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大阅读”观,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内容摘要:
小学阶段每一位教育者应树立“大阅读”观,不仅在课堂上教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在课后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书籍,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阅读生活中的一切信息。使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保持良好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养成爱观察、勤动脑的习惯,做一个爱阅读、会阅读的人。
关键词:大阅读;生活;兴趣;习惯
什么是阅读?很多人会想:阅读就是读书,读纸质书、读电子书,在读中获取知识。
谁来教孩子阅读?又有很多人会说:语文教师。
这乍听起来天经地义的解释,却经不起推敲。
的确,读书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小学生而言,课本的阅读能带来方法的指引,其它书籍的阅读能扩大阅读量,增长见识。然而,书本阅读就是阅读的唯一方式吗?生活处处皆学问,会读生活的人才是真正会阅读的人。当孩子站在公交车站牌前,会有一本书交他如何坐车吗?当孩子身处一个陌生的景点,会有一本书教他如何辨别东西南北,带他四处浏览吗?观赏一幅画,端详一座雕塑,聆听一首歌曲,认识一个人,谁说这不是阅读?
所以说,阅读是一种源于书籍,却不限于书籍的人类行为。既然如此,学生的阅读岂是单凭语文教师就可以教会的?自然需要全体教师、需要家长、甚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这便是我们心中的“大阅读”观。
2014年3月,我校正式启动“树立‘大阅读’观,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活动。我们打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事这一思想,要求全体教师都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利用校园、家庭、社区的一切资源,有意识地巩固学生课堂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与思考的习惯,最大限度的拓宽学生的视野。
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语文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教学生识字读书?其他学科的课堂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这是我们活动中解决的首要问题。全体教师开始重新解读教材。从“这节课要教会学生什么”到“这门学科要教给学生什么”,再到“小学阶段所有课程的学习是为了什么”。经过一层层深入的思考,我们最终提炼出三个关键词“兴趣”、“习惯”和“基础”。
接着,我们牢牢抓住这三个关键词把前面的问题由大到小落实回去。最终回到:这节课我要激发学生对什么的兴趣,培养学生怎样的学习习惯,教学生学会什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各教研组集体教研中,我们将以上三个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教研,使教师们明确方向,进行扎实有效的课堂训练。
五年级数学课上,学生学分数应用题时,为了提高学生抓关键词读懂题意的基本阅读能力,教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思维习惯,在讲例题时,教师这样操作:
出示例题:李叔叔今年承包了 公顷的土地,其中 种果树, 种蔬菜。果树地的 种桃子, 种苹果。种桃子的面积是多少?
先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抓关键词“桃子”;接着由后往前找条件——“果树地种桃子”;再抓住刚才信息中的关键词“果树”
继续向前找条件——“其中 种果树”;最后根据最前面的条件——“ 公顷土地”列出算式。
品德课堂上,教师也针对教材特点进行扎实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品德课本图文并茂,大量有价值的信息隐藏在图画与文字中间,引导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读懂内容,是品德课教师们不断进行的一项阅读技能训练。
随着“说议讲评”教研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我们对每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大阅读”理念已经越来越紧密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激发学生课后阅读欲望,通过读大量文字资料丰富阅读积累。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和学的一项重要工具,但并不是唯一工具。指导学生从教材出发,在学习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拓展阅读其它文本资料,对学生的学习将是一项必要的补充。因此,本着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大量读书的习惯,我们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课后阅读。
1、给学生提供图书,营造大阅读氛围。为了方便学生阅读,我校开放了图书室、阅览室,建立了开放书吧、班级图书角,鼓励中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进行图书捐赠活动,让每个学生时时处处有书读。
2、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广泛阅读。
