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副词“偏”的语法化及其动因探析
发布时间:2014-09-04 21:00:43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551 次


摘要:本文从历时的角度,通过语料分析,探析副词“偏”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认为副词“偏”的语法化是以词义变化为基础,同时受到认知变化、句法位置、语义预设、主观化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偏;副词;语法化

中图分类号:  H146           文献标志码:A


实词的虚化,是汉语语法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是为适应语法不断向精密化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虚化的结果,不仅使虚词数量不断增多,用法日益精密,同时也使语法形式越来越丰富。本文从历时的角度对副词“偏”的语法化过程进行考察探析,以期描述出现代汉语中副词“偏”的来源、形成及发展过程。文中所使用的语料主要来自:北京大学汉语研究中心电子语料库(网络版);;字典、辞书所录例句;日常交际话语语料

一,副词“偏”的功能和意义

副词“偏”在现代汉语中的语义语用,已有学者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综合吕叔湘、李晓琪、张斌等的说法,参考《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副词“偏”主要有以下四种用法:

(一),表主观上故意跟外来要求或情况相反,有故意作对的意味,比用“倒、反、却”语气更为坚决,有强烈的肯定语气。意为“偏偏,偏要”。常与“要”、“不”合用。此“偏”的语义特征是侧重“故意”“相反”的意义。如:

1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妈埋怨我:“叫你少管闲事儿,你偏不听。”

3说了今晚没有演出,而小妹偏要亲自去看看。

4当初劝你,你偏不听,后悔了吧!

5传说这所房子常闹鬼,他偏不信,偏要去看个究竟。

6他有什么了不起,我偏要惹惹他。

(二),表客观上存在的事实与主观想法或愿望恰好相反。

7过一个月就要高考,偏赶上他在家生病。

8庄稼缺雨水,老天偏不下雨。

9三仙姑半辈子没有脸红过,偏这会撑不住气了,一道道热汗在脸上流。

(三),表范围,意为“只;单;仅仅”。含有不满、费解的语气。

10在体能测试中,95%的人过了关,偏李兴被淘汰。

11村边的河水也不是不能喝,一个村的人都喝,偏你个老头子就那么娇贵!

(四),表时间。正好;恰巧。

12你要的资料,偏让老师要走了。

13偏赶到月底,任务完不成怎么办?


二,词义变化是副词“偏”语法化的基础

杨荣祥指出:“一个副词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各种条件决定和促成的。其主要有三方面的条件:语义基础、句法位置、语用因素。其中语义基础是副词形成的基本条件。”“一个由实词虚化来的副词,无论其词汇意义多么虚,我们总是能找到它与其所来自的实词在意义上的联系。因为一个由实词虚化来的副词,一定要有与源词密切的语义联系作为语法化的认知基础。”沈家煊称之为“保持原则”,并且源词的意义及源词所在聚合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控制或影响新词的意义。解惠全在《谈实词的虚化》一文中也指出:“实词虚化要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的固定为途径。”

“偏”的本义为“颇”。《说文解字·人部》:“偏,颇也。从人扁声。芳连切。”下《段注》:頗,头偏也。引伸为凡偏之称,故以颇释偏。二字双声。”洪范曰:无偏无颇,遵王之义。人部曰:偏者,颇也。以颇引伸之义释偏也。俗语曰:颇多颇久颇有,犹言偏多偏久偏有也。 “颇”小篆字体作“ ”,其构字本义为“头偏”。所以“偏”的本义为“不正,歪斜”,是一个表状态的形容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词义的泛化和抽象化,表义辖域由表头偏的状态扩大到一切不正,不平的状态,产生了“事物倾斜,没有居中,边远,片面、不公平、不居主位”等意义。如:

14《周易·象》曰:“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

15《周书·洪范第六》:“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16《礼记》:“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17《荀子》:“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古汉语中形容词常会活用作名词,临时充当名词的功能,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形容词“偏”也不例外,并且随着词义的固定,产生的名词的义位,指“不正的一旁,边侧、边远、僻远之地”。如:

