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论要素禀赋理论与国家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15-03-27 18:05:54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387 次

摘要:要素禀赋理论不仅在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也为国家地区贸易产业链的发展乃至国家发展战略提出有力的指导。本文从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分析入手,探讨要素禀赋理论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同时借助于索洛模型的变型进一步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要素禀赋;发展战略;创新

一、引 言                        

要素禀赋一词,意思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仅指的一个相对概念。要素禀赋理论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师生俩提出的,后经萨缪尔森等人的不断加以完善。[1]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对于进一步完善国际贸易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从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这段时间,更是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焦点理论。他的提出是对古典贸易理论的完善,同样也被视为是一种挑战。此后,以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登上了舞台。但是把注重对国家或地区要素禀赋的动态比较优势是要素禀赋理论的新颖之处。

对于后来萨缪尔森的对要素禀赋理论发展,主要是集中于国别的消费量和世界消费量的份额的研究,从中再假设所有国家的生产技术完全相同,但由于要素禀赋的不同,每个国家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量不可能都等于其消费的世界份额。[2] 经济学理论只是在模型假设的前提下的一种抽象,这种抽象在一般情况下是成立的,但是也可以认为是最理想的抽象。Heckscher-Ohlin-Vanek模型是要素禀赋理论的典型模型,HOV模型假定:各国之间的偏好是相同的并且是类似的;各国之间的技术相同并且不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因而所有国家之间的要素价格均等;各国要素禀赋存在差异;产品自由贸易,而要素不能自由贸易。HOV模型也给出了H-O定理即每一个国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的要素的产品。

可以说H-O定理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定理,以及与后来提出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和罗伯津斯基定理共同构成了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在国内的发展主要是集中于地理因素和国际分工的讨论研究中,例如杨小凯先生《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中也有贸易结构和分工是由各国的技术和要素禀赋的比较利益决定的论断,林毅夫先生在《要素禀赋、专业化分工、贸易的理论与实证——与杨小凯、张永生商榷》有相反的言论认为分工可能会提高生产效率,但并不改变要素禀赋与技术比较优势决定贸易结构的结论。这是从理论研究得出的一些学术看法,但在结合经济发展的过程方面提出的地理因素以及技术赶超和二元化经济与要素禀赋理论的结合或者可以说给予要素禀赋的区域化研究方面是笔者较为关心的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为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这种全面的战略调整正是在对本国要素禀赋衡量和断定的基础之上。本文是致力于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探讨,笔者感觉在自然资源与区位的探讨方面是重要的研究领域,当然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屡见不鲜,然而对于在科学技术以及人力资本这方面的要素禀赋研究也成为了热门课题,注重于软实力,成为另一个瞩目的因素。对于未来中国三十年发展战略的谈论,笔者想从要素禀赋理论方面去研究,定位于改革与创新的双重的认定,力图在实证和理论中获得一种完美的战略蓝图。同时也使中国在经济转型期的战略调整中获得理论的认同。

二、要素禀赋理论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研究

(一)要素禀赋理论的研究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定理),是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认为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对于比较优势的研究,不与古典贸易绝对优势理论相同,其中的区别是大相径庭的。林毅夫在一篇《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文中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笔者认为是相当透彻并且很贴切要素禀赋的概述的。林提出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别,同样,要素禀赋结构也是相对的概念,是经济体中劳动力、自然资源与资本存量的相对份额。对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是国家经济发展尤其是落后国家经济赶超的战略核心。也就有了一些看法,例如:发展中国家政府应以促进要素禀赋的结构升级为目标,而不是以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为目标,因为一旦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利润动机和竞争压力就会驱使企业自发地进行技术和产业结构升级。[3]笔者认为,对要素禀赋结构的看待不是高于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而是应把它作为经济体改变经济结构的一个首推的手段,或者是一个经济战略的核心。

(二)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

谋求经济的发展,在实力和福利上追赶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是现在每个发展中国家所力争的。对于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尽可能的具有长远性和符合时代的意义,我们所指的发展战略是指的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战略,它主要探讨的是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所选定的发展目标,以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执行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制度的安排。[4]

