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浅谈关联论下的隐喻阐释
发布时间:2015-05-06 17:29:03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344 次

一、引言

隐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同时,隐喻也是一种认知现象。英语metaphor一词来自于希腊语, 它的意思是指将某种东西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外一个地方, 它所描述的是一个事物的动态的过程。在英语的有关专著中也对metaphor下了定义,即把一个词从其本意转为一般情况下不能替换使用但却相似的另一个词, 强调其认同度和两者的相似性,换句话说,就是由此及彼。人们对隐喻这一现象的探索和研究大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对于隐喻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而如今隐喻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比如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哲学、符号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各个不同领域。对隐喻的研究也经历了一条由修辞学、语义学,到语用学,再到认知科学的发展道路, 其中产生了对比论、替代论、相互作用论等多种理论。这些关于隐喻的理论分别以不同的角度研究隐喻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 在不同程度上为阐释隐喻作出了贡献。作为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思维现象的隐喻,是人类将其在某一领域内的经验或知识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或知识的一种认知活动。1986年,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论在阐释交际与认知的同时,也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隐喻提供了的最新解释, 从而使人类对隐喻本质的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本文拟从关联论的框架出发浅谈如何更好地解读隐喻含义, 从整体上把握说话人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从而促进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说明了隐喻的理解实际上是寻求隐喻的相似性, 而寻求隐喻的相似性的过程就是在适当语境下寻求隐喻间的最佳关联。


二、关联论

交际无处不在,是人类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之一。所谓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感情、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一种行为”(关培兰等,1989:262)。言语交际就是“两人或更多人之间的创造意义的过程”(Tubbs&Moss,1991:6&24)。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一直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关注。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Searle 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以及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都说明了一个共同而又普遍的现象,即人们通常不是直接地去表达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某种方式间接地实现。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 在他们的专著《关联性: 交际与认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提出了以关联为原则,以演绎推理为理解模式的关联论。它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言语交际过程中的信息推理过程,描述了人们对话语的认知过程以及话语本身与语境的关联性。

关联论是Sperber和Wilson基于J.A.Ford的认知理论,同时也是针对Grice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的修正和发展。关联论把交际活动归属为认知活动, 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不需要遵循合作原则,却具有关联的直觉,以关联为取向。

关联论,首先,把交际活动(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归属为认知活动,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关联是人类认知的基础,人们是根据人类认知假设去理解话语的,而人类认知假设的条件是关联原则,即根据互相关联的信息认知事物。这种关联使得人们对话语的意图做出合理的推理, 达到对话语的理解。其次,言语交际活动涉及两种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也就是说,说话人说话时不仅表明他有传递某种信息的意图,

同时表明他有传递这种信息意图的意图。说话人的目的或意图能够被听话人识别是由于交际双方对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具有共识。交际能否成功就看交际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环境是否能显映(manifest)和互相显映(mutually manifest)。

另外,言语交际的过程,实质上是明示推理过程。说话人首先在其话语中通过某种能使听话人显映的方式表达意图;所谓“明示”,就是说话人“明确地向听话人表达意图的一种行为”(Sperber & Wilson,1986:49),这个明示的过程一方面向听话人明示传递的信息,即信息意图,

另一方面又向说话人明示这个传递信息的意图,即交际意图。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示和相关认知语境, 努力寻找最佳关联从而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的过程,便是“推理”过程。

同时,“每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Sperber & Wilson,1986:158),即认为在正常交际中,听话人总是力图以付出最小的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听话人在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话语的关联程度取决于语境效果( contextual effect)和处理努力( processing

effort)两个因素。在同等条件下, 语境效果越大, 关联性就越强; 处理时付出的努力越小, 关联性也越强(

何自然, 冉永平: 1998)。 如果某一语境假设获得的语境效果值得听话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处理, 所付出的努力也会使听话人获得相应的补偿。也就是说, 听话人付出处理努力就必定会获得语境效果; 付出较大努力, 必然会获得较大语境效果。而理解隐喻这一言语行为, 通常要付出较大努力, 相应地获得的语境效果也较大。


三、隐喻

(一)隐喻的产生

我们的世界、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我们的语言、思维也会随着世界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原有的旧的概念已不能反映新的世界, 而需要认知和描述未知的或新的概念的时候, 可以用我们已知的概念去阐释新的概念。这就是说, 用我们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来解释我们未知的、不熟悉的事物, 这个过程正是隐喻产生的核心。它通过把已知的、熟悉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未知的、不熟悉的事物上, 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 而这一过程也正体现了关联论的根本原则, 即是在相关事物或概念间寻找他们之间的最佳关联。隐喻正是人们使用隐含表达的产物, 表达了用语言的字面意义无法表达的意义。


