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现代演绎
发布时间:2015-04-02 17:42:23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262 次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不仅是一个生态建构的过程,也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生态的优劣实质上是个社会问题。从社会学嵌入性的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在什么样的社会生态结构影响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态效果。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既要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生态系统,更要充分考虑与其自身要素所依存的现实社会生态结构之间的适配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到社会生态结构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政治教育意义的骨架,又具有社会生活意义的血肉,并通过调整、保护社会生态平衡,重构健康社会的道德基石与秩序,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嵌入性

社会转型期间,社会问题在表面上呈现为利益冲突,而实质上则是人们对价值认同的冲突与差异,这种冲突与差异使得人们在利益、价值认同上呈现碎片化的结果而且这种碎片化呈上升趋势。其根源来自传统价值的解体和新的价值观的暂付阙如。在传统与现代的裂解和消弭中,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各种价值观的相互碰撞中,导致人们的心灵难以找到自己的家园。正是这种价值观的迷失带来了理想信念的失落、道德行为的失范,道德秩序紊乱,成了一锅大杂烩。极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人一种无处不在,却又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感觉,而事实上也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缺乏从“整体性”视野观照人的发展的空间和土壤。尤其是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给力”于“自上而下”的以政府、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缺乏自下而上的全社会动员的对接。“使得原本丰富的内容被狭隘了,学科发展空间也受到极大限制。”[1] 当今多元化方向发展,致使单一学科和研究方法“往往难以为现代社会诸多矛盾和问题解决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动力,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跨学科对话与研究必将走向学术研究的历史前台。”[2]随着生态学向整个文明的渗透与提升,并成为20世纪后期重要的文明价值与文化价值,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不得不向着生态的方向作出一系列的调整,把自己的实践活动与生态环境紧密挂钩,不仅关心人对环境的适应,更关心用道德的方式适应。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态就会养育什么样的生命,而这种生态的营造更是思想者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提出正是基于社会生态的话语基础上,演绎着个体生命之间的协同进化与生命结构链条的续存永远。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研究的缘起

“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3]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其学科自身发展坚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自身理论基础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地注入可借鉴学科的元素,丰富和深化其学科体系,以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向其他学科渗透。

(一)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态渗透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的现实并不是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本身的问题,仅在教育系统内是无法求解的。“数十年的教育社会学分析告诉我们:学校能够摆脱其栖身的社会的机会是何等之微,社会矛盾何等频繁地向社会渗透着”[4] , 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都是由社会环境为我们塑造的”

[5]p99-100正如“走路取决于两腿的力量和能力,但是要看是否走在沼泽中还是走在平坦的大街上,也要看是在安全的人行道还是危险的车流中穿行。”[5]p102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与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紧密相连,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其所在的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当今生态学理论经过实践的升华,在本质上已具有了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普适性,并表现出高度的学科兼容性与内涵扩张性。生态学的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基础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共同熔铸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适切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态学渗透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逻辑必然,是一种突破性发展和进步。

(二)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渗透

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必须回到社会生活中才能求解。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上来说,它是研究人的思想观念性,因而应遵循社会本身的运作规律。“社会就是广义的教育系统”

[6],它对个体思想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社会实践及其生活对个体的价值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扩展到整个社会结构深处,从整个社会结构中把握人们的思想观念结构。人在社会实践及其活动中不仅塑造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同时也在改变人的思想观念、政治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换言之,人们在活动过程中不只是建构历史,也在建构自身。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形式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式经历了从“自上而下”的单向政治灌输研究途径到后来的“自下而上”融入生活世界中的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研究途径,再到最近的“上下”整合途径,其关注的焦点逐渐从过去教育者高高在上的灌输的权威中心,过渡到教育双方平等的互动主体。从注重体制内的垂直教育过程转向基层社会结构内的水平互动式的全民教育。其关注领域也从中心过渡到边缘。在这种变革过程中,以政府学校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孤军作战的局面逐渐解构,日益分化且影响不断增强的社会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越加明显。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呈现出了增大涵容量,延伸自己的覆盖面,关注社会生态结构脉络因素的现实,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信心。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从党和国家到社会的路径,它是把党和国家政府有关的意图、目标、方案贯彻到基层社会的过程,其成败取决于社会能否接受、同意、顺应政府的意图和方案。就此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虽然反映的是社会的要求,但它却是一个政府建构的过程;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虽然是贯彻党和政府意志的过程,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当我们从这个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时,研究的焦点就聚焦在应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成功的“嵌入”到社会结构之中,如何被各种社会力量所认可而共同出力建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无论是理论研究范式(内容、形式、目标)还是实践范式,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到社会中寻找立足点,并贯穿于社会所有空间,进行“无缝隙”熏染。

