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课程标准 构造高效课堂
——由市级教学能手评选看历史课堂教学
【摘 要】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结合听课情况,谈出当今教学中出现的新特点及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四点建议: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关系;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答案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教学方法――活动化与主体化;处理好课件制作、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关键词】新特点 存在的问题 建议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教材也由此成为走下神坛的“学材”,成为教学的资源之一,而不是“唯一”。教师需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赋予教材以个性化的意义。课堂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师生双方作为人格平等的主体,展开交往互动。教材所产生的效果,是交往互动的产物,而非教材内容的简单移植和复现。
10月下旬山东省聊城市市级教学能手评选活动轰轰烈烈地展开,是一次高水平的历史课堂教学的集中展示,反映了新课改给历史教学带来的新变化,对此我感触颇深。结合听课情况,就目前历史课堂教学谈几点体会,以求教于诸位同行。
一、课堂教学的新特点
1、课程标准成为教学的主要依据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纲性地位,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实施等都依据课程标准来完成,课程标准成为教学的主要依据。
2、 新情景创设成为教学的主要环节
情景教学使历史走进现实、走进学生、走进生活。注意创设新的教学情景成为本次选手教学的亮点。教师大都引用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实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从而丰富和激活背景知识。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由此激活了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提高了课堂实效。
例如,一名教师创设了一个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的情景,以讲解员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先后参观大量的图片,如万里长城图片、兵马俑图片、人面纹方鼎图片等,都给学生以美的震撼、美的启迪、美的思索。美的东西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兵马俑中的一、二号铜车马,是四匹马驾一辆车,学生观看这幅图片后,对“驷”字的含义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3、整合教学资源成为组织教学的有效手段
新课程教学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地整合教学资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自主整合”,即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通过补充一些历史材料、历史细节、调节章节标题、简洁图示、抓章节标题的关键词等方式,以充实历史事件的过程和丰满历史人物的形象,即将教课书的课程资源和其它的课程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教学服务。但“整合”不是“拼合”,更不是抛弃教材为“整合”而“整合”,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机地“整合”。以此来激起学生的阅读讨论的兴趣,很好地完成了课标的要求。
本次参赛中,绝大部分老师都能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有机地进行教材资源的整合。例如“三次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一节课中, 有位教师出示了简洁的图示: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范围由英国向法美扩展走在前列的是美德,然后遍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范围更广、时间更长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下半期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主要发明珍妮机、
蒸汽机、汽船、火车电灯、内燃机、汽车飞机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等能源煤炭石油、电力核能源变化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相同影响 三次科技革命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极大地改变着生产方式和社会面貌;都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个简单的图示让学生对三次科技革命的情况一目了然,复杂、散乱的知识简单化、条理化、科学化,很容易分析出其作用及影响,用这种方法很直观、形象,学生学习记忆起来也
会更轻松。
4、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自主学习,鼓励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有利于形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对于获取知识、培养个性、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等方面也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讲课中多数教师都能关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不同的手段,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如一名教师在讲述“郑和下西洋”一课时,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如,看视频思考:1、郑和下西洋前后共几次?2、每次规模、时间、范围怎样?3、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学生在组内的自学讨论、合作交流,师生共同形成了“郑和七次下西洋具有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的特点”的共识,使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环境中体验到了成功与快乐。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不能合理的使用教材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应作为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之一,而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这是每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的基本理念。即在教学中要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而部分教师陷入教材之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带领学生阅读教材、梳理教材、分析教材,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陷入到教材内容当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虚假的无效环节影响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充分评估其可能发挥的有效作用,并尽力保证起作用的发挥,减少无效环节。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保证。
而部分教师教学中的无效环节过多,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主要表现有:问题的设计缺乏思维性,组织讨论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对学生进行不切实际的假大空的情感态度及价值教育等。
3、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成为走形式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等都是教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
例如本次参赛中,一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某一问题时,而在学生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之后,却又组织学生辩论。学生本应发表自己的观点,却被教师强行改为学生必须接受的观点,并进行辩论。这种辩论已失去了它的意义,成为了一种点缀课堂教学的形式。
三、今后教学的建议
1、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教材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一种教学材料,主要用来给教师提供一种示范,是教师教学的一种范例性材料。不同版本的教材,体现了不同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不同解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标为指导,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和整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是以教材为中心,被动地围绕着教材转,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教材不仅是师生关注的中心点和兴奋点,而且成为了控制师生行为的工具。用教材“教”,教材则是范例,教师不仅要解释教材,而且要以教材为圆心,可以从内容形式上向外延伸。
2、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答案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
古人“不悱不启、不愤不发”之说。教材内容问题化就是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要在知识的关键点、能力的增长点和德育的渗透点设计一些有价值的、综合拓展等方面的问题。不可过度设问、泛泛而问或无疑而问,因为过犹不及,无效提问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
(1)、教师设计问题――具有探究性、开放性、贴近学生的实际。
案例: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可以拿一条丝巾,哪位同学能说说丝巾给你的感觉?美丽的丝巾会给我们带来哪些相关的历史信息呢?(导入新课)
①、 从现有资料中你能获得哪些相关的历史信息?(提示:时间、地域、人物、事件、结果影响等)
② 、有哪些依据来证实这些历史信息的真实性?(提示:史书记载、图表、出土文物、古迹建筑等)
③ 、你还有哪些感兴趣并想进一步探究的历史问题?
