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是在借鉴国外大学经验和本国国情的基础上从90年代中期开始开展通选课程的,其中文学类通选课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上都承载了素质教育与文化传承的责任,但在操作中,由于整体课程设置的不同,导致国内教学通选课的实践效果不甚理想。为此,笔者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和具体课程的实践提出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如分班分层次教学、增加课时、增加师生互动、增加讨论课及细读文本、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希望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程质量。
关键词: 通选课; 课程改革; 讨论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志码:A
一、国内外大学开设通选课的缘由
通选课的全称是通识教育课(Gerneral Education),它首先是由美国提出的,它在美国的产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美国在1870年前后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传统的人文教育被认为不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但是,1929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提出“通识教育”的主张,即对所有人的“共同教育”(common education)。他认为大学的可贵之处在于有独立的教育理念,而非完全被市场和就业需要所决定,并提出只有发展通识教育才能沟通不同系科不同专业的人,才能沟通现代与传统,使文明不致断裂。芝大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其后的30年间被证明对社会大有裨益。美国60年代的学生运动反对任何公共必修课,这导致通识教育一度衰落。到了70年代中后期, 社会、家长和大学都认为本科教育质量下降,呼吁重新恢复通识教育。其后,哈佛大学1978 年提出的通识教育方案影响颇大。从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开设通选课是为了解决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即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当中,如何解决代际沟通问题?如何解决由于专业鸿沟而造成的交流问题?如何解决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
中国从70年代末恢复高考开始,大学里就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设置课程是因为当时的大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为了缩小原有知识与大学课程设置之间的差距而开设了大学语文选修课。到了90年代中期,中国不仅有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也得到了普及,时易世变,大学语文课程已经难以跟上时代发展。1999年元月,北京大学成为国家素质教育基地,学校确定本科教育改革目标是“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2000年秋季,北大正式推出了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其后全国各大高校也陆续开设了选修课。
二、中国大学现阶段开设通选课存在的问题
中国高校通选课的开设有迫切的原因:多年来中国大学的办学模式一直借鉴苏联50年代的形式,即专注于专业技能教育而忽略人文教育。这种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专才。但专才只能满足行业的需要而不能解决伴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社会和心理问题。然而只有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才能使人类保持创造力和行动力,不至于被日益物化。
教育部在1998年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曾明确地说: “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
北大设置通选课的榜样是1978年哈佛的方案。在《北京大学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选课手册》中提到: “通选课是一套旨在拓宽基础、强化素质、培养通识的跨学科基础教学新体系,力图引导学生从本科教育的最基本的领域中获得广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及主要思路,从而为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方法和眼界。”他们将通选课划分为5个基本领域,设置了内容丰富的课程并让各学院的优秀教师都来上课,低年级学生入校后不分专业而是先上通选课,由此来确定自己的兴趣及未来的专业选择,应该说北大通选课的设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紧随北大之后的其他大学都难以达到北大的课程设置标准。首先对很多大学来说,通选课与选修课是截然分开的。另一方面,由于匆忙上马,许多专业基础课被当成选修课推出,为了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只能将这些课程开成概论课、通论课或欣赏课,导致课程设置混乱。此外,由于人力物力匮乏,通选课一般都是一两百人的大课,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堪忧。
美国通选课教学在实践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三点:第一,美国大学本科通识教育事实上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心;第二,课程普遍采取深度阅读经典的方式,而特别反对我们习惯的“概论”和“通史”教学方法;第三,核心课程普遍采取教授讲课与学生讨论课并行的方式,讨论课严格要求小班制,一般不得超过15人。以下是两种类型通选课的对比:
美国大学:一、将通选课作为主课。
二、本科通识教育实际上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心。
三、要求各学院的著名教授开课,并采用助教制度的方式解决大课中的小组讨论及作业批改辅助等具体问题。
四、以讨论教学法为主,重视文史哲经典作品的细读品评。
中国大学:一、只是将其作为选修课。
二、内容繁多,人文社会科学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
三、被教师认为上课效果差,无法对自身专业有所裨益,工作量大,在备课上不积极。
四、以讲授法为主,为追求系统性,重视知识框架的搭建,轻视个体作品的解读。
由此可见,美国大学的通选课在经历了长期实践与改革后,已经有较为稳定的模式可供使用。而中国大学的通选课才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三、文学类选修课的问题及改革方法
下面笔者以文学类选修课中的具体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作为案例,希望能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一些改革教学的方法。笔者在所任教的通选课班级做了一次调查,发放问卷26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44份,男生为72人,女生为170人,男女比例是29.7:70.3。在问卷中可以发现学生在选课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阅读背景与教学设置之间的巨大落差。二是选课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严重错位。
在问卷中笔者设置了以下题目来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跟阅读情况:
你在课余时间会阅读什么类型的读物?(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请按您最喜爱的顺序进行排序选择)( )
A 中国古典名著,诗词(唐诗宋词、老庄)
B 中外近现代名著(历史散文小说)
C 英文原版名著(含中英对照)
D 中国现代流行小说(蜗居之类)
E 外国现代流行小说(哈利波特、BJ单身日记之类)
