看成了动词,并与英语融合,成了网络汉语词汇中特有的现象。我们在网络语言中不难发现郁闷ing,高兴ing,难受ing等词的使用。又如“黑”,在现代汉语中常作为形容词使用,表示颜色,但英语hacker一词被音译为“黑客”,-er做词缀表示人,hack为动词意为“破坏,劈砍”,故“黑”则带有了动词的意味,虽然“黑客”与“骇客”有本质的不同,但现在人们还是会在一定情况中把“黑”作为动词使用,当某网站出现问题时,人们常说“某网站被黑了”,在谷歌搜索引擎搜索“被黑”一词,可以找到约21,100,000条结果,可见这一用法的使用是较为普遍的。
在互联网和英语的共同影响中,网络汉语反映了网络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英语给网络中的汉语语法增添了新的活力,使汉语语法得到了一定的扩充,使网络中汉语的语法更为灵活多变,更能表达“网虫”们时代性的心情状态,并逐步进入到社会生活语言中,为人们所认可。
第三章 对汉语其他方面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打开国门,科学技术更加发达,与外国人往来更加频繁,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的不断接轨,英语对汉语声调,对汉语思维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1 对汉语声调的影响
语音的四个物理基础为音高、音强、音长、音质。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每个音节有固定的声调,而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又是一种有意又有音的意音文字,且使用人口众多,其发展时代久远,语言状态较为成熟,英语对汉语语音产生影响较为困难,其表现形式也较少。语音四个物理基础对应到汉语中,音高体现在汉语的音调上,即音高低变化的不同;音强在汉语中体现在轻声上;音长为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在汉语中的体现较弱;音质为发音体,发音方法,共鸣器形状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声音。公交车、地铁、飞机场在用英语播报地名的时候,发音更趋近于英语语音,即丧失了音高或改变了音高。如在飞机场,广播英文播报地点信息的时候往往丧失了汉语音高,采用平声。又如地铁上英语播报站名时,上海(shàng hǎi)会说成shàng hài,浦东(pǔ dōng)会说成pūdòng,这一现象即为语音的变化。
又如在网络和英语的共同作用下,在人们日常口语中,一些英文词汇也有了对应的汉字,而这些汉字的音高并不是原字的音高,而受到了一定的改变。笔者对50人发放了问卷进行“英语对部分汉字发音影响”的调查问卷。其中发放问卷50份,有效回收问卷50份,被调查者中50年代出生的人数为20人,60年代出生的人数为20人,70年代出生的人数为10人。高中学历及以下者26人,大专学历者19人,本科及以上学历者5人。在80年代之前听说过bye-bye一词的人数为0人,占总比例的0%;在80年代之前听说过good bye一词的人数为37人,占总比例的74%;在80年代之前,将“拜拜”发音为báibái来表达再见的意思的人数比例为0%;在80年代之后,将“拜拜”发音为báibái来表达再见的意思的人数比例为100%;在80年代之前,将“当”发音为dàng来表达从网络下载文件的意思的人数比例为0%;在80年代之后,将“当”发音为dàng来表达下载的意思的人数比例为96%。人们用“当”来表示下载且发音为dàng,来源于英文下载download一词中down的发音。所以由以上可以推论,改革开放后,英语对人们日常生活中语音的音高使用是有一定影响的。
3.2 对应答句的影响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语言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与此同时,语言优势社会文化的载体,社会文化蕴于语言之中。随着英语的广泛运用以及文化的融合,在汉语对话中,人们的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英语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中,汉语讲究谦卑,含蓄内敛。当受到他人赞扬时,汉语的回答为“哪里”“没有”“过奖”;而英语则更为开放,直接抒发感情,受到他人赞扬时,英语国家多会说“Thank you(谢谢)!”。改革开放后,受到英语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更为开放,在语言运用中也开始向英语思维趋近。
笔者向50人发放问卷进行“受他人褒扬后汉语回答方式”的调查问卷。其中发放问卷50份,有效回收问卷50份,被调查者中50年代出生的人数为20人,60年代出生的人数为20人,70年代出生的人数为10人。高中学历及以下者26人,大专学历者19人,本科及以上学历者5人。在80年代前听到被陌生人赞美“你今天穿得真漂亮!”,回答“流氓!”的人数为13人,占总比例26%;回答“过奖。”的人数为36人,占总比例72%;回答“谢谢。”的人数为1人。在90年代之后听到被陌生人赞美“你今天穿得真漂亮!”,回答“流氓!”的人数占总比例0%;回答“过奖。”的人数占总比例42%;回答“谢谢。”的人数占总比例的58%。可见,改革开放后,英语思维对汉语受到褒扬后的答句也有一定的影响,使汉语的应答习惯向英语趋近。
第四章 汉语言的未来发展趋势
英语这一世界性语言在全球广为传播使用,其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不容小觑。它仿佛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全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和沟通,促进民族融合,民族文明,民族独立;另一方面如果一味追随英语的表达方式,强迫汉语向英语靠拢,而放弃本民族语言文化,将对我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留存构成严重的威胁,国家民族身份的认证也将面临着挑战。我认为,汉语言的未来趋势是文化认同,其终极趋势是文化大同。1958年,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文字总是要变化的,拿汉字对过去的变化就可以证明。将来总要变化的。而且可以说,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字形式将来总有一天会逐渐统一,甚至语言最后也会逐渐统一。人类的语言文字发展的最后趋势是逐渐接近,到最后也许就没有多大区别了。这种理想不是坏的,而是好的。”[12]汉语言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在保护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英语乃至各国传统语言文化的长处,逐步加入到文化认同的趋势之中。
4.1英语多方位影响汉语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英语作为使用国家最多的一种语言,它正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中外各国,对汉语产生的影响不能忽视。从表层来看,英语对汉语言造成影响的因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语言使用的需要。社会的发展,新词的产生,网络的催化,英语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近年不少年轻人会认为在说话中夹杂着英语是一种时尚的表现,体现着对社会经济地位的追崇,正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方言及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方言在全中国的影响一样;于深层来看,语言本身具有一种交际功能,中国改革开放后,国力极大地提升,在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地位也相应得到提升,他国与我国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英语成为与各国交流时较为常用的工具,而英语与汉语在语序上有一定的同一性,但思维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汉语只有通过对英语词汇句法的消化和吸收,通过词类活用,转变句法,才能让人们的表达更加符合要求和意思
