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模糊限制语(hedges)是语用中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具有灵活的语义和丰富的语用功能。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帮助语言使用者避免表达过于绝对,增加了语言
的可接受性,使语言显得更加客观、准确和礼貌。模糊限制语在课堂中的恰当使用既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用语的客观性,又可以帮助教师活跃课堂气氛、委婉纠错,实现良好的课堂交流、沟通效果。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教师课堂用语;交际教学
作者简介:孙素音(1976-),女,河南许昌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应用语言学。
模糊现象客观地、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语言中也同样存在着许多这样的模糊词语,它们所表达的概念是没有明确外延的概念,即所谓的“模糊概念”[1]。
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模糊语言研究的渐渐深入,我们发现,语言使用中存在很多模糊限制语,这些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不但不会影响我们对话语的理解,反而使表达更为确切,更接近事实。更容易使所说话语被听话人接受和认可。近几十年中,模糊限制语也一直是语言学家们所关注的研究主题。语言的“模糊限制性”(linguistic hedges)最早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控制论专家查德(L.A.Zadeh)于1972年提出的。这个概念的提出以其“模糊集”(Fuzzy
Sets)理论为基础。后来,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George Lakoff)[2]又在其《模糊限制语和语义标准》(1972年)和《模糊限制语:意义标准和模糊概念逻辑的研究》(1972年)两篇文章中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他给出的定义是:模糊限制语是一些“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s to make things fuzzy or less fuzzy) ” NOTEREF _Ref288725812 \f \h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28002800650066003200380038003700320035003800310032000000
,文章以例为证,列举了英语中很多的模糊限制语。然而,Lakoff对于“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更多的是在语义学的范畴内进行的,没有涉及到模糊限制语的交际功能,而这种交际的功能却是生活中所不可忽视的。而且,语言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交际策略,因此,针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也可以在语用的范畴展开。
模糊限制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在交际过程中产生谈话双方所能接受且必要的模糊,从而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生活中,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的使用过程中,模糊限制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教师的课堂用语中更加常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内容主要是通过言语交际传递的。所以,与学生有效的课堂交流就成为了教师理应充分关注的问题。学术界对于这个主题也非常关注,进行了很多研究和探讨,但较多是从语义等角度展开,极大地拓宽了模糊限制语研究的内容和视角。而针对教师课堂用语中的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研究相对较少。
一.教师课堂用语
语言是人们认知世界和表达思想的主要媒介。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是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教师课堂用语是围绕教学任务而进行的课堂沟通用语,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属于言语交际的范畴[3]。20世纪70年代初产生的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纠正了传统教学法的误区,强调语言的交际性决定了英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交际。课堂活动的进行过程是一种师生双方课堂交流的过程。
实事求是地说,英语教师的课堂用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学生目的语可理解性输入的重要来源。所以,教师的课堂用语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和关键的影响[4]。Zunan (1991) 认为“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和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因为它本身还起着目的语使用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入的又一重要途径。 NOTEREF _Ref289973067 \f \h [4]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28002800650066003200380039003900370033003000360037000000
”
二. 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有很多,有从语义角度出发进行的分类,也有从功能角度出发进行的分类,还有从语用学角度进行的分类。而本文重点在于剖析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所以从语用层面出发,模糊限制语可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Prince,1980)。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可以改变话语原意的词或短语,它可以就话题的真实程度和涉及范围,对话题内容做出修正,属于语义范畴。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属于语用范畴,不影响话题的真值条件,只表示说者就话题内容直接做出主观测度(直接缓和);或者提出客观依据,对话题作间接的评估,不是指说话者本人的推测或猜疑,而是引用第三者的看法,从而间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且使说话的语气趋于缓和(间接缓和)[5]。
(一)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一些模糊限制语,改变原来话语意思,达到更好的交际目的。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又可分为两类: 程度变动语(adaptors)和范围变动语(rounders)。英语中常见的程度变动语有: almost;quite;entirely;sort of;kind of;some;to some
extent; more or less;in a sense;somehow,等等。范围变动语是指限制变动范围的词和短语。具体有:about, around, approximately,
essentially, in most respects, roughly, something between x and y over,等等。这类词往往和具体数字一起使用,听话人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去理解话语,不必讲究实际情况与话语的接近程度。例如:1. Her salary was about something between $2,000 and $2,500
per month, but why did she often have to borrow money from you? 2. The
plane will be taking off in approximately five minutes. 此时,由于说话人无法一下子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或者因为不想把话说得太死,以免与事实有距离,于是就非常恰当地使用了范围变动语,从而增强了话语的客观性和可接受性。
(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也分为两类: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直接缓和语指说话人对某事作直接的猜测或评价。如:I think;probably;presumably;as far as I can tell;seem;wonder;hard to say;I believe;I’m afraid;perhaps;等等。例如:I’m afraid he has
left. 间接缓和语也是为了表达说话人对话语的不肯定,但它是通过引用第三者的看法来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如:according to;it is said;as is well known;it is reported;等等。例如: It was reported that the building being built over there
would be a chemical factory. 说明说话人自己并不十分了解所谈内容的真实情况,所以特意引用了相关的信息报道。
三. 模糊限制语在教师课堂用语中的语用功能
话语是在具体场景中对语言的使用,语言不仅具有表达讲话者的思想和内心活动的概念功能( ideational function),它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态度以及对事物的推断等功能的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 function)。
(一)体现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讲座上提出了重要的会话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7]。格赖斯认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所谓的“合作原则”。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例如:1. This
sort of business can only be transacted in private. 2. I dropped my key somewhere
about here. 3.I think this film was a little boring to a certain
degree. 4. She won a competition in some newspaper or other. 5. I can earn 20 a night, more or less, as a waite .上述例子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使话语更加符合客观事实,更加具有说服力。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Grice的合作原则。