(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熔铸

社会与生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诉求。社会与生态的有机整合,构成社会生态。社会本质是联系的、生态的有机统一体。美国社会学家默里·布克钦在《什么是社会生态学》中指出,几乎所有当代生态问题,都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根源,如果不彻底解决社会问题,生态问题就不可能被正确认识,更不可能解决。[7]因此,生态问题是社会问题,生态危机最本质的根源是社会原因。要想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必须从社会问题入手,消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因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处于核心地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

[8]。个体与群体的矛盾、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相互交织和缠绕,使社会呈现出复杂的画面。正所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要梳理、顺应、引导、掌控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就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只“看得见的智慧之手”来调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与社会协调发展。当将思想政治教育严丝合缝的嵌入到现代社会生态结构中时,就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它不仅可能激活原有的潜力,而且可能产生一种新的特有功能,形成所谓的叠加优势和爆炸性的突变,[①]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无不催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念,历史任务和价值目标与之同步,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因为其落后于社会实际而丧失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社会分层仍在继续深化,连社会文化也出现了多样化特征甚至文化类型呈多层面的情况下,某种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要实现最大程度的共有和共享,其难度可想而知。”[9]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转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实效性低的困境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建构的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它坚持继承传统,博采众议,以人为本,解放思想,重视民生,维系和谐,持续发展的原则;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上层转到下层,渗透到社会最基层,渗透到群众现实生活中。并整合“上下”,铸就叠加优势,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精神动力和智慧。在生态学的关照下,思想政治教育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面对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思潮的共生共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观点的提出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嵌入性及其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转向的理论前提

嵌入性理论是由卡尔·波兰尼、哈里森·怀特等人提出,所谓嵌入,就是指一事物内生于或根植于他事物的一种现象,体现了一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以及密切程度。波兰尼指出,经济过程的制度化与一社会的联合与稳定的过程密切相关,在这种相互关联的过程中,人类的经济活动被制度化。也正是基于此,人类经济嵌入于经济与非经济的制度之中。将非经济的制度包容在内是极其重要的。对经济结构和运行而言,宗教和政府可能像货币制度或减轻劳动强度的工具与机器的效力一样重要[10]。波兰尼的研究说明了社会的复杂性以及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就经济而谈经济必然不会明白实际的经济运行现象。因为经济行动总是社会性的,它不可能仅仅用个人动机来解释,社会制度也不可能以某种必然的形式自动地产生,而只能通过“社会建构”的方式形成。经济行为总是嵌入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结构之中,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和制约。经济规则的演化是嵌入于更为广阔的社会脉络之中,行动者既非独立于文化、政治及历史的脉络之外去追求个人目标,也非完全受社会规范的支配而全无能动性,好多决策都是在社会网络内通过具体的人际互动做出的[11]。如果说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理解,需要结合其所处的社会结构,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关乎到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倘若对其复杂的社会生态结构因素缺乏考虑,必然导致其与社会现实相脱节,这无疑于闭门造车,而依据嵌入性原理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到社会生态结构中,无异于打开一扇通往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门,使研究者看到,在特定的社会结构背景下,教育者如何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具体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展开多种多样的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要素都嵌入在更大的制度、社会结构、文化因素之中。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嵌入在社会生态结构中的,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思想问题的解决最终依赖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只有现实的问题解决了人们才能真正从心灵深处拥护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条件不仅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有关,而是与社会的物质生产、物质的再生产以及整个社会生态结构关系紧密相关,交互作用。尽管“在各种特定环境中所经历的事情往往是由结构状况引起的,需要超越个体来看待他们。但是社会学的想象力在不断扩展研究视野的同时,不能将研究本体悬置起来,过分把注意力集中在与研究本体构成的联系的外部因素上,而忽视了研究对象的内在特征。广大群众作为社会生态的一个因素,如果仅仅放在总体性安排中进行理解,那就会陷入客体主义认识论”[12]。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体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由内而外的思路、逻辑和智慧,并且具体到方法、方式上就是从外部施加在教育者身上的人生规划与设计,我打你通的灌输方式。其结果导致将教育者的生存状态仅仅看成是其自然的延伸,缺乏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研究不是把社会生态从社会生活事件、人的生活世界中剥离出来,将其当作先验性的、逻辑性的理念,也不是把我们面对复杂世界看作是独立于我们的物质事实。而是立足于实践,把世界看成是实践活动的产物。“使我们的研究重心转向一种实践性的本体论关怀。更加注重在时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13]注重有效的操作性、政策性框架,从现实实践出发,融于人们现实生活世界中,注重个体生命的本体关怀,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之中。这就意味着日常生活实践成为理解和认识社会的意义之源,也只有将各种需要解释的问题放在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本体关怀,让人民“体面的劳动”和“有尊严的生活”, 脱离了日常生活也就脱离了人的存在方式。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呈现日常生活的视角,不是一种有形知识的灌输,而是向人们的思想注入人性中的进取、责任、包容、感恩、良知等美德,并潜移默化的侵润在人的灵魂和精神之中的一种神圣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和人本身、人的生命、生活、生存紧紧的融为一体的一种存在方式。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整合的叠加优势,是普通人与国家相遇与互动的平台。它通过触摸现实,直接回应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改革潮流,满足人们日常的心理诉求、拓展对人们生活世界的理解,深化对人性的认识以及对底层社会的关注。培育人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主体性。简言之,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到社会生态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既具有政治教育意义的骨架,又具有社会生活的血肉。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研究的理论基础。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味着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容,赋予其高度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使之更加贴近实际、贴近人民、贴近生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由‘武装夺取政权’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转换’。历史逻辑也由‘国家决定社会’向‘社会决定国家合历史规律的回归’。因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乃‘社会共和国’,其历史使命是:经过国家和社会二元化过程来实现人民群众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最终达到‘历史的任务就是要使政治国家返回实在国家’