4.2 英语不断融入汉语
汉语中使用英语外来词是语言的一种融合现象。在1979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以英文字母开头的外来词为0个,而在1998年《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有39个,其中明确标出从英文词汇而来词语有22个,如BP机从beeper而来,N型半导体的“N”是negative的第一个字母,表示负的意思。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相融合,使汉语中出现新的词汇,是英语不断融入汉语有力的表现形式之一。现在在部分年轻人中已经很少使用“你好”“再见”等用语,取而代之的是“Hi”“Bye”等英文词汇。随着全球信息化的进程,不同语言通过交流已开始出现融合,语言文化相认同的演变是不可逆变的过程,这对世界各国政治求大同,经济求发展,社会求融合,无疑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发展的前提是动态的,平衡的,英语和汉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使语言的发展呈现出平衡的趋势,才能保持各汉语言独有的自身活力,同时呈现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英语不断融入汉语是语言发展的整体趋势。面对这种趋势,我们也不能过于放任。
4.3在继承中弘扬汉语
语言不变,往昔尚在,中国是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汉语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浩瀚如海的历史书籍和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化形式,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同时,保护本民族语言刻不容缓。现在,一些国外进口的精密机械等高科技产品的说明书都是纯英文;中国的许多品牌厂商将中文名尾随英文名之后;2月14日的情人节时,商家到处悬挂着Happy Valentine’s Day的标语,而鲜少使用“情人节快乐”的标牌。现时的中国,英语言文化似乎正在和汉语言文化争抢领导地位。从幼教领域开始,一些妈妈们在胎教时就给小婴儿听英语磁带,双语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城市中占有大量份额。大学里,大学语文修够学分则不再另外开课,而英语还在加码开课。中国相关部门已注意到这一问题,现已明确规定进口食品类、日用品类产品必须贴有中文标签,否则不予清关;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已列入政府法定节假日之中;高考英语改革正在试行;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也不再作为授予毕业证书的硬性条件。“英语的背后是美元”,为了迎接外来语言文化的冲击,快速发展经济是我们保护并弘扬中国语言文化的首要责任和坚实保障,这已为历史所证明。随着近年中国经济的极大发展,孔子学院已遍布世界,汉语言文化的精粹为外来学子所膜拜,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语言和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承,是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面对英语的挑战,我们要规范汉语的使用,增强公众对汉语的保卫意识,让汉语在继承中得到弘扬和发展。引导青少年深入理解母语在我们生命中的位置,把尊重、敬畏、热爱、捍卫母语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责任来自觉承担。[13]
结 论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从汉语语素到汉语句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从诸多方面受着英语的影响,英语有力地促进了现代汉语的发展,也给汉语言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作家余华说:“像我们这一代作家开始写作时,受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翻译小说,古典文学影响不大,现代文学则更小。我一直认为,对中国新汉语的建设与发展的贡献首先应归功于那些翻译家们,他们在汉语与外语之间找到了一条中间道路,既用汉语传达了域外作品的神韵又同时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性……”今后,我们既要保护汉语言文化的精粹,又要汲取英语的精华来为汉语言文化的发展提供资源,丰富汉语词汇和语法架构,促进汉语言文化更好更广泛地发展。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发展地来看待:英语和汉语都是世界语言中的集大成者,善待英语,用好英语,汉语才会得到科学的发展。可以预料,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和外国的交流会更加频繁,中英不同语言间的相互浸透也会进一步得到渲染。
投稿要求:
1.内容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媒规律。有自己独到的理论见解,或独特的实践做法。
2.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
3.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4.正文文字:一般以4000字符为宜,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每版平均2000字符。
5.基金项目: 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6.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 ),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7. 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
8.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邮箱:1911365536@qq.com; 2191974423@qq.com(注明投稿刊物名称)
咨询QQ:1911365536; 2191974423
咨询电话:0571-28069909(咨询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17:00)
网址:www.shjbjb.com
欢迎咨询供稿,并诚招各大高校代理约稿人!
注:本杂志社会根据版面安排适当编辑文章内容,作者如不同意论文被修改,请来搞注明。如有基金项目支持,请注明基金项目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