分组互动对话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收获。以中原汉武帝组为例:汉武帝在位时曾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并打开了丝绸之路的通道。我们的历史依据是:《汉书》记载“张骞始开西域之迹”,二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2)、鼓励学生质疑、答疑
“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允许老师和学生出错,允许学生挑战权威(课本和老师),在思维的碰撞中才能产生灵性的火花。
试用课堂小结,故意设置一些错误让学生去找,喜欢挑毛病。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3、教学方法――活动化与主体化
一种思想:相信学生都是好学生;二个原则:尊重学生,师生平等;三个关系:教与学、学与用、用与创;四个让给:把时间让给学生,把舞台让给学生,把角色让给学生,让课堂更精彩。切记“学习好的学生是我钻研业务的老师,学习差的学生是我改进教法的老师”
(1)、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不同角色的关系。新课程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旨在扭转过分关注“知识接受”为特征的教学局面。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真正的对话关系,要变“领着学生走”的知识传授者为“与学生一起走”的合作学习者。通过参与、合作等途径,走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用赏识鼓励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与学生一起探索“学生正在经验到的一切”,建立起民主平等、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
(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新课程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在情景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 “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的精彩而在于学生学的精彩”。历史知识过去性的特点,远离学生,历史又不能再现,更不能重演。需要教师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想出多种办法拉进逝去的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来保持学生的兴趣。
(3)、在活动中发挥教学机智,提高课堂生成性。做为历史教师,我们都知道“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这一教学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从课本中的文字、插图、史料、图表、地图以及时政资料、文物遗址、网络信息等信息载体上研读史料、辨析史料、提取信息,最终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但有时何不打乱常规,顺其自然来个“以论找史“呢?我们可以把结论先展示出来,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你能找出哪些依据来证实这一历史结论的真实性?偶尔打乱常规,反其道而行之,有时更能激发学生的活力。课堂教学亦需因时利导,见机行事。
4、处理好课件制作、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推广成为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拓展教学广度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课件的制作与使用成为教师们努力的目标。但是在课件制作中要充分理解课标的要求,认真确定教学的目标,恰当评估课件在教学中应发挥的作用。要知道课件制作的再好,水平再高,它只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是为建构教材而设计的。因此,切不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课件制作上,而忽视了教材的分析、挖掘,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就是形式大于内容。
总之,我们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和科研素质,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去从事一些教研活动,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唐代杰出的史学家刘知几提出史学修养的标准是才、学、识三长,清代章学诚又加之以德。才、学、识、德也是今天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品质,并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终生。
投稿要求:
1.内容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媒规律。有自己独到的理论见解,或独特的实践做法。
2.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
3.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4.正文文字:一般以4000字符为宜,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每版平均2000字符。
5.基金项目: 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6.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 ),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7. 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
8.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邮箱:1911365536@qq.com; 2191974423@qq.com(注明投稿刊物名称)
咨询QQ:1911365536; 2191974423
咨询电话:0571-28069909(咨询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17:00)
网址:www.shjbjb.com
欢迎咨询供稿,并诚招各大高校代理约稿人!
注:本杂志社会根据版面安排适当编辑文章内容,作者如不同意论文被修改,请来搞注明。如有基金项目支持,请注明基金项目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