中国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有追赶发达国家的雄心壮志,也有着经济发展的经验,在以前的经济发展战略蓝图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提出创新的同时就有必要探讨一下郭克莎与林毅夫关于经济发展战略中比较优势理论的争论。一国按照是否遵循比较优势,可将发展战略分为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和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其中对于一国经济起飞阶段是应遵循哪种发展战略是两人争论的焦点,林毅夫认为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整个经济获得竞争力,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将高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速度,要素禀赋的结构得到提升,资本也会由相对稀缺的要素变为相对丰富的要素,其价格也会变得相对便宜。只有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形成竞争优势;不发挥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是形成不了的。[5]郭克莎则认为在发展过程中,韩国和中国台湾采取了干预市场,确定工业发展顺序的产业政策,认为他们的发展是不遵循比较优势的。同时也认为日本在经济起飞和高速增长时期所推行的恰好不是遵循而是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6]两者的分歧也是对发展战略规律的认同上,笔者认为以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去发展,绝对有利于经济的起飞,但是在经济发展速度的瓶颈,一定要有适合自己本身的发展战略,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例,政策的引导不应只停留在了技术本身等一些方面的提升上,而忽略了对要素禀赋结构方面的调整。而且人均收入偏低,妨碍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为资本密集型,进而改变要素禀赋结构更是不切实际。

同时在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同时,政府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以本国的比较优势为核心的战略调整,不能不以相应的制度与之相配合,维护市场的竞争性与规则性。当然政府的作用还不限于此,保证信息的畅通,促进制度的演进,在可能出现市场失灵的方面,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与此同时,对于创新,教育以及国防战略的构建是政府在战略体系调整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要素禀赋理论的进一步探讨

(一)技术进步的替代性意义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工业国家的生活水平达到了飞速的提高。二战以后东亚“四小龙”增长奇迹的出现,人均收入的大幅增加,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开始凸显。索洛模型是经济学家传统上用于分析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型。索洛模型的主要结论是,实物资本的积累既不解释不同时间人均产出的巨大增长,也无法解释地域上不同人均产出的巨大差距。[7]索洛模型中关于的自然资源的研究,从马尔萨斯开始,就有人认为某些生产要素(土地和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由此经济增长总会停滞下来。索洛模型中对自然资源的研究以此为开端。

设生产函数为



 

 

 

 

 

 

 

 

 

 

 

 









,其中R为土地的数量。假定 QUOTE


 


, QUOTE


 


,且






。生产要素按照






QUOTE


 

由索洛模型的基本假设

对资本积累方程两边取对数并求导得到资本增长率方程:











                                     (1)

对生产函数两边取对数并求导得到产出增长率方程:






             (2)

只要

QUOTE


 





下面证明资本的增长率收敛于常数。

在方程(1)两边关于时间求导数:






                     (3)

由方程(2)求产出的变化:






                                           (4)

将方程(4)代入方程(3)得到:






       (5)

在方程(1)可以得到:






                                                 

(6)

将方程(6)代入方程(5)得到:






                               (7)

在平衡增长路径上有:






                               (8)

有两种可能性:

1)  QUOTE


 






2)






由方程(7)定义的图见下方,有方程(7)可以得到一个倒抛物线,有两个根。可以知道为求得平衡增长路径上的的产出增长率,将代入方程(2)得到:







简化为:



                                                 (9)

由方程(9)可知道人均产出增长率也是常数。定义 QUOTE


 





为产出对土地的弹性,得到:







为使人均产出增长率为正,需要:






 QUOTE


 

因此g(技术进步率)越大,则 QUOTE


 


(有效劳动在生产函数中的重要程度)越大, QUOTE


 


(土地在生产中作用)越小,n(人口增长率)越小,人均产出越有可能持续增长。虽然自然资源的存量是有限,只要人口规模增长适度,土地产能逐步增大,土地在生产中重要程度不是很高,加之技术进步足够快,那么人均产出将会持续增长。