三年级上册美术《大人国与小人国》是一节绘画课,本课注重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但是由于大人国与小人国的经历对学生来说太陌生,为了打开学生想象的空间,课前,美术教师与语文教师合作,课前指导学生阅读了《格列佛游记》一书。学生在阅读中直观地感受到同样一个人在大人国与小人国不同的境遇,于是美术课上进行创作时,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在小人国一刀割了一亩麦子,在大人国住在苹果屋里;在小人国买不到衣服穿,在大人国拿袜子当睡袋……画面内容随着学生的想象丰富起来。
四年级音乐课《我们的田野》,课堂上教师出示了歌曲的创作背景,通过阅读,学生知道了这首歌传唱几十年,多次获得大奖,大家在一阵赞叹声中对作曲者产生了好奇心,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课后查阅作曲家张文纲的资料,增长见识。
五年级英语课《There are twenty pupils in my class》里,学生学习了“There+be”句型,在巩固练习之后,教师以学生学习很认真为理由奖励了一句相关句型的英语名言:“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其他年级的课堂上,英语教师也常教学生一两句有趣而简单的小谚语、小笑话,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富阅读积累。
3、及时发现问题,适时指导学生解决困难。学生在课后进行大量自主阅读时,也会遇到困难,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方法指导。如教师们发现学生在上网查资料时,不会抓关键词搜索,于是,不少教师带学生直接到微机室上课。在需要查资料时,指导学生实际操作,通过抓关键词、更换关键词来查阅自己想要的信息。例如:三年级语文课上,教师在习作指导课《介绍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中,便指导学生在网上搜自己喜欢的世界文化遗产。通过查遗产名称——查图片资料——查主要特点——查文化背景——查导游词格式等一系列步骤,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思考如何抓关键词查到自己想要的内容。两节课下来,学生做得兴趣盎然,查阅资料的技能也得以提高。
课后阅读范围广、方法多、形式自由,时间充裕,学生的阅读收获自然也多。有时教师会在课堂上给学生交流的时间,适合指导鼓励;有时在课下,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有目的的大量阅读,使学生的基本技能得以实践,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了,为学生进行更广泛的自由阅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由文本阅读向生活阅读延伸,培养观察与思考的习惯。
文本阅读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起点,我们努力由这个起点延伸,寻求与阅读文本相关联的生活领域(包括校园、家庭、社区等),让学生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对生活的阅读。
校园里,除了课堂里,学生可以阅读的地方很多。教学楼大厅建立的乐吧里,摆放着各种民族乐器、西洋乐器,并配有简要说明。课余时间,任何学生都可以在观察与触摸中真真切切地认识各种乐器,感受着音乐带来的乐趣。楼道里各种安全标识、操场灯具上的运动图案、所有墙壁上的校园文化也都是学生学习的素材,我们会在课间跟学生聊天时,听听他们在校园中的新发现,讲讲他们不知道的文化内涵。
生活中,我们鼓励学生学着读懂公交站牌、超市商场里的指示牌、马路上街道指示牌及简单的交通标识;组织三年级学生读懂简易平面图,能按图上的方向和路线到达目的地;布置学生数数回家路上经过的各种楼房,按楼的层数分类,画出统计图,以此分析沿路的房屋建设情况;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窍门,通过查资料等各种途径寻找科学依据;发现生活中的英语标识,如“WC(厕所)”、“EXIT(安全出口)”、“TEXI(出租车)”、“P(临时停车点)”“Welcome to Yantai.(欢迎到烟台来)”,把它们照下来或画下来考考大家。
艺术家们说:“一切艺术都源自生活。”科学家们说:“一切科学探究起源于生活。”的确,我们每个人,都在向生活学习,也在将一切所学用于生活。
作为小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能让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保持良好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养成爱观察、勤动脑的习惯,做一个爱阅读、会阅读的人。
投稿要求:
1.内容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媒规律。有自己独到的理论见解,或独特的实践做法。
2.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
3.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4.正文文字:一般以4000字符为宜,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每版平均2000字符。
5.基金项目: 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6.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 ),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7. 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
8.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邮箱:1911365536@qq.com; 2191974423@qq.com(注明投稿刊物名称)
咨询QQ:1911365536; 2191974423
咨询电话:0571-28069909(咨询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17:00)
网址:www.shjbjb.com
欢迎咨询供稿,并诚招各大高校代理约稿人!
注:本杂志社会根据版面安排适当编辑文章内容,作者如不同意论文被修改,请来搞注明。如有基金项目支持,请注明基金项目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