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心理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在心理教育中践行陶行知教育理念策略
论文摘要:
关键词:
“策略”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将才”,指行为或行动计划,以及为解决某问题或达到某目标而有意识作出的一套活动。而在教育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让孩子们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正如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孩子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心理教育行为的空间有多大?我们说:它直接影响到教育行为的成功。心理教育行为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习惯和孩子的兴趣一旦形成自我定位,孩子就会有意、无意间按照这个形象指导自己的人生。如果孩子内心的形象是积极向上的,那么孩子做什么事都会勇往直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如果孩子内心的形象是消极颓废的,那么孩子做什么事都会逃避、放弃。而引领这些的正是心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心理教育行为承担着四个方面的任务:培养、开掘、预防和补救推进心理教育可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切入点和侧重点,一般来说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关键能力,赏识教育行于先
21世纪人的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人的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以及作为一种高层心理需求的创新意识与成长愿望,不论对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人自身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德国的职业教育称这些心理素质是人的关键能力。我们的教育,就面临着要加大培养人关键能力的力度。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一种双向的活动。在“教”的过程中,我们要转变教育理念,更多的肯定与赞美学生,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满怀信心的继续努力进步。在“育”的过程中,不仅仅有教师的教育,更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的自育。基于“赏识教育”的心理学原理:“暗示教育”,它最大的特点是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的心灵。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坚持用肯定、相信的态度来暗示、影响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真的可以把事情做好,从而在潜意识中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定位,从而产生一种良好的教育情境,促进儿童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开发潜能,让每一个个体感受到成长的无限力量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通过大量心理学的实验数据和实例的观察分析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他认为:实践证明,每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还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七种智力的潜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他经过研究证明:传统教育和过去在西方流行的智商测试,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他在《多元智能》一书中指出: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学生能力的高低,考察学校教育的效果,甚至预言学生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这样做实际上是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而否定了其他同样是社会所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许多重要智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他们当中相当数量的人虽然考试成绩很好,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三、知识训练并重,让学生在自信中找到自我
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是心理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社会、学校、家庭甚至自然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身心素质等内因的作用,都可能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甚至造成心理疾患。因此,当前一方面要加强青春期知识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以及有关膳食结构与性格调节的知识教育,通过预防性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的预防性心理训练,增强学生排解忧郁、承受压力、控制情绪的心理能力。同时还应当重视排除对学生产生不良心理影响的外在条件,特别是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的教育方式,以防止出现由于教育方式不当而产生的群体性心理障碍。
为了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建立自信,重塑理想之殿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该用积极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孩子,用赏识的教育与孩子一起,享受成长的幸福。
四、排除矫治补救,从兴趣走向心理健康
排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患是心理教育的补救功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和犯罪低龄化、恶性化和集团化的原因之一。对此,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其他心理矫治手段进行补救,或者协助治疗机构进行补救,也是心理教育的紧迫任务。
从兴趣走进心理健康教育,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象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对比这两种极端的心理,大多数人容易犯的错误是期望太切,容易不切实际地、过高地要求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让他们正常而科学的发展。这是尊重孩子自身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不要不切实际地、过高地要求孩子。
五、心理贯穿教学——在实践中为学生构建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土壤
实施心理教育可以采用提供心理咨询、进行心理辅导、建立心理档案等特殊的作业方式,但又不能只局限于上述的专门作业方式。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同时是心理活动过程,这就要求:一方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增强心理教育意识,能动地发挥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掘心理潜能、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与心理疾患的作用;另一方面,避免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制造学生的心理障碍,甚至引发学生的心理疾患。
美国某大学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心理教育如果仅仅是说教毫无意义,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的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六、减轻心灵负担,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成为自己成长的主人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意义重大。过重的课外学业负担,不单压在学生身上,更压在学生心上。学生埋头于完成各项庞杂而又不甚必要的作业,就难以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的关心,难以有舒展的胸怀和创新的精神。减轻心灵负担,是现代教育行为要重视的一项任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兴趣不是天生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决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要不断反思,要有耐心,持之以恒,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自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审美意识,切实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才能真正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
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这火光不需要冲天,但应该是持久的。让孩子这样生生不息的火光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老师,请把你的脚步放慢些,放的再慢一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让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抵挡着智慧的阳光,让孩子的思维在教师点燃的火种中生生不息的燃烧起来,肖伯纳的经典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流一下就是两个思想。”众所周知课程改革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基本命题,即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建立一种新的课程理念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也都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态,是我们的育人前提,我们应该用心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
投稿要求:
1.内容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媒规律。有自己独到的理论见解,或独特的实践做法。
2.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
3.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4.正文文字:一般以4000字符为宜,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每版平均2000字符。
5.基金项目: 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6.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 ),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7. 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
8.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邮箱:1911365536@qq.com; 2191974423@qq.com(注明投稿刊物名称)
咨询QQ:1911365536; 2191974423
咨询电话:0571-28069909(咨询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17:00)
网址:www.shjbjb.com
欢迎咨询供稿,并诚招各大高校代理约稿人!
注:本杂志社会根据版面安排适当编辑文章内容,作者如不同意论文被修改,请来搞注明。如有基金项目支持,请注明基金项目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