从索罗模型中可以看出,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具有的重要的作用,尽管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也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跳板的作用,例如俄罗斯在经济起飞中,出现的对石油、天然气的依赖,但是在经济波动之时,甚至笔者所认同的存在经济阴谋论的人为制造经济的波动,用以遏制某些国家经济的抬头时,这同时也是存在的软肋。

(二)丰裕要素的阻碍作用及在国家发展中的陷阱

在要素禀赋论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同时,也成为国家之间借以去促进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的指南,无论是按照比较优势还是逆比较优势的执行,似乎都存在着对某些问题的忽视,甚至是对前景的过度乐观,似乎只要按照某种资源的或者某种潜在的替代的要素的发现就能弥补这个时期对一些资源的过度利用甚至是盲目利用。从一定潜在因素上考虑,丰裕要素的占有,从现今的发展态势上不亚于20世纪计划经济对一国经济的干扰。

重货币储备而轻实物储备,是我国无法抵御美元贬值导致的财富缩水的根本原因,从历史上看,实物储备的重要性也远远大于货币储备。[8]现代社会的发展应将食物储备放在高于货币储备的高度。世界的财富计量早已转向了对本国资源的衡量,尤其是稀缺重要资源的衡量。像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但是人均资源相当薄弱的国家,在衡量资源的任何指标上都不愿意去用人均衡量,这是乎也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一种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在笔者眼中,石油似乎成为中东国家“发家”的根本,但是,反思其中,对其资源的利用,又能看到,下个世纪石油的枯竭带来的是犹如沙漠的侵蚀,在这种危机之下,中东产油国所能追求的似乎还在定位于“海水淡化”这样尖端的技术上吗?对于石油的占用,使其狭隘的定位于基于石油的立场是不可取的。而且在一定层面上,因为石油等资源的争夺,引起的战争似乎也造成了,对其本身固有资源的偏爱,根深蒂固。

在当今储备资源中石油的地位不言而喻,OPEC组织的诞生,更是把石油产能死死的抓住,抓住这个控制着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命脉所在,石油资源的重要性彰显了中东国家以及产油国的地位,围绕石油资源的政治金融外交也是举足轻重。中国如今是石油的进口量较多的国家,石油依存度更是超过50%,已经凸显石油资源的匮乏。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说过一句名言:“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有产业专家认为,中国经过15年的努力,已经成功地成为稀土金属供应的“最大垄断国”,而这种优势可以令中国在未来的消费子产品和绿色技术中,占有主导地位。稀土有工业“维生素”之称,稀土金属的应用领域也从最初的制造汽车汽灯纱罩、打火石等初级应用产品,发展到现在的彩电荧屏、高性能电池、硬盘驱动器、核磁共振成像仪、固体激光器、磁悬浮列车等众多高科技领域。稀土的军事战略价值甚至更大,当今世界的最尖端武器包括瞄准镜、夜视仪、坦克炮弹和飞机发动机也依赖于稀土材料。可以这么说中国的稀土霸权已经来临。中国的稀土垄断是唯一能和控制全球69%石油资源的OPEC较量的国家。

1990—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平均价格却只有1990年时的一半。同时期内,日本、韩国等收购储备了可供其20年使用的廉价高质量单一稀土。日本等国有了20年的稀土储备,这些原来的稀土弱势国家国家反而拥有了稀土定价权。由于中国稀土资源的开采多为小公司的,相互之间压低价格,加之以前的开放开采的方式,无法掌控稀土的定价权。

中国铟储量也是世界第一,全球的铟储量仅为1.5万吨左右,其中2/3在中国,铟资源是作为中国优势战略资源的原材料,可作低熔合金、轴承合金、半导体、电光源等的原料,主要作飞机用的涂敷铅的银轴承的镀层,还在电子软件、通信器材等方面不可或缺,更是液晶显示器的关键性材料。日本韩国已经启动了对铟的战略储备。然而,由于行业盲目扩张、内部无序竞争,日、美等买方逐渐掌握了市场“话语权”,金属铟的价格长期处于低谷。

