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译者主体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支持并认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进行适度的叛逆性。由于重构的译文是基于译者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及译者对原文自我理解,因此重构的译文又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及开放性。本文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译者的主体创造性相结合,对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进行了探究,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过程及局限性,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译者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志码:A
一、 引言
随着语言研究的发展,翻译界对译者的关注和研究程度也有所加深。在翻译活动中,作者的主体性因素如态度、动机、文化价值观念、偏见、目的和译者本身的历史性等因素对翻译过程、译文和译语文化的影响在理论和个案层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因此,译者不再被认为是原文作者的仆人,而是将译者看成一个具有独立思维、文化立场、价值观以及不同的语言能力和经验的个体;是影响翻译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验论不重视译者的地位,认为译者是原文作者的依附、仆人,因些经验论奉行的是直译法。 译者只是作为原文作者的传话筒,将原文作者的思想意义直译出来,传达给作者即可。而唯理论者则将语言视为一种纯理性的行为,语言是以人的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为围墙构建而成的封闭系统,意义是由语言内部要素所确定的,具有确定性。因此,唯理论者以忠实原文论、等值论作为其翻译观。认为译者须将原作的风格或是思想在译文中再现。而认知语言翻译观是基于体验哲学的理论,认为译者具有能动性,不再是原文作者的傀儡,在语言转化的翻译活动中具有独立性,创造性及能动性。翻译是译者基于对原文语篇各种意义理解之上的,理解必定来自体验和认知。因此,这也成为不同语言使用者对同一现象或文本具有相同认知及理解的基础。认知语言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使人们认识到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为翻译实践中的译者主体性与创造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 译者主体性
西方传统的翻译研究对译者的主体性认识不够,以忠实原文为翻译的原则,以直译法为主要的翻译方法。随着功能翻译的提出,以目的论为代表的翻译功能学派倡导把翻译从原文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认为原文文本只是信息的提供者,译者应该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源语文本信息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随后,西方又提出译者即作家这一观点,以及译者即批评者,译者能在译文中融入自己的信念、知识、态度等因素。总而言之,译者已经由最初的仆人地位开始渐渐地有了变化。
译者主体性在肯定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性及创造性的同时,还规定了译者受到客观制约的受动性。即译者的主体性指的是受动中的能动,制约中的能动,而非不受限制、随心所欲的能动。译者主体性的观点使翻译活动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文字转化,而是以译者的活动为主线,串联起诸如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文学传统、其它翻译活动参与者等诸多影响翻译的因素。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打破了以往原文作者为主体,译者服从原文作者进行翻译活动的观点,认为应当既要考虑到作者,又要考虑到作品本身,也应兼顾读者。只有将交际过程中的三个要素都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认知和体验这两个要素的制约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从而使翻译活动能够顺利、准确。翻译的全过程包含着译者对“现实”的互动体验与认知,因此,译者才能在译文中成功描绘出原文作者所勾勒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三、 译者主体的发挥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是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认为语言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翻译是译者基于对原文语篇各种意义理解之上的,理解必定来自体验和认知。 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个语词、句子,而是原语语篇。
(一) 认知语言学为翻译的叛逆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以往人们认为语境即上下文,指的是文章或语言段落中围绕着某一特定词或句子并且决定其含义的部分。于是出现了以句子为层面的翻译,以语篇为层面的翻译,甚至以小句为层面的翻译。只有结合特定的语境才有可能保障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随着人类对语言研究的深入,语境研究也有了迅速的发展,人们认为语境的构成要素从言内上下文言外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及交际者的身份职业等。而认知语言学则认为,语境并不一定指具体的语境,而是经过译者体验后,概念化的语境。
翻译活动实际上是译者与原文作者的交际活动,交际的效果取决于译者对原文作者认知语境推测的精确度。其中,语境的概念指存在于人脑中内在的认知化的语境,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并不领事于具体的语境,而是已经认知化,概念化于译者头脑中的概念语境。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结合现实体验过的语境,将原文作者所表达的东西以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
认知语言学为翻译的叛逆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译者不再拘泥于逐字逐句地将原文文本进行翻译,而是进行创造性的翻译。 谢天振指出:“创造性叛逆的更重要的方面还在于它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与传播所起的作用。一部作品,即使不超越它的语言文化环境,它也不可能把它的作者意图完整无误地传达给它的读者,因为每个接受者都是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去理解、接受作品的。”因为,译者可以通过接受主体的不同,对译文进行适度的叛逆,进行创造性的翻译。
(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过程是制约性的再创造过程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具有体验互动性。无论是原文作者还是译者,创作过程还是理解过程,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是基于客观外部世界的认知过程。 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多重互动的过程,包括原文作者对客观世界的体验,也包括原文作者与译者、读者之间的互动。因此,翻译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体验基础上的认知活动。
正因为翻译具有体验互动性,因此直接影响译者在翻译活动时所采取的策略及方法。无论原文作者的创作过程,还是译者的理解的原文都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因此,译者在翻译活动时既受到原文的制约,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首先,原文的预先限定性使译者不能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地重构译文。译者必须将原文作者所想表达的感情、事件及看法等等原原本本地传达给读者,若是随便只依照译者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对原文的理解而随意改动原文内容,那就达不动翻译的本意。 其次,由于重构的译文是基于译者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及译者对原文自我理解,因此重构的译文又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及开放性。这两点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并又影响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三)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译者在对原文进行翻译时,往往会按照自己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对原文进行解读,从而重构译文。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译者对原文所表达的内容等具有深刻的体会,则重构的译文理论上应当更接近于原文。如果译者对原文的内容,例如神话故事等没有体会,译者则进行能动性的再创造。换句话说,若译者对原文产生相同的感觉时,这便成为原文可译性的基础,成为翻译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而当译者对原文产生不同的感受时,则发挥译者的主体创造性作用。在译文重构的过程中,译者自己的风格不可避免地影响译文的风格。
王寅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一文中进行实例对比,指出译者在对原文的认知体验不同,译文也有所不同。但倘若译者的解读与原文文本相差甚远,过于牵强,甚至误解原文文本,则难免会使人有不忠实原文之感,即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此种做法也不可取。 这也说明,虽然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具有主体创造性,但却得围绕一个度进行创造,过了这个“度”则有可能陷入假翻译的误区。这种行为剥夺了原文作者的话语权,而过度突显了译者本身的话语权。这无异于重构一个新的文本,而不是将一个文本用另一种语言表现出来,这种行为活动也不能称之为翻译。
四、 结语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译者提供了翻译的理论基础,为译者主体创造性的翻译方法提供了有力的后盾。在翻译活动中,由于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以及认知体验有所不同,译文也必定会带有译者的风格。需要指出的是,带了译者本身风格的翻译并不是对原文的不忠,相反,正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发挥出其主体创造性的作用,才使得译文带有独特的风格。本文仅是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译者的主体性相结合,对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分析说明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过程及局限性,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