18《左传·僖公十年》:“七日,新城西偏,将有巫者而见我焉。”(边侧)

19《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自己一旁的部属)

20《荀子·天论》:“万物为道一偏。”(半边;部分)

现代汉语中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上古汉语中,形容词却常充当动词谓语的功能,带宾语,活用作动词。“偏”表示不正,即是与正常有偏差,超出中心部分。如:

21《列女传·魏芒慈母》:“……继母如母,为人母而不能爱其子,可谓慈乎?亲其亲而偏其假,可谓义乎?”(疏远)

22《颜氏家训·书证》:“沛国刘显博览经籍,偏精班《汉》。(专,侧重)

对一方过偏,就会过度,所谓“偏极”也。以至于就有了“特别,最;很”的意义,表程度深。程度副词“偏”的用法由此产生。如:

23《庄子·庚桑楚》:“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最)

24《全刘宋文》:而性狎林水,偏爱禽鱼,议其所托。(最,特别)

25《水经注·沔水》:“沔水又东,偏浅,冬月可涉渡。”(最)

26《世说新语·文学》:“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公曰:‘许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最)

我们说“不正,有偏差”,这其中就有心理预设,即认为事物或做事应是中正的,不该“偏”。从他人的角度看,结果与预想相反;从做事人的角度看,就是坚决、特别、甚至故意的意思。宋以后这种用法大量出现,“偏”表语气,表种种不同情绪,此用法随着不断重复并固定,形成了现代汉语中“偏”语气副词的用法。如:

27《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28《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伤嗟兮天理,偏丧兮君乎?盛德沦沉,孤坟特起,哀哀痛心,想念无止。”

29《五代·敦煌变文集新书》:“何事偏生独角兽,表于大圣独称尊。”

30《北宋·话本·南北朝杂记》:“初,头生一丛白毛,数之四十九茎。故偏好老、易,为注解至四十九而卒。”

31《北宋·话本·南迁录》:“我畏与公等相见,偏说恼人心怀事。”

32《北宋·语录·朱子语类》:“只疑伏生偏记得难底,却不记得易底。”

33《苏轼词》:“何事偏向别时圆。”

34《全元曲·杂剧》:“你这负心汉,害天灾的!你要去,我偏不去。”

35《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别家相媳妇,他偏要相女壻。”

例27中“偏”放在疑问代词“何”之前,表责怪、不满的语气,有表示和自己的主观愿望相违背的意味,此时“偏”还没完全虚化为副词,仍可理解为形容词,表示做事行为上偏离常态。例28 29表与愿望相反,有不满意味,已虚化为语气副词了。例30既可理解为“最、特别”,也可作语气副词理解。例31-35中,“偏”完全虚化为语气副词,表与自己的想法愿望相违背。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副词“偏”仍处于不断的语法化中。宋以后,特别在口语、话本中,其用作语气副词的频率增多,并且也出现了像现代汉语中的固定用法,用在主语的后面。如例34 35。

副词“偏”有时也表时间,意为“正好、恰好”。这个意义出现很早。

36唐皇甫冉《曾东游以诗寄之》:“正是扬帆時,偏逢江上客。”

37宋陆游《长歌行》:“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三,副词“偏”语法化动因分析          

(一)句法位置

每一个语法化过程都肇始于一个具体的句法环境,可以说句法结构的发展是汉语词汇语法化的最初诱因。汉代后双动词句大量出现,处于前面的动词“偏”的表义就会越来越虚,最后变成一个副词。如:《全汉文》:“法令必行,内不私贵宠,外不偏疏远。是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处于V1位置的“偏”,从句法结构角度看,可以看作状语。即使词性未确定,这种结构的大量出现,也为副词“偏”的产生做了句法上的准备。刘坚等(1995)认为,就多数情况而言,汉语实词的虚化首先是由某一实词句法位置的改变而诱发的。杨荣祥甚至认为句法位置是副词形成的决定性条件。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或某种语言成分,如果经常处于句法结构中的谓语前面(多数情况下是充当状中结构中的状语),那么它就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副词,而且,必须是能够且经常处于谓语前面这种句法位置,才有演变为副词的可能。因为,一,作状语是副词的本质特征,一个词只有能处于或经常处于句法结构中谓语的前面,才具备了成为副词的关键条件。二,一个实词如果经常处于谓语的前面,并且只对这个谓词性成分起修饰作用,它的词义和功能也可能会逐渐变化。