从Leech [8]的礼貌原则的角度出发,发话人应该遵循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和同情等六条准则。归根到底就是:发话人尽可能使“自身受惠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使自身受损最大,使他人受损最小”。礼貌原则要求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为保全面子(Face saving)而遵守以上原则,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便是达到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它能有效避免难堪局面的出现或者关系的恶化。在课堂教学中,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形象教师可能会在言语中使用模糊限制语。例如:When on fire, people
usually use, umms…,er… kind of tool which contain dry ice and is often
seen on the wall in the public areas to put out fire.这位教师是在表述灭火装备时想解释“灭火器”这个词,但一时她无法确定灭火器的类别。在情急中用“umms,er”这样的感叹词为自己争取了一些时间,然后用“kind of ”这个模糊限制语进行描述,让大家明白她要说的是什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教师作为权威的形象。类似的例子还有: A: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do me a
favor? B: I' m afraid I can' t. 此例中的模糊限制语I was wondering的使用,符合礼貌原则的得体准则。B的回答使用了模糊限制语I' m afraid既清楚地表达了会话含义,又不至于拒绝而伤害对方的感情,符合一致准则,取得了良好的交际效果。
(二)提高语言表达客观性,促进课堂活动顺利进行
英语课堂上显示客观性这一功能主要是由变动模糊限制语来实现。语言的模糊性并不会成为言语交际中的消极因素,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会产生积极的协调作用。作为教师,在传递知识的时候,既要避免绝对化,又要保持知识的客观准确性。因此,教师会经常使用程度和范围变动语来表明说话的客观性,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课堂上,教师使用大量的模糊限制语能够使得教师课堂用语更加委婉、含蓄和礼貌[9]。尤其针对一些刺激性的话题或当学生面子受到威胁时,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达到掩饰或回避的作用,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例如,当学生的回答不对题时,教师可以说“What you said is quite
right,but here we don't talk about something like that…”。句中quite和something like that尽量减少贬低学生的答案,大大缓和了批评的语气,让学生易于接受,而且老师可以继续赢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三) 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
在课堂问答过程中,大量指代模糊语的使用能够减少学生的心里负担,并给于学生回答前足够的心理准备,从而使课堂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比如:Is there anyone who
can answer this question? / I’d like somebody to share his ideas with
us.此例中指代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为学生准备了足够的心理空间和时间,既不会让学生感觉措手不及,又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模糊的表达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压力减轻,维护学生的面子。
(四)委婉纠错
由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总是参差不齐,他们对于问题的回答也难免会有所不当。如何做到纠正学生的错误又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师的语言技巧了。例如:1) I agree with you to a
certain degree. 2) Maybe
you are referring to what happened in the concentration camp[10]? 3) Ok, I think what you’ve
said is very good, but it seems that another student has something else
to add to that[11]。以上三句话都是教师在点评学生回答时的课堂用语。总体看来,教师对学生的点评以积极反馈为主。句(1)中的“to a
certain degree”属于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这个短语表明:教师虽然不完全同意学生的观点,但总体上是认可的。句(2)中的“maybe”也是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此处教师意在点出学生想用却又不知如何表达的词组“concentration
camp”,“maybe”及问句形式的使用帮助学生避免尴尬,他只需要点头说yes就可以继续回答。句(3)中答话的学生思维及口语能力都很强,此处教师希望打断她的发言给别的同学说话的机会,所以先鼓励后转折,“I think”与“It seems that”都是缓和型模糊限制语,“very”是变动型模糊限制语,“I
think”使表扬客观中肯。从而达到了很好沟通交流效果,使课堂能够得到顺利的进行。
四、
模糊语,作为英语语言形式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运用范围。它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柔性和张力,为语言交际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活性和用武之地[12]。
对于课堂教学这个活动而言,教师能够正确使用课堂评价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积极正面地评价他们的课堂表现,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们的语言学习行为,同时,有针对性地给予肯定、鼓励,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忱。也只有尽可能多地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才能在课堂上逐步建立起良好、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进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模糊限制语本身的特点及其潜在的人际功能恰好能帮助广大教师调节课堂气氛,使得课堂变得轻松、舒缓,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协调的课堂关系。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获得,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模糊限制语-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2900528.htm
[2]Lakoff, G.H 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A].Chicago
Linguistics Society Papers [C].1972(8):183-228.
[3] 万跃琴. 模糊限制语及其语用功能 [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4 ] 程建山.从会话原则看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报,2005,(1):141.
[5] 徐英. 外语课堂教师礼貌情况调查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 (1):63-68.
[6] 何自然. Notes on Pragmatics[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
[7]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A]. in Cole, P and Morgan, J. L. ( eds. )
Syntax and Semantics[C].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
[8]Leech, G. Principle of Pragmatics [M].London: Longman, 1983.
[9]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10]Brown, P. & Levinson, S.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 [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11]Levinson, S. C. Pragma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12] HüblerA. Understatements and Hedges in English[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Publishing Company,1983:
98.
投稿要求:
1.内容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媒规律。有自己独到的理论见解,或独特的实践做法。
2.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
3.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4.正文文字:一般以4000字符为宜,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每版平均2000字符。
5.基金项目: 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6.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 ),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7. 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
8.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邮箱:2191974423@qq.com; 2191974423@qq.com(注明投稿刊物名称)
咨询QQ:1911365536; 2191974423
咨询电话:0571-28069909(咨询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17:00)
网址:www.shjbjb.com
欢迎咨询供稿,并诚招各大高校代理约稿人!
注:本杂志社会根据版面安排适当编辑文章内容,作者如不同意论文被修改,请来搞注明。如有基金项目支持,请注明基金项目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