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4-12-04 10:20:22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385 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人类作为一种对象化的存在,其基本的生存方式必然包含着内在的文化精神。随着近代社会的理性化进程,文化越来越走向自觉,成为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价值规范体系,进而还表现在,文化提供了特定时代公认的、普遍起制约作用的个体行为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培育正是文化价值内涵的深刻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作用。自古,学校就是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如何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是高校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

   文化是人类历史凝结成的生存方式,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随着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更加理性化,文化越来越走向自觉,表现为某种自觉地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和社会运行的内在机理,直接影响到政治、经济各个领域。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价值及本质,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进行理性和科学的分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积淀

文化具有人为的性质,它是人的类本质活动的对象化。文化往往同自然和人的先天遗传因素相对照,是人的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活动的历史积淀,是历史凝结成的人的活动的产物。[1]在此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文化和历史视为同义的范畴。马克思主义反对所谓超历史、超现实的抽象的价值观念,任何价值观念都有其社会性质和历史性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两者同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重要范畴,它们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复兴与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贯穿于人的价值观、社会道德等诸多方面。自荣格提出“集体潜意识”这一说法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历史积淀问题,并从中寻求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和心理机制的内部规律。历史的积淀犹如一副凝固剂,凝固现代人的思想和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绕不开对历史积淀的梳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之中,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补充,又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软实力的助推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国的根本,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撑。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源泉,不能割断历史。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创生与发展中不断展现出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会自觉地表现出一种潜意识、一种内在的思维定势,一种定向发展的倾向。

儒墨道法文化在中国有着丰富的内涵,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影响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深深浸染在中华民族子子孙孙的灵魂中,它几乎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追求。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表达的是天体是永不停息运动的,道德高尚的人应如同天体一般,勇于向上,不屈不挠,绝不停止。与“自强不息”连接在一起的,便是价值观中讲气节,讲爱国的精神。孔子把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第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精神。中华民族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早在我们先人那里便有记载,《易经》上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认为大地包容万物,有道德的人应如大地那样胸怀宽广,容纳万物。思想家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理念,以及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四项道德准则,奠定了封建道德时代的理论基础。后经宋元明清,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原则已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本质。 “崇尚道德”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中讲友善,讲诚信的精神。第三,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趋同”精神。它表现为:一切从整体着眼、从宏观入手。如老子把宇宙模式规定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所强调的是世界的整体性、运动性。儒学家董仲舒加以发展,创立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学说。这种整体趋同思想,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而成为后世仁人志士不朽的追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有过分裂,有过国家政权的更迭,但是民族统一时间占据了三分之二。这种趋同思想让我们坚信中华民族最后也必将完全走向统一。第四,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精神。 民为邦本是治国的重要纲领,它的核心是爱民利民。从《盘庚》篇的重民、周公的保民、孔子的爱民,到孟子的民贵君轻和荀况的民水君舟,以及两汉以来的重民思想,民为邦本精神内涵在思想家们的构想中不断丰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它强调民众是天下太平国家兴盛的根本。它注重提高民众的地位,有益于民众的生息,对维护政权,实现国泰民安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五,中华文化中的“尚中贵和”精神。“中”,指的是适中、中正。 “和”,指的是和谐、协调之义。西周史伯的“以他平他谓之和”,就是用一种事物去协调另外一种事物,以促使两种不同事物达到矛盾的统一。中国先哲认为,在天时、地利和人和三个条件中,人和是最重要的。

二、当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不足

   近些年,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但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这种教育活动仍然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的状态。究其原因,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教育理念之失

中国是应试教育大国。在学校,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现实揭示出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方面,学校通常会聚焦于学生智力教育、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致使传统文化被边缘化的现实日趋严重。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有别于知识教育的教育内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没有跳出“应试”的桎梏,大多数学校仍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以及“考试作答”的方式来检验文化教育的成效,这就导致学生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仅仅作为一种知识的接受,而不是一种本能的、自觉的行为,这样很难提高学生学习传统理念的兴趣。

(二)教育模式之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具有一定形式的具体物质,其内容具有抽象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尽量做到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避免教学内容陈旧空洞。但目前,教育者未能更好地创新教学模式,仍然采取“填鸭式”、“输罐式”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性,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持有漠不关心甚至消极的态度,影响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热情。

(三)实践教育之短

传统文化教育“知”、“行”剥离。在当代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依托于课堂教授的讲学形式,而这种方式又过度强调对理论的识记,而忽略了大学生传统文化实践教育。当“知”、“行”的天平向“知”倾斜时,这势必导致大学生缺乏实践的经验和体验,致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性认识与感性实践剥离。

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天然联系决定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一)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当前面对着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吸引和冲击,教育工作者应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高校应通过“两个课堂”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表现在:

第一课堂:善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当今信息社会突出特点不仅表现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还表现在广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的参与度极其高。“网言网语”、“微观点”等青年文化现象层出不穷,大学生凭借信息技术,把他们的价值选择和自我文化在新媒介世界表达得尽情尽致。可见,教育者应该注意开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软件和电子教材,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相交融的优势,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者还可以从学生的使用习惯出发,采用学生经常使用的QQ、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等平台,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者要着实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监管工作,净化网络虚拟空间。

第二课堂: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首先要发挥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每一个教师都应当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追求学术创新,坚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使得教师不仅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执行者,也是价值观坚定的实践者。其次,注重对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教育者应该抓住时机,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报刊、校园网络等各种传播载体,宣传身边的优秀事迹,使学生自觉做到“见贤思齐”。除此之外,高校应积极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和先进人物在大学开设讲座,开拓大学生眼界,启迪大学生素质觉悟。再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开展文化知识辩论赛、团体辅导活动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最后,校园文化建设可以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展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主题教育活动。

(二)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是孩子产生原始的自我感觉以及形成基本的身份、动机、价值和信念的背景。[2]家庭教育的影响方式主要是一种隐形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因此,改善家庭教育质量对增强学校教育的时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要塑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不能太过于专制。不仅关注子女物质需求,更应该关注子女精神需求,充分重视子女价值观的塑造。另外,家长也要提高自身认知水平,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步建立科学的价值观结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发挥社会教育的优化作用

“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3]当前,社会环境作为一种无形但又无处不在的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就是要在整个社会中塑造出健康的社会风气,优化社会环境。党和政府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新风、立新意,增强抵制社会不正之风腐蚀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公信度,以自身的良好风范引领社会民众的价值取向。另外,随着传媒手段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加强大众传媒的价值导向成为社会风气发展的重要航标,为最终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做出应有之举。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任重而道远。作为高校大学生,我们应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会贯通,创造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投稿要求:

1.内容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媒规律。有自己独到的理论见解,或独特的实践做法。

2.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

3.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4.正文文字:一般以4000字符为宜,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每版平均2000字符。

5.基金项目: 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6.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 ),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7. 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

8.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邮箱:1911365536@qq.com;       2191974423@qq.com(注明投稿刊物名称)

咨询QQ:1911365536;         2191974423

咨询电话:0571-28069909(咨询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17:00)

网址:www.shjbjb.com

欢迎咨询供稿,并诚招各大高校代理约稿人!

注:本杂志社会根据版面安排适当编辑文章内容,作者如不同意论文被修改,请来搞注明。如有基金项目支持,请注明基金项目编号。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