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教师因素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14-09-04 21:01:04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510 次


摘  要:高校教师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群,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水平、科研水平、教育观念和方法,对学生具有直接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对学风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品行不端、学风不正,就会误导学生、贻害无穷。大力提倡教师养成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明确自己的主导作用,以身作则地在教风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以优良的教风带动优良的学风。

关键词:教师因素;高校;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A


在高校,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①由于教师和学生特殊的“从游”关系,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效法作用,直接影响学生学风之形成。因此,在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今天,有必要就教师因素对学风建设的影响进行探讨和审视。


一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高屋建瓴地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所以,教师因素对高校学风建设影响,主要是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和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来分析。

(一)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优良学风的酿造者,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对优良学风的形成尤为重要。教师的思想素质对学风的影响,主要是指教师对待学习态度和思想方法的问题。表现为教师学习中是否坚持辩证法,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是教师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是优良学风形成的先导。教师的政治素质在学风建设中的表现,是指教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学生真正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建设人才。教师的道德品质,即“师德”,是做教师的核心素质,主要体现为教师对待职业的态度,对待学术的态度和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优良学风的形成要求教师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形成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保持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在治学上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形成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严守学术规则,发扬优良的学术道德;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学生的领路人和知心朋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所以,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认为,是教师校准了学校的基调。学校之基调即学风,故教风校准了学风。

(二)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

“师高弟子强”,这是一句阐述教师业务能力对学生学习的直接影响的俗语。知识的占有是教师从教工作的前提,科研能力是构成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基础。良好学风的形成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较为精深的专业知识,知道自己所授专业的历史现状、前沿性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还必须掌握广博的相关学科和了解最新的科学知识和信息,这样,教师才能在讲课的过程中做到条理清楚,浅显易懂,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挥洒自如。这不仅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会增加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求。反之,必然损害自己在学生中的地位和形象,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不论你是多么亲切,你的话说得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时候多么可爱,但是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这种蔑视有时是宽大的,含有讽刺,有时是暴怒的,含有无比憎恨,有时是执拗的,含着侮辱。”④

(三)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现代教育思想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重素质,重能力的要求,要求老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素质教育观念。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的意义不再是传统的学校教室的教学模式,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网络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将会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融合为一个整体。教师由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教师角色应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讲解员、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学习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的地位应由原来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构建的主体,学生应该是知识的主人;教学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既作为学生学习感知的对象,又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手段;由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性的讲解变为基于情境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构建等多种新型教学法的综合运用。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是教师成功实现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二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催化了优良学风的形成。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的环境下,教风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学风建设产生不好的影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

(一)部分教师缺乏职业责任,师德滑坡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部分高校教师在思想上难以抵挡拜金主义的诱惑,产生了重物质、轻精神和重效益、轻奉献的思想,失去了应有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为:一是职业理想和信念动摇,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思想不坚定,缺乏教师应有的爱心和责任心,缺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职业行为失范。由于拜金主义的滋长,部分教师以经济利益来判断和追求自我价值,将教书作为自己的“副业”,将大量的时间用在社会兼职、经商、跑项目、办企业和私自办学,对教学工作精力投入不足,课堂教学随意化,随意停课、调课甚至缺课,使教学工作无法正常进行;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等现象等闲视之,考试出题简单化,阅卷人情化,甚至考前泄题;一些教师还过分渲染社会的阴暗面,发表一些偏激的言论,造成学生思想上的偏激和困惑,妨碍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部分教师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部分教师过分重视科研,轻视教学, 投入教学工作的精力不足,教学工作处于应付状态;一些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等。这些行为严重的败坏教风,带坏学风,在学生中造成极坏的影响,极大的破坏学风的建设。

(二)部分教师知识和能力欠缺,无法胜任教学

目前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知识体系单薄和老化,现实教学中只拘泥于课程教材,在课程体系整合中,无法胜任开设的新课教学,使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此外,由于高校急剧扩招,导致师资严重缺乏,特别是一些新升的本科院校表现得越位突出,部分研究生刚毕业就站上讲台,没有经过系统的上岗培训,他们既不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也没有相关课程的听课辅导,虽说他们在上岗之前也经历过简单的培训,但是大都流于形式,没有具体的授课经验,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学生不愿意走进课堂进行学习。能力素质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能力要求是教师既具有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又有较为全面的组织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能够做到具备教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但社会实践的能力比较差,大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书本不离手,本本不离口”,很少能够接触社会现实,所以老师本身就缺乏实践能力。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相当数量的老师还做不到这点,所以其所传授的知识不能够转化为学生具体的实践能力也就成为了必然,这致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动手能力比较差。

  (三) 部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落后,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首先,教育观念片面。“重教轻学”、“重知轻思”、“唯书本轻应用”、注重思维的模式化训练而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大量重复性训练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活跃性,诸如此类的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发挥。其次是教育教学方法落后。一些教师满足于知识的灌输,采取 “填鸭式”授课,使学生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一些教师以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为任务,习惯于照本宣科,有的教师多年使用同一备课本,课程设置和内容陈旧枯燥,难以满足学生的对知识的需要,致使部分学生失去了对授课教师的信任,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其结果是造成师生对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尚停留在低效率阶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大学美好生活的憧憬,被教师的落后的教学方法打击殆尽。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是由教师拙劣的教学方法而造成的。此外,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还有教育教学能力低下,不重视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缺乏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等因素,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风正,则学风正。实践证明,教师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教师之教风引领着高校之学风。高校要大力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优良作风,广大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坚守职业道德,提高执教水平和能力,以身作则地在学风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学风建设,“归根结底是道德建设。”而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基础在教育,直接影响在教师,其中教师的师德对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最甚。因为“教育作为‘传道授业’的神圣事业,是社会传播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明的重要工具,它的职责是教人向真、向善、向美,使自然人称为高尚的人、智慧的人,使人的灵魂和工具得到洗礼和升华。因此,教师应该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树立自己的道德形象。”所以,胡锦涛同志在新形势下就教师道德建设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表明党中央为了使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新形势下对教师道德建设提出的殷切希望和要求。广大教师要肩负使命,牢记职责,坚守职业道德,自觉抵制市场经济利益的诱惑,坚决反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职业价值取向,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人师表,保持张力,守住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职业操守强有力地震撼学生的心灵,“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优良学风的形成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加强教师才能建设,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21世纪的教育是“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由过去传统的单纯知识和经验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传授者与学生学习和发展动机的激发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学生科学学习方法和过程的示范者相结合,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对教师的自身从教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动员教师提高学历和获得高学位,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推动学术交流,造就一批学术高、学风好和治学严的学科人才;严格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尊重教师,牢固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切实解决教师的住房、工资、福利和职称等实际问题。实践证明,优良学风是优良教风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如果没有好的教风,学风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较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优良学风的形成奠定牢固的组织保障。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