中国钨资源储量丰富,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09年统计,在全球经探明的钨矿产资源储量中占比近60%,居全球首位。钨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钨在钢铁工业中是重要的合金元素,能提高钢的强度、硬度和耐蚀性。钨能耐高温,所以钨合金被大量用于机械、武器工业。比如枪、炮的发射管中都会用到钨的合金。穿甲弹的弹丸,是用比坦克装甲硬得多的高密度合金钢、碳化钨等材料制成的。此外,钽、锶、锑、镉、铱、铋、铑、镍、锆、铬、钴、铟等等,也都属于具有战略意义的稀有金属,对发展和巩固国防建设不可或缺。

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上,要重视国防甚至是重要工业产业资源的开采,美日早已对其稀有金属的进行国家储备战略,中国的定价话语权的失落已经说明存在的较大问题,开采缺乏必要的管理,出口之间互相压价,对资源的重视必需提上日程。无论西方国家如何看待中国稀有金属的战略储备,中国的决心绝不能动摇,国土资源部近日决定,2010年继续对钨矿、锑矿和稀土矿实行开采总量控制管理;2011年6月30日前,原则上暂停受理新的钨矿、锑矿和稀土矿勘查、开采登记申请,这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有步骤地实行出口定额管理,必需提高产业集中程度,成立类似与OPEC组织的资源管控机构,扶持高科技含量的大型企业,提升产业水平,以环保和高效为目标。

对美元的储备,不是笔者本文所要提及或者争论的,因为观点不一,没有必要在本文做出深刻的观点,笔者只是对要素禀赋理论与经济发展战略的结合。看出其中不足。简要谈及一下内容:

全球汹涌澎湃的救市浪潮的掀起,通货膨胀必将紧随其后。在次贷危机邻近结束,美元的贬值已是大势所趋,大宗商品都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元贬值意味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热钱的惟利是图,会热炒大宗商品,推高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增加中国原材料的进口成本。资源的绳索还会是中国的牵绊。

危机的恶化,全球资源矿山价格低迷,用手中的外汇去收购世界的铁矿石、石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中国不是搞新的殖民主义,只是在为下次经济的危机买下一个保险,我们应当走出对美国国债的痴迷,购买更有价值的企业与资源,保存实实在在的财富。

四、结论

本文追寻的不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反驳,是对在经济发展关口的国家的提醒,理论有其可取之处,因为在人们的行为中,有了理论的铺垫,一切也就那么理所应当。但是,真正的理论是不断更新予以完善的。[9]在要素禀赋的框架之下,走一条捷径,要人均财富普遍升高之后,探寻一条最近合理的发展战略,按照比较优势也好或者逆比较优势也好,追求的是一种持久甚至是循环的发展。在本文中未曾提及日本这个资源甚是匮乏的国家,在依据本身特点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前进的步伐是另世界瞩目的。这可以说也是经济发展很到的典范。

总而言之,要素禀赋的差距是上天给予你腾飞的基石,也是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不注意自身的禀赋状况,会付出难以磨灭的代价。

参考文献:


[1]李坤望.国际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鞠建东等.要素禀赋、专业化分工、贸易的理论与实证——与杨小凯、张永生商榷[J].经济学季刊,2004


[3]李宏林、杨菂.要素禀赋与我国企业的技术选择——以比亚迪公司的崛起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2)

[4]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3(6)

[5]林毅夫.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J].煤炭企业管理,2005(12)



[6]郭克莎.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3(5)


[7]戴维·罗默著.高级宏观经济学[M].王根蓓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8]时寒冰.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中国怎么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9.












[3]李宏林、杨菂:《要素禀赋与我国企业的技术选择——以比亚迪公司的崛起为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2期。



[4] 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6期。



[5] 林毅夫:《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J],《煤炭企业管理》,2005年第12期。



[6] 郭克莎:《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5期。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