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词的多义性使得介词成为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从认知语法的视角出发,运用原型范畴、意象图示等理论,对介词“into”的九个义项及各义项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探讨其多义认知模式的构建过程。
关键词:“into”;原型范畴;意象图示
中图分类号: H313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语法学家章振邦先生曾说:“英语是介词的语言”。英语介词的多义性及其使用范围之广,频率之高,使其成为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但传统语法的语言符号任意观对介词各义项的产生及义项间的联系缺乏解释力,长期以来对于英语介词的学习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效果不佳。
介词也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许国璋曾说:“介词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人对世界的认知结果”,介词意义的获得反映人们对事物进行概念化的结果。国内外的学者从认知的角度,在微观和宏观上,对含有空间概念的英语简单介词作了多方面的研究给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本文选取方位介词“into”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中原型范畴,意象图示等理论,通过构建语义认知模式分析和探讨介词“into”的各义项及各义项间的关系。
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认知语法认为,语义存在于人的概念化过程中,语义是语言的基础,因而将语义作为研究的中心。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意象图示和图形/背景等认知方式对一词多义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原型范畴理论
人们基于自身经验,通过事物和现象的特性来认识事物,并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为范畴化的过程,其结果是认知范畴。同一范畴的成员由家族相似性决定。成员当中具有最大家族相似性的典型的和中心的成员,即为原型,其他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原型在识别时心智处理最容易,费时最短。
对范畴的确定是一个围绕原型建构的模糊的识别过程。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其数目因人的认知需要而有所变化。重要的区别属性为中心属性,非重要的属性为边缘属性。在范畴中,所有成员都享有的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其中具有更多共同属性的成员为中心成员,即原型。
原型范畴理论可为多义词的各义项之间的联系提供理据,对于多义词的语义网络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多义词的语义网络也是以中心意义为基础不断扩展形成意义链,构成语义网络。链上相邻节点之间因语义扩展的关系(隐喻或转喻的映射)而共有某些属性,但不相邻的节点却不一定有共同的属性(Taylor,1989:99)。
(二)意象图示
认知模式是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方式,即对我们的知识进行组织和表征的方式(赵艳芳,2009:72)。认知模式允许我们理解各种概念和语义现象。
意象图示是人类对事物间关系的一种认知方式。Lankoff和Johnson曾指出,意象图示指人类在与客观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它们主要起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由于人自身的性质和生活的环境,人类最基本的概念是空间概念,则基本的图示是空间图示。人们可以根据空间意象图示,通过转喻的方式建构更多的空间经验,还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建构非空间经验,帮助我们理解更多的事件。
意象图示具有图形/背景分离性。根据兰盖克的论述,用“射体”代表关系结构中突出的部分,即描写的对象(也即图形),用“界标”表示与射体形成一定关系的其他部分(也即背景)。相对地,较小的、简单的、暂时的、运动的物体更容易被看做射体(刘宁生,2004: 378)。
三.介词“into”的语义认知分析
介词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被定义为:“a word or group of words,such as in, from, to, out of on, behalf of, used especially before a noun or pronoun to show place, position, time, method”。大多数介词是以表示事物间的空间关系作为中心意义,通过类推,或以空间方位意义为基础通过隐喻或转喻机制发展出其他义项,从而形成以空间意象为中心,其他意象为边缘的辐射型语义结构。Into正是这样一个空间介词。本文通过对《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介词“into”的9个义项进行分析,试图构建其语义认知模式。
(一).原型意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存在于人类的概念化过程中,语义结构即概念结构。由于人类的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那么,空间意义是基本意义。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对词典中,into的9个义项进行分析,可知第一个义项:“to a positioning or inside sth.” 为最基本的意义,处于整个语义网络的主导地位,其他义项可以由此义项引申得出。其意象图示可以理解为:
Vertical
space axis tr=射体
lm=界标
str=阶段
tr
lm
Str1
Str2
Str 3
Horizontal space axis
Str4
例如:She dived into the water. 在此例句中,可以把主语she看作是射体,water看作是界标。射体经由始源位置,通过一定的路径进入到界标里面,完成了“dived into the water”这一完型结构。
(二).空间意义
空间意义是通过转喻机制,突显原型意义的某个属性所延伸、扩展出来的意义。空间意义仍在空间域中使用,不涉及空间域向其他域的投射,只是由于突显了原型意义的意象图示中的不同阶段,而使得其使用范围扩展,语义也与基本意义有所区别。在词典中,“into”的第二和第三个义项即为空间意义。
第二个义项: in the direction of sth.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原型意义的意象图示中的第二阶段,即当射体要进入界标,到达界标里面时,其前提是必须要朝向界标(运动),其图示表示为(黑体表示突显)
tr
lm
Str1
Str2
Str 3
Horizontal space axis
Str4
Vertical
space axis例如:Driving into the sun, we had to shade our eyes.
