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让兴趣引领思维,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发布时间:2014-12-04 09:19:17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390 次

让兴趣引领思维,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论文摘要:

今天,当我们再次的审视教育,审视化学教学的时候,我们更在乎的除了学生的知识的提升外,更注重的是学生兴趣的激发,作为教师,我们时刻的感受到了教育对学生引领的重要性,我们会在执着的努力追求中让每个孩子都有收获,让每个孩子在开心接受知识的同时,化学素养得到提升,并解决生活中的世界问题,这或许是我们用一生去思考的最后意义和价值的话题,我们坚守在那种追求里,幸福的耕耘。

关键词:

化学教学、兴趣、素养

化学是学生在初三接触到的一门学科,如何让孩子们在接触这门学科的初始就对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需要教师多动脑筋,用智慧的教育引领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兴趣

《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建立起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模式,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教师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动机。例如,在探究空气的成分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手拿一集气瓶,问学生里面是否空的?等学生回答后,我紧接着问:集气瓶虽然存放着空气,但它看不见,摸不着,你能证明它的存在?你能“捕捉"到它吗?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地进行交谈。有同学说:将一个空烧杯倒扣在水面上,很难扣入水中,说明烧杯中存放着空气;也有同学说:将保鲜袋张开,再迅速把它扎紧,里面捕捉到的就是空气;或用针筒抽气,进入针筒内的就是空气;当然还有部分同学看书后回答课本上介绍的用水将一集气瓶中的空气压入另一集气瓶中……然后我就对学生交流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对操作性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主动探究欲望增强,学习自主性也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了。

陶行知形象地指出传统教育抹煞了人的聪明才智,堵塞了创造之路。 “中国有两种病。一种是‘软手软脚病’,一种是‘笨头笨脑病’。害‘软手软脚病’的人,便是读书人,他的头脑一定靠不住,是呆头呆脑的。

二、学以致用学化学,解决生活问题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学习了酸碱性和中和反应之后,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洗头发时用了洗发水后最好还用护发素;妈妈洗完衣服和碗后的粗糙大手,为什么用白醋浸泡一会儿就可以马上恢复;被马蜂和蚂蚁咬了之后分别应该涂什么以缓解酸痛。学习材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脱下外套查看衣服标签的成分,让学生简单说说他衣服上的这种纤维是天然的呢还是合成的,问他穿着的感觉如何;学习了材料之后,不仅可以让学生鉴别“真丝”和“人造丝”,还可以根据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的各自的优缺点,为家人和自己选择适合不同时期的衣服面料。学习了硬水和软水后,学生就知道了为什么新毛巾很软,而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变硬;为什么长期烧水的铝壶内会产生沉积很多的水垢。学习了化学之后,我们又知道了水垢的成分,知道了可以用酸性物质和它反应除去,家里可以用醋。而醋还能软化卡在喉咙口的鱼骨(鱼骨中含碳酸盐)。化学不仅是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们还可以将学到的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实用性。

三、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明代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科学上许多发明创造都缘于质疑,在找疑释疑中学到了知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并耐心地听取学生的质疑,及时地释疑,形成学生有疑便质,教师有疑便释的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例如我在演示电解水的实验时,让学生回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一位学生便根据书本上的提示回答说:“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燃烧;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两种气体的体积比为1:2。”此时座位上的同学马上窃窃私欲:两种气体的实际体积比好象不正好1:2,而是略小于1:2。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地讲,并让他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两种气体的体积比略小于1:2。经过讨论,学生终于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得到教师地鼓励和肯定,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就能做到不唯书,不唯师,不迷信权威,敢于“挑刺”,敢于说“不”,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把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经常贯穿教学中,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化学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抓住 “问”的时机提高学生的思维力

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时机得当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不当就会分散学生的精力,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堂课开始时设疑提问,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在课堂中间提问,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旺盛的时候实施,因为此时学生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以便触发他们的思维兴奋,集中听课注意力。在课堂中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教学中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在矛盾、疑惑、惊讶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为使学生能顺利的回答问题,教师要提供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亦情景,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作答条件。或做知识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去开拓未知的;或进行示范讲解,教师“举一”,令学生“反三”,实现学习的迁移。

今天,当我们再次的审视教育,审视化学教学的时候,我们更在乎的除了学生的知识的提升外,更注重的是学生兴趣的激发,作为教师,我们时刻的感受到了教育对学生引领的重要性,我们会在执着的努力追求中让每个孩子都有收获,让每个孩子在开心接受知识的同时,化学素养得到提升,并解决生活中的世界问题,这或许是我们用一生去思考的最后意义和价值的话题,我们坚守在那种追求里,幸福的耕耘。




投稿要求:

1.内容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媒规律。有自己独到的理论见解,或独特的实践做法。

2.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

3.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4.正文文字:一般以4000字符为宜,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每版平均2000字符。

5.基金项目: 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6.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 ),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7. 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

8.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邮箱:1911365536@qq.com;       2191974423@qq.com(注明投稿刊物名称)

咨询QQ:1911365536;         2191974423

咨询电话:0571-28069909(咨询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17:00)

网址:www.shjbjb.com

欢迎咨询供稿,并诚招各大高校代理约稿人!

注:本杂志社会根据版面安排适当编辑文章内容,作者如不同意论文被修改,请来搞注明。如有基金项目支持,请注明基金项目编号。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