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底线伦理
底线伦理主要是针对伦理规范的层次性而言的,是指人们行为方式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最低限度的伦理要求和规范。所谓的“底线”就是“最基本的”、“最低限度的”、“不可逾越的”,是一种基准线和水平线。【1】何怀宏认为,底线伦理是现代社会中“作为一个社会的合格成员,一个人所必须承担的义务。【2】也有人认为:所谓底线伦理,就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最起码的社会规范伦理,其“底线”特质集中表现为人在规则面前的受动性和大众性,因此底线伦理本质上是一种“规则”伦理。【3】虽然定义的语言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都是说底线伦理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行为规范,具有普遍性的特质,并不因权力、金钱或地位的差别而有所不同。
二、底线伦理沦丧的原因
(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底线伦理的衰败
改革开放之后,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的建立,物质功利的价值被正名,被推崇,甚至被奉为至尊。商品经济环境下“利益升格为普遍原则”,“人已经不在是人的奴隶,而变成了物的奴隶”。【4】不少人混淆了“所欲”与“可欲”的界线,丧失了是非、善恶、美丑的鉴别能力,荣辱不分,甚至以耻为荣。
(二)传统文化的缺失
孟子提出“五伦”,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并赋予“五伦” 相应之“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佛家的戒律中也提到不杀人、不说谎、不诈骗、不奸淫、不偷盗。这些思想汇集到一起给人们定下了一个基本的底线伦理。
(三)道德教育的颠倒
从教育学角度看,教育应该是具有层次性的,随着被教育者年龄的变化,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手段要与之先适应,正所谓因材施教,但是在现阶段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就明显出现颠倒,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在中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在大学生和成人中开展“人走灯关”、“便后冲水”的“修身教育”。【5】
(四)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
泛政治化是指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甚至把政治教育凌驾于德育之上,以政代德,德育丧失了基本功能。在相当长时期内,强烈的政治化意识和政治化倾向一直左右着道德教育,德育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钱伟长先生曾针对此指出:“在德育工作中,往往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以成人化的内容和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教育,要求提得过高,脱离实际,以至流于形式,不能适应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的需要,因而收效不大” 。【6】
三、拯救底线伦理
(一)经济生活
无论什么样的社会历史阶段都存在着 “底线伦理”,它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义利结合,以义取利”
在上面我讲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都是趋利的。这种趋利可以调动个体的积极性,这是积极的方面,另一方面,人们为了争取利益,不择手段,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盛行,这种行为如不加以制止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准则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科技给我们带来了生活、学习、工作上的方便,同时也给自然生态带来了破坏,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问题摆在了人类的面前,人们开始反思,我国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正式宣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同自然界和谐发展,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使今天的发展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3.在竞争和合作中达到双赢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合作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与合作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仅企业与顾客、与供应商要合作,甚至竞争对手也要携起手来,共建双赢模式,“你死我活”、相互诋毁、恶意竞争的模式已经不可取了,应该在“双赢理念”支配下,共同开发广大的市场,实现“利益共享”.
四、教育体系完善
(一)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紧密结合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二)建立合理的教育层次
要做到教育价值观的有效性,必须是伦理价值观教育于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认知程度相适应。为适应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心理人之特征,应该采取小学阶段教育孩子诚实、守信、自立、有爱心,中学阶段教育他们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大学选修伦理学。如果用儒家伦常次序来表示,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7】
(三)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民主与法治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生活追求的两大目标,是社会主义的和谐与历史上所提及的和谐的根本区别,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中居于统领地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法治主要是通过赋予公民权利和应承担义务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群体与个人“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所以就其本身的内在规定性而言,可以说它体现了底线伦理的基本内涵。
参考文献
[1][5][7]谭培文 肖祥.从底线伦理到终极关怀——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何怀宏.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3]李兰芬,马唯杰.美德伦理.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N].光明日报,2005.
[6]钱伟长.切实解决教育发展的几个紧迫问题[J].新华文摘.1995(7).
投稿要求:
1.内容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媒规律。有自己独到的理论见解,或独特的实践做法。
2.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
3.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4.正文文字:一般以4000字符为宜,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每版平均2000字符。
5.基金项目: 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6.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 ),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7. 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
8.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邮箱:2191974423@qq.com; 2191974423@qq.com(注明投稿刊物名称)
咨询QQ:1911365536; 2191974423
咨询电话:0571-28069909(咨询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17:00)
网址:www.shjbjb.com
欢迎咨询供稿,并诚招各大高校代理约稿人!
注:本杂志社会根据版面安排适当编辑文章内容,作者如不同意论文被修改,请来搞注明。如有基金项目支持,请注明基金项目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