在此例句中,“我们’是射体,开车朝向太阳这个界标。在此意义中,只选取了射体从始源地出发,向着界标的方向运动这一阶段,而忽视了原型意义的意象图示中的其他阶段。
第三个义项:to a point at which you hit sb./sth.这一义项也是源于我们的生活体验。我们知道当一物在即将进入另一物(特别是有边界的物体)时,两物有相接触、碰撞的过程。这表现在图示中即凸显了射体和界标相接触碰撞的阶段。其图示如下:
Vertical
space axis
tr
lm
Str1
Str2
Str 3
Horizontal space axis
Str4
例如:The truck crashed into a parked car.
在上句中,射体truck“撞上”了界标parked car的义项只选取图示中的第三阶段为关注的焦点,而忽视了其他阶段。
(三)隐喻意义
王寅认为,抽象性的语义主要以空间概念为基础跨域隐喻而成。介词“into”的物理空间概念投射到其他抽象的非空间概念结构中去,使得其他本无空间内容的概念也被赋予了一种空间结构所具有的意义即为隐喻意义。词典中“into”的第四到第九个义项是其隐喻意义。
在第四个义项: to a point during a period of time.中,作为”into”在空间域中使用的原型意义被投射到时间域,即把一段时间看成是一个有范围的空间,相应地,into在空间域中表达“到……里面”,“进入”的原型意义则可用来表示到这段时间的某一点。其意象图示如下(虚线表示非空间域):
Vertical
space axis
tr
lm
Str1
Str2
Str 3
Horizontal space axis
Str4
例如:She carried on working late into the night.
在例句中,“她”从事工作是射体,深夜所表示的时间段为界标,介词“into”在句中的使用表示了“她”从事工作这项活动作为的射体延续到深夜这个界标中的某一点。
第五个义项:used to show a change in state.和第六个义项:used to show the result of an action. 都是将原型意义的空间域投射到状态域,把一个状态看作是一个可以感知的空间,而射体在空间中经由起点,通过路径,到达终点的过程则相应地被投射到一个个状态的变化。所不同的是,第五个义项突显的是变化的过程,而第六个义项突显的是行动变化的结果。
在例句The fruit can be made into jam.中,射体水果由原来的面貌,通过被加工制作,可以变成果酱的状态这个界标。此义项突显的是状态变化的过程,反映在图示上是:
Vertical
space axis
tr
lm
Str1
Str2
Str 3
Horizontal space axis
Str4
而在例句He was shocked into a confession of guilt.中“他”受惊吓的状态是射体,认罪这一结果是界标。惊吓状态这一射体,最终到达了认罪这一界标, 突显的是意象图示中的最后一个阶段,即:
Vertical
space axis
tr
lm
Str1
Str2
Str 3
Horizontal space axis
Str4
第七个义项:about or concerning sth. 和第八个义项:used when you are dividing numbers. 相辅相成。界标大于射体,界标包含着射体的方方面面,射体和界标的这种概念关系使得介词“into”有“关于”的意思,如:an inquiry into safety procedures;而射体小于界标,射体只能占据界标的一部分,成为其中的几分之几,于是into有“分割”的意思,在数字运算中,即为“除以”,如:3 into 24 is 8。这两个义项都突显了射体和界标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运用非空间域中,可以用下面的图示表示:
Vertical
space axis
tr
lm
Str1
Str2
Str 3
Horizontal space axis
Str4
第九个义项:to be interested in sth in an active way.是“be into sth.”这一词组的意义。即这个义项是将介词“into”“朝”、“向”的空间意义通过隐喻投射到情感域中把空间上的“朝向”某物隐喻到感情上“倾向”某物时,可以表示对某物的喜爱。即先由原型意义通过转喻引申出空间意义,再由空间意义通过隐喻获得此项隐喻意义。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喜欢花的人看到漂亮的花时,会情不自禁地走向前去观赏,这一举动无不流露出对花的喜爱之情。
通过上述对介词“into”的原型意义,空间意义和隐喻意义的分析,可以看出介词into 的多个语义并不是孤立分离的,而是处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里。这个语义网络以原型意义为中心,通过转喻凸显原型意义的意象图示中的不同阶段得到了其他的空间意义;通过隐喻,将原型意义使用的空间域投射到非空间域,获得了隐喻意义。整个语义网络的意象图示是一个以原型意义的意象图示为中心,其他意义的意象图示为边缘的辐射型结构,用图示表示如下:
原型意义的意象图示
转喻 隐喻
空间意义的意象图示 隐喻意义的意象图示
隐喻
隐喻意义(喜爱)的意象图示
四.结论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和意象图示的认知模式,分析了介词into的九个义项和义项间的联系。通过研究得知,介词into首先具有了“进入”这个原型意义;通过对原型意义进行转喻,获得“朝向”,“撞入”这两个空间意义;通过对原型意义进行隐喻,得到“一段时间的某一点”,“状态的变化”,“变化的结果”,“关于”,“除以”五几个隐喻意义;通过对空间意义的隐喻,得到“喜爱”的意义。这九个义项构成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其他义项为边缘的辐射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