这其中,选择选项D中国现代流行小说(蜗居之类)的,有155人次,占23.1%,其次是B 中外近现代名著(历史散文小说)有153人次,占22.8%,与其不相上下的是E 外国现代流行小说(哈利波特、BJ单身日记之类)有149人次,占22.2%。最少人选择A中国古典名著,诗词(唐诗宋词、老庄),仅有106人,占15.8%。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倾向于选择容易阅读的通俗小说,对古典名著则望而却步,这必然导致其知识背景的流行性和肤浅性。但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却假设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背景以及对经典文化的审美能力、欣赏品味。这样,教材中选择的经典作品就容易跟学生的知识背景产生落差。
从另一道题目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于选课的目标订得较低。
你选修文学课的目标是什么?(本题为不定项选择题,如有多个答案,请按答案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
A学分需要
B自己有兴趣
C提高文学修养和个人气质
D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E相对于专业学习是一种调剂
其中最多人选C提高文学修养和个人气质,为157人次,占27.4%,其次是B自己有兴趣,为143人次,占25%,可见,大部分学生选修文学课是从兴趣出发,希望提高个人修养和气质的目的。而许多学校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则希望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史哲知识,提高个人素质。何谓素质教育,迄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有学者提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功利色彩日益浓厚的校园中,能以兴趣为前提选修文学课已属不易,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据此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审视文学类通选课的设置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许多学校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不甚清晰,到底是知识性技能型、还是研究性学术型并没有具体说明。其次是学生人数众多,水平参差不齐,为了照顾大部分学生的水平,老师只能降低教学目标,导致了高水平的学生兴趣不佳,低水平的学生理解不畅。第三是学生数量多,教师教学压力大,课时数严重不足,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宏大抽象的教学目标。第四、具体教学环节的操作也存在困难。如何在有限课时内精选内容进行讲授、怎么解决繁重的批改作业等都是问题。
针对问卷中反映出的问题和实际教学中存在的情况,笔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通选课的教学实践中尝试提出一些较有效的方法。
第一、实现选课上的双向选择。学生可以选择课程和老师,教师也可以选择学生。在开课之前,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向学生介绍教师及开课情况。教师在开课前通过问卷调查或小测验的方式选择出知识水平相当的学生编排成不同层次的班级。在此基础上设置适应不同层次的课程。如初级层次的学生学习一种内容、进阶层次的学生学习一种内容。
在被问到:你认为通选文学课的不足是什么?
A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真正学到东西
B教学学时不足,难以系统地进行学习
C教学层次不清晰,不同水平的学生处于同一学习起点,有些内容已经学过了
D内容陈旧,与时代脱节,不能提起兴趣
E 老师的引导不足,虽然有好作品但不能真正体会其精髓
F学生太多,缺乏有效的互动,难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1.2%的学生选择了A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真正学到东西。为此我认为应该适当增加课时数,比如可以按照不同水平的课程内容,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这门课程编排成一学期式的形式,适合初级班。一学年式的适合进阶层次的学生,以此类推,开设成一门连续性、进阶式的长期课程。
第二、改进教学方法。以往的大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也为了省却课堂控制的麻烦,一般都设计成由教师直接讲授,由于缺少互动,学生对此感到不满。这在调查问卷中也有所表现。在调查中,28.7%的人选了F 学生太多,缺乏有效的互动,难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中可以看到,现代学生渴望与老师交流,渴望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我认为可操作的方法是增加讨论课的次数。
例如在上鲁迅的《伤逝》时,我就采取了讨论课的形式。在课前先提出几个问题,如“你如何看待子君和涓生的行为?”、“涓生为何要对子君提出分手?”、 “你如何看待五四时期的婚恋行为”、“你认为鲁迅先生写这一小说的意图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作品。这样学生对细节阅读就比较有针对性,也发现了这一鲁迅作品不同于中学课本所选择的鲁迅作品,他们也提出了许多疑问如“如果子君在现代社会,她会怎么样?”、“涓生的行为算自私么?”“鲁迅所写的这篇作品对今天的现代社会是否还具有参考价值?”。为了更方便讨论,我将学生分成了5个人左右的小组,从中选择高年级的同学或自愿者担任小组长,负责主持讨论、记录意见,并将结果整理后进行汇报。这样一来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整理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也使他们能畅所欲言。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回答,重点不是答案是否正确。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及时地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其独立思考,鼓励引导他们更深入地去思索问题,老师更多地要循循善诱而非做出判断。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延展性阅读,给同学介绍其他现代文学中反映婚恋问题的作品,如张爱玲的《五四遗事》(以自由、解放为名的任意婚姻,最终导致自食其果),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文学作品。
第三、增加互动方式,阅读经典作品。教育界一直都强调阅读经典作品,但是对于如何读则缺乏有效的方法。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文学课讲授上过多注重分析篇章结构、中心思想等技术性问题的解决,对文本缺少品评、赏析。在调查中,许多学生纷纷表示,互动的方式不仅在问答或讨论,老师定期推荐好书,并举行读书报告会和讨论会是更好的互动方式。我认为,可以利用每次上课前或下课前的10分钟,让学生以PPT的形式,定期介绍读书心得,与全班同学分享阅读的体会。
第四、尝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许多老师提到多媒体的使用,比如幻灯片、播放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片断,这都很好。大家都知道诗歌属于难讲授难理解的内容,在讲现代诗歌时,由于诗歌具有抽象性、朦胧性、情感性等特点,所以笔者做了一个专题:《经典诗歌与流行音乐》,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了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偶然》,余光中的《乡愁四韵》等现当代诗歌,同时选取由这些诗歌配乐演唱的歌曲,通过音乐旋律和歌手的演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学生的反响比较好,认为这种形式从感性的角度帮助他们理解了抽象的内容。
结论
本文通过对通选课开设的缘由,通选课在国内外开设的不同之处及在国内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陈述和分析,使用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具体意见,并提出几项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与大家互相切磋与交流,共同推进文学通选课程在高校的更好开设实施,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