[14](也就是社会)。这一历史逻辑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的重要任务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即由‘强国家-弱社会’向‘强国家-大社会’的局面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研究是基于国家与社会的基本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的扩张和具体化。即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国家与现代社会建构中的理论创新,为大众的政治生活提供了适宜的引导和即时的启蒙。

另一方面,在任何时候,理论大众化都要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而当今转型期间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在群众思想上引发出了大量问题,如果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和疑虑得不到澄清,会消解人民群众的思想理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乃至整个社会的创新动力均来自于民间,来自于草根。民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改革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所有的政治只要它不是一时的统治手段,而是对基础的延续和巩固的话,那它必然是全民的教育。”[15]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向全民性教育转移。由传统单纯政党、阶级对群众的教育转变为阶级,政党指导下群众对群众的教育与群众的自我教育。它凝聚着群众的智慧,连着大众的心。当政治的硬度以及思想的深刻经过社会文化生活形式的软化后,会产生更大的社会辐射力,深入基层,打通穿越民间思想的屏障,确保草根阶层的正常发展与尊严,进而塑造更高品性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气质。

(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研究的终极指向。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16]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理想信念的培养,人文素养的培育等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于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生命线。因此,重视道德建设,和谐社会不一定能建立,但忽视道德建设,特别是对道德兜底原则淡漠,则不可能建成一个和谐社会。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道德化的社会。因为“一个真正的制度包含着自己的道德性及内在的道德或秩序的自然法,一旦国家所实行的制度没能蕴含称之为道德的东西,就会导致一个根本不宣称之为制度的东西。”[17]就此而言,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终极指向。

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运演过程

“后现代思想是彻底的生态学的”,因为“他为生态运动所倡导的持久的见解提供了哲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据”

[18]生态觉悟其实质不仅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繁盛,而且是对世界合理秩序、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及其人的合理行为的反思。因此,社会生态本身蕴涵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紧张,充分体现了人们生存焦虑与发展关怀。其演进过程也就体现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张力的表现样态、内在逻辑与实践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演进应立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坐标下,深入到日常生活世界中,引导人们思考人生价值、意义,引导人们形成自己的理性价值。学会对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识别批判,对非人道价值观念进行抨击。改变逃避选择、逃避责任,甚至除了维持生命有机体外,其他一切均不被纳入人的思考范围之内的后现代无聊状态。从公平维度,正义维度、生态维度强调社会生态平衡。以建构社会公平机制,体现社会正义与人的生存、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总是沿着公平-非公平-公平的历史与逻辑演绎正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演绎的公平之维

公平公正体现在拓展人的社会关系、彰显人的丰富个性和对民生、民意与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上。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底线层面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真正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演绎过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权威理性化的过程,它还是一个伦理化的过程。其政治表征的政治宽容、政治正义、政治公平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演进的伦理体现。而对人的本真理解的差异(包括道德的兜底原则和公平正义原则),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变革。