(二)认知变化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直接影响了人类的概念结构和语言的表达、运用和理解,语言也因认知差异和概念结构差异而异。语法化作为人类语言发展演变的一种现象,也反映这样一种情形。任何一种语法化的发生,都是人类认知发生改变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法化其实也就是人类认知域发生了改变。因为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这些语言单位可以发生某些功能的转变时,语法化才有可能发生。Heine(1991)就将语法化看作若干认知域之间的转移过程,他们把各个基本的认知域排成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等级:

人>物>事>空间>时间>性质

由人到物到空间是实词到虚词的过程,由空间到性质是虚词进一步虚化的过程。如“偏”最初就是由表“人的头不正、倾侧”,后来折射到对事物的认识“不平正、歪、不公平”,进而表示“做事情过于偏重于一方面”,并同时具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几种词性。而“不正、过于偏于一方面”义项有“过度、超过了中心状态”的意思,由此意义虚化,就有了作为程度副词“极为、最”的用法。“过度、超过了中心状态”这与大多数人正常的做法、想法甚至愿望相反,或者相违背,这就产生了表示情态的语气副词,表示“跟要求或客观情况、主观愿望相反”。“偏”的虚化就是经历了由人到性质的具体的认知过程,即由实词虚化到虚词,再由虚词进一步虚化到性质这一等级的历程。

(三)语义预设

在人们的言语交际活动中,总存在着预设,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者说是话语的背景知识。语用预设不但与语境有关,而且与发话者有关,因为发话者在发出一个语段时往往同时表达了预设信息,以保证句子和语段的合理性。“偏”的语法化过程中,语用预设是其重要的机制。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做事要合乎规则,合乎道德,合乎礼,合于中正。“中庸之道”就是人们做事的指导性心理。故《礼记》有《中庸》篇,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孔子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由此可见,“中正”就是人们对问题看法的一个普遍的心理预设,认为事情,态度等应为“中”而非“偏”,所以,一旦“不正、不公”,就自然而然的觉得与现实与愿望不符。语气副词“偏”的产生,与这种语义的预设,与人们语用过程中的推理是息息相关的。再看时间副词“偏”,表“正好、恰好”,如“昨天抽空去看电影,偏遇上以前的老邻居。”这句话也有一个预设在里面,即是本来觉得遇见老邻居是不可能的,正好遇见了,也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意思。

(四)主观化

人们在交际时,总是追求最好、最简洁地传达信息,除了一些必要规则外,有时人们会根据表达需要而改变词义。语气副词一般认为是表示汉语情态的一种重要途径,除了运用词汇手段外,可以运用语气副词来表示强调、意外、侥幸、意愿、将就等等各种情态,即句子中的非事实性成分,说话人主观态度的语法化,也是说话人对句子和情景的观点和态度。事实上,从他人的主观评判角度来看,“偏”表示的是一种与客观事实相反,出乎意料或略感到惊讶的情态。从做事人的一方来看,“偏”又是在了解了情况之后而做出的表示坚决、具有强烈意愿的情态。主观化与认知、语用是密切相关的,对客观事理的推论就会衍生出强调主观意愿的用法,在这种新用法的基础上又促成了语法化和虚化。因此,主观性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词的语法化和虚化。

以上从词义、句法、语义、主观化四个方面对“偏”的语法化动因做了一些简略的阐述,这些都是汉语语法发展的重要规律,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汉语语法及词汇的发展变化。本文只是以“偏”为例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要更好地进一步研究,还有待更多的努力。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