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幸福的心守望教育,用智慧引领教育
——在《教育的立场》一书中感悟教育
摘要:每一个信奉教育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立场,对教育人生有着自己的理解。本文从教育物质、教育精神、教育过程和教育生活四个方面阐述自己对教育人生的理解,从生活、生命等角度阐述了教育人生的本质和意义,为我们理解教育开启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关键词:教育经验;教育精神;教育过程;教育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完了郭元祥《教育的立场》,感受郭老师独特的教育的立场——人的立场。书中郭老师总是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人生等角度将曾经感觉晦涩的教育诠释地具体而又生动,让我感到教育并不是那么的宏观也并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教育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育人生’需要教育中的人与教育有关的人,不再把教育仅仅作为一个职业、一个手段、一项工作、一件事情来看待、来处理,而是当做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对待、来体验、来充实、来完善。”这是《教育的立场》一书中导言部分的一句话,意味深长、发人深省。作为一名刚工作的新教师,我 “教育人生”理解为“用教育书写人生,用人生诠释教育”,即不仅一生在教育之中而且一生也必将贡献与教育,用“教育人生”来诠释自己的人生,在教育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育人生由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成,分别为教育物质、教育精神、教育过程和教育生活。教育物质是教育人生的基础和原生质来源,教育精神是教育人生的活力源泉,教育过程是连接教育物质和教育精神的纽带,教育生活则是教育人生的宗旨和表现形式。这四个部分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共同书写着精彩辉煌的教育人生。
一、 生活经验是教育物质的基础来源
生活经验是指经过时间上的考验累计和沉淀,由个体根据实际情况对生活经历的有用积累,可以是来源于感官知觉的直接生活经验也可以是来源于反思、内省的生活经验。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经验进入课堂的,教师生活经验和学生生活经验都是个体再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下,对人类的生活现象所作出的一种解释和感悟。二者都是个体参与、亲历生活或主动感悟反思之后对生活所做出的意义性建构。由于不同个体的生活经历不同,即使对同一生活经历不同个体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个体生活经验具有个体性和独创性。
但由于教师生活经验的主体教师在生活阅历和知识的储备量上都远远优越与学生,教师无论是在生活的参与还是在生活的感悟上较学生都略高一筹,为此教师的生活经验往往比学生的生活经验更贴近理性的生活,更符合人类生活经验的类特性。但这种优越性也并非绝对的、完全的,毕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的生活经验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优越于学生。生活经验各方面并非均与年龄成正比,并非在同一起点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齐头并进的,如卡特尔所提出的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的分类。只有晶体智力即个体在学习、生活和劳动等实践中所形成的能力也就是问题解决的能力才能在人的整个一生中增长,而建立在脑发育基础上得一些智力如空间知觉能力、记忆力等在三十岁后,随年龄的增长反而逐渐消退。
教育物质是生活经验,生活是每一个个体所存在的方式,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学生的生活主要以学习生活为主,其生活经验来源于对其实际生活冲突的解决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不断丰富增加自身生活经验的过程,通过亲历、感悟、反思学习生活来充实学习生活经验,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敢于分享他人的是生活经验,用敏锐的眼光洞悉周围的经验财富。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收获生活经验。面对浩瀚的书海。不同的编者都在诉说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此要结合自身以往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建构编者的生活,再将此转移内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只有经过移情建构才能将他人的生活经验内化为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
二、 参与体验是教育过程的本质
生活意味着生长与发展,教育本身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在教育与现实的联系中教育更是一种积极的美好生活的促进手段,教育过程也就是生活不断向前、向上的过程。每一个个体都是生活的主人,他们时刻都在参与、体验着生活,时刻关注自己生活的质量和生存的幸福,参与、体验、反思是生活的参与方式,更是一种教育过程所应追求的一种方式。
教育到底能给学生留下什么?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当学生走出课堂之后将书本知识都“还”给老师的时候,学生留下的会是什么?那就是一种体验,一种习惯,一种感悟,真正的教育过程是主体切身参与的过程,是主体身临其境的感受过程,它不同于隔岸观火的远处旁观,也不同于邯郸学步的模仿崇拜。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参与、体验着教育的现实生活,感悟、反思着当下生活又在创生构建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交往活动和自主建构的过程,教育活动的主体只有置身过程之中,在过程总体验、感悟、生成、建构,教育创生美好生活的价值才能实现。
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建构,让学生感悟、反思意义的生成。真正的教育是学生主体的参与过程和体验感悟的过程。也许会有一些人认为参与、感悟在某些知识、学科中是可以暂时忽略的,接受式教学似乎更能发挥特长,但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接受式教学在短期内确实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短期的记忆又能保持多久呢?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接受式教学的长远效应,怀疑接受式教学对学生个体的人生建构的意义。我们的知识只有在我们进行了深加工之后纳入认知系统之后才能长时间得保存与我们的长时记忆系统,也只有被个体真正吸收、转化、重组纳入到个体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才能够发挥其对个体的生活意义,才会对个体的人生进程产生有意义的影响。
三、 回归生活是教育人生的真谛
教育乃生活之需,生活乃教育之源泉,生活乃教育之目的,教育乃生活之动力。教育就是生活本身,她在体现当下生活的同时又在提供一种经过改造的社会生活情境,克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创造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更加美好的新生活。教育是达到并延续充分的、优雅的、丰富的美好生活的手段,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但是在实际的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教育者对教育的误解和滥用,让她手中的教育变得满目疮痍、令人发指,不同的教育者在肆意地玩弄着教育,我们的教育正在面临着一场危机。这场危机让我们看不到当下教育生活的美好,更让我们感受不到教育生活的未来,教育甚至让我们对生活产生一种误解,一种恐惧。
真正的教育者是能够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到生活教育的力量,感受到教育生活的美好,感受教育人生的甜美。用生活的力量来改造生活,运用有目的的生活改造无目的的生活。真正的教育体现对生活的改造,必须用生活来教育。
教育生活到处是美好,她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教育是让我们来享受的。教育人生,是在教育生活中发现人生,在教育中展现自己的人生!让教育生活的美好深深地感动你、感动我,感动我们大家!生活是一切活动的归宿,我们对教育的一切感情也必将落在此处,让一切教育的、一切关于教育的人或事都回归到生活当中,回归到教育生活之中。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我们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我们对点点滴滴教育生活的热爱来感人他人,来感动我们的社会,来展现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人生。
投稿要求:
1.内容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媒规律。有自己独到的理论见解,或独特的实践做法。
2.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
3.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4.正文文字:一般以4000字符为宜,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每版平均2000字符。
5.基金项目: 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6.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 ),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7. 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
8.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邮箱:1911365536@qq.com; 2191974423@qq.com(注明投稿刊物名称)
咨询QQ:1911365536; 2191974423
咨询电话:0571-28069909(咨询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17:00)
网址:www.shjbjb.com
欢迎咨询供稿,并诚招各大高校代理约稿人!
注:本杂志社会根据版面安排适当编辑文章内容,作者如不同意论文被修改,请来搞注明。如有基金项目支持,请注明基金项目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