第一、夯实道德的兜底原则。现代性突破了社会关系和时空场景的局限,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多样化的社会分层加速了人们思想领域、价值领域的变化。这种经济、理性、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导致人们都迫不及待地走上一条以最便捷的途径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投机路,来实现自身价值----钱,钱,还是钱。人们在物质化世界里迷失方向。当人生目标以物化换算时,精神、价值就迷失。人们对祟高价值普遍疏离和对日常生活价值的丢弃,社会规则被漠视。例如,为了追逐财富,可以不择手段,丧天害理。为了自己方便,随地吐痰,随意闯红灯全不顾他人死活,丧失了道德的兜底原则。德性就是力量。市场经济需有力量的动力。这就要靠德性。因为有了德性,才有健康的人去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使道德升华。

在现代性的焦虑还未解决之时,后现代又来到我们家门口。后现代一方面解构崇高,将崇高拖回到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还原生活的真实状态,将人拉回到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本真面目。并陷入逃避选择,逃避责任,除了维持生命有机体外,其他都不进入人的思考之列(道德、价值规则)的冷漠状态。在此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性与后现代起承转合的关节点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改变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和人生看法,以激活现代与后现代形态中的“精华”要素交互形成的“叠加优势”。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单纯的进行政治教育,灌输政治思想,而应着眼于改善和调整人们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着眼于消弭人们的思想道德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之间的鸿沟,以生态整体性的价值观来全面关照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过程,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面,使思想政治教育从过去的“特定场域”(学校)走向“交往场域”(社会),从“阶段性学习”走向“终身学习”,从过去自上而下的教育走向“上下”无缝对接的过程,让全体社会成员都受到公平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夯实道德的兜底原则,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沿着公平的逻辑运演。

第二,恢复建立和发展社会抚慰机制。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渗透到基层茶肆、酒吧、排挡 、歌舞厅,休闲地,纳凉点等以兜住人的道德底线。并为基层民众提供宽松、通畅的宣泄平台和精神、心理管道系统。当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足够宽敞、开放的社会系统以消解社会系统性紧张的累积,大大减轻转型期的痛苦时,尽管社会的深层次矛盾不可能消除,但至少可以减缓它的激烈程度,用另一种更为柔性的替代方式来释放。当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以心传心,社会总的精神价值就不受物质形态的羁绊而爆炸性增长。因为当今社会紧张、焦虑和压抑的积蓄,不过就是精神价值和社会资本稀缺的必然结果。所谓让人民“体面地劳动”和“有尊严地生活”。就是要关注社会的就业状况以及劳动者的个性发展密切融合。“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以实现人的转变。不能把工人当做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以致他们挣钱是为了吃饭,吃饭是为了继续上工,直至他们累得快趴下时才睡觉,睡觉醒来再累趴下的循环。其实,劳动者不仅是经济活动中的一个环节,更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梦想有尊严的生命。说到底,只有把劳动者当人,才有尊严生活和体面劳动,让全体人民分享改革成果才能变为现实。包容性增长的转变才能得以落实。唯有如此,才能呈现伸张生命、精神和心灵的价值。减少人们的疏离情绪,增加人的情绪归属感,人性之光才能驱走心灵之霾。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现代演绎的正义之维

社会转型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特别是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而经济、政治、文化和价值观的变迁依次更缓慢,更深刻。结构主义者帕森斯甚至将社会结构的变迁最终归结为价值观的变迁,并将此作为观察社会的最高层次。社会转型对价值观变迁影响最大的是导致了价值评价的多样性。转型期间频发的突发事件更是这一变化的催化剂。人们由于不同的价值立场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必然造成各种价值观的对立,甚至导致社会次序的混乱。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社会次序混乱的终极原因并不是价值观,而是利益结构的变化。尽管重大的社会转型期间,价值观冲突的激烈程度淹没了社会结构其他方面的变化,但在实质上,价值观的变化只是利益变化的观念表现而已,只不过是变革的得利者与失利者将利益上的变化归罪于价值观的变化而已。[19]人的需要是人对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是人反映现实的一种形式和积极行为的内在动因。毕竟,“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和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做大蛋糕是政府的本能,分好蛋糕是政府的良知。要重视那些长久无助的人们,并给予起码的精神关怀与物质保障。否则,当权贵占尽所有的优质资源时,却还要挤占底层那匮乏的资源时;当底层生存的空间已被挤压到靠出卖生命才能换回些银两时 ;当贫富差距拉大扩展至社会容忍线时,民众集体道德的沦陷自然会前仆后继。换言之,政治稳定依赖于社会稳定。而社会稳定从其实质上来说在于经济增长模式的纠偏。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包容性增长的提出”为解决当前利益失衡找到了现实路径。因为包容性增长所体现的是一种基于正义纬度上对低收入者进行扶持,照顾的“补偿性增长”,在这一理念下,弱势群体既享有政府公共保障优先增长权利,又有要求政府提供社会救济服务的权利。这些不平等的优先权利或补偿性权力是正义原则在包容性增长概念中的集中体现。简言之,包容性增长就是一种实现正义与和谐的发展,其发展过程对机会平等,弱势群体的关怀的实现程度也就决定了增长的正义程度。

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运演应从正义的纬度上,着力疏导弱势群体因精神财富、精神底蕴、精神土壤贫瘠所导致人们难以达到内心世界的安宁以及对秩序的高度尊重的生态现状。在将所有阶层和团体都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的同时,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思想现状,使得他们即使在竞争中落伍,也还能够得到起码的、体面尚存的最低保障。尽可能减少绝望、减少孤立无援的人情冷漠,从而减少孤注一掷与社会同归于尽的恶性事件发生。

(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演绎的生态之维

影响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外部社会因素不是静态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组织结构本身,而是动态的社会关系。而生态学方法恰恰在于揭示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作用机理,“以生态论而不仅是环境的观点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转换。”[20]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演绎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以教育主体、客体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系统从生生不息的教育生命的原生性和能动主体性存在出发,揭示和构建人类个体与群体在生命的社会化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选择、竞优、创造、实现和享受社会生活的生动进程和开放模式的全过程。涵养健全的生态型和谐人格和社会角色,合理运用、发挥和展示每个人自身的生命天性与优势,把每一个人类个体的生态性存在作为自己的元立场、元目的和元规则,做为自己刻画社会实践和建构理论大厦的核心柱石和逻辑起点。[21]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研究意味着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与人的自由联系起来、与人的尊严联系起来。把日常生活当作人们实现本体性安全的基本组织方式,和安身立命的根基以及生命延续的基本脉络。改变当前学校、社会、家庭等社会组织建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空转化、碎片化的现状。

总之,社会生态并不单纯是‘生物的居留场所’和‘生命的存在状态’,更是一种‘生存姿态’和‘生活样态’,是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与人类文明生态的辩证复归,是一种自得完满的和谐之境,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生态和谐’,表征着人们对生的意义回归的期盼以及对生命存在状态的关注与思考[22]。社会生态的平衡声称哲人的多样性与公盛行,社会生态的和谐运行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提出,使得我们的研究视野更为开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更具有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

参考文献:

[1] 李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意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1)28-30.

[2]田毅鹏.社会工程-现代社会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J].中国社会科学,2008(4):97.

[3]Elias .J. Moral Education . Secular and Religious [M].Robert E.

Krieger publishing Co. Inc.1989:56.

[4]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0.

[5] [美]约翰﹒杜威.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 [M].孙有中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99-100.

[6]张双喜.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导论[M].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8.

[7]转引自余谋昌生态哲学现[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37.

[8] [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5.

[9]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学中若干理论难点探微[J].思想理论教育,2010(5).

[10]Karl Polanyi, etc.  Trdae

and Market in Early Empires[M].Chicago: Henry Regnery,1971:243-269.

[11]马克·格兰诺斯特.找工作[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31-38.

[12]张兆曙.农民日常生活事业中的城乡关系及出路[J].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170-175.

[13]吉登斯.社会的场域,李康等译三联书店,1989.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83.

[15][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6]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1.

[17]李龙.西方法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534.

[18]彼德﹒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精神---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9.

[19]廖小平.社会转型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京),2008(6).83-86.

[20]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理论与改革,2007(2):150-153.

[21]傅松涛.教育社会生态学:历史性的超越与担当[J].社会科学报,2008.

[22]牛庆艳.生态困境根源的道德哲学剖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3):86—90.






[①] 任何一种文明形态都有其内在的优质因素。这些优质因素在原有文明形态框架下所产生的作用是相对有限的。但在两种文明形态转换中,不同文明形态中的优质因素可能会重合,而形成“叠加优势”,产生为原有文明形态框架所局限的巨大能量。


投稿要求:


1.内容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媒规律。有自己独到的理论见解,或独特的实践做法。


2.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


3.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4.正文文字:一般以4000字符为宜,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每版平均2000字符。


5.基金项目: 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6.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 ),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7. 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


8.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邮箱:2191974423@qq.com;       2191974423@qq.com(注明投稿刊物名称)


咨询QQ:1911365536;         2191974423


咨询电话:0571-28069909(咨询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17:00)


网址:www.shjbjb.com


欢迎咨询供稿,并诚招各大高校代理约稿人!


注:本杂志社会根据版面安排适当编辑文章内容,作者如不同意论文被修改,请来搞注明。如有基金项目支持,请注明基金项目编号。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