(二) 隐喻的特征

隐喻之所以能构成是在于它本身具有的相似性。相似性一旦被确定, 隐喻也就往往随之而产生。施喻者根据自己对目标域的认识或为了反映目标域的某一特征或特性,

寻找与之具有相应特征或特性的源域, 最终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之上。在此所说的两个域之间的相应特征或特性其实就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所以,隐喻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相似性的选择, 源域是相似性一方的载体, 而目标域则是另一方的载体, 彼此发生关联的纽带就是相似性。Ortony指出, 所谓相似性, 就是指两个事物具有共同的属性。相似性原则告诉我们, 人类往往将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看作一个单位。这一原则在概念和语言的形成中是最为重要的原则,因而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往往被给予相似的名称, 类似的事物可用来互为隐喻等等。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概念,正是因为不同概念范畴的事物只有具有相似性, 才能够引起人们的类比联想, 从而将两种原本属于不同概念范畴的事物构成隐喻。所以, 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基础,是隐喻的基本特征,相似性也是隐喻区别于其他相关语言现象的重要条件。

例如:“历史是一条长长的河,不断又有细流的渗去和汇入。”

我们知道,历史和河流属于不同范畴的概念,但是历史与河流之间必定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这样他们才具有相似性,正是由于他们之间的相似性构成了这个隐喻。


四、关联论对隐喻的阐释

(一)认知语境和隐喻认知

关联论认为, 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包括交际时话语的上文,即时的物质环境等具体语境因素,一个人的知识因素。交际者通过经验或思维已经把有关的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了(Sperber & Wilson,1986:15-16)。关联依赖语境,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 听话人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思辨和推理, 从新旧信息提供的前提推导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而隐喻作为一种语用现象, 它的识别需要语境提供线索,人们通过想象力努力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建立统一, 寻找喻底, 如果这种统一或喻底能够适合当下的语境, 与上下文的意义一致, 就可以获得隐喻意义。孤立的词在严格意义上讲不能被称为隐喻,只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判断一个词是否用作隐喻。随着语境的变化, 同样一句话, 可以是非隐喻性话语, 也可以是隐喻性话语;可以理解为不同的隐喻意义。比如:

“Jay is a tiger.” 这句话到底是说Jay如老虎那样凶残,还是说Jay很勇猛,处在不同的语境假设下,就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认知语境的关联性是识别和理解隐喻的依据和基础, 在听话人对隐喻进行辨认和选择时,听话人的推理过程就是在多个认知语境中选择对于新信息来说最具关联性的一个。隐喻的理解靠的就是听话人假定说话人的话语具有最佳关联, 在此基础上运用自身关于喻体的百科知识, 构建前提, 推理结论, 从而获得隐含意义。

因此,

从关联论语境观的角度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说话人使用隐喻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一个有隐含意义的信息以引起听话人去建构一系列的关联, 在确定隐喻性的话语前, 说话人要对听话人的认知环境进行猜测和推断, 以构建一个相互显映的语境。可以说, 语境是识别和理解隐喻的依据,隐喻的正确理解离不开语境的补足与选择。

(二) 最佳关联和隐喻理解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论中提出的最佳关联原则能够有力地对语言中的隐喻现象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解释。因为隐喻的理解就是寻找相似性的过程, 从本质来说就是寻找其最佳关联的过程。事物之间虽然千差万别, 根据其各自的意义而存在, 但彼此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 即便在特性上没有联系, 也可能会在特征上具备一定的相似性, 或者即使在特征上没有关联, 也可能会在某一特性上具备相似点。周边世界中,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无数潜在的相似性, 一旦被人的认知注意力所发现, 相似性就会以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Sperber和Wilson 提出的关联原则是: “任何明示性的交际活动都意味着本活动有最佳的关联性”(1986:158)。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 付出适当的处理努力而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在正常的交际中, 听话人总是在追求和遵循着最佳关联的标准, 即在认知过程中力图以适当的投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而这一原则在隐喻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因为隐喻的理解是一个寻求其相似性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寻找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的最佳关联的过程。

根据最佳关联原则, 认知语境要求一定条件下对话双方付出最小努力而获得最佳语境效果。在这个意义上说隐喻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体现了最佳关联原则。隐喻的理解和接受, 就是一个听话人通过认知语境将接收到的话语建立在新假设基础上进行关联、激活, 选择、推理, 最终获得隐喻含义的过程。

(三) 关联论对隐喻阐释的理据

隐喻的产生和理解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关联论认为, 在言语交际中, 说话人总是遵守关联原则,寻求对其意图、思想的最佳关联表达,即既让话语具有足够的语境效应又尽量节省听话人的处理努力。

关联论可以对隐喻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阐释, 是基于它对隐喻的几点认识: 一, 隐喻是一种在更广阔的语境中出现的话语现象。二,在隐喻中, 说话人的意义的表达是间接的, 因此说话人的真正交际意图需要通过相关性推理才能得到。隐喻这种间接的言语行为, 其命题形式和命题态度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联。而这种关联需要听话人借助于语境进行语用推理才能获得。

Sperber和Wilson认为,隐喻不需要特殊的解释能力和程序, 它是言语交际中一般认知推理能力自然发展的结果(Sperber &

Wilson,1986:237)。关联论将隐喻归入一般话语, 因而也就为其解释隐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根据关联论, 语言中的比喻性语言和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隐喻只是一种松散的谈话(匡文涛: 2002)。在松散的谈话和隐喻中, 话语的命题形式跟说话人思想的命题形式并不是统一的, 但彼此相似, 它们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共同的逻辑性质。隐喻的使用只不过是为了选择不直接解释说话人思想的话语的结果, 是为了寻求最佳关联而采取的一种方式。


五、结语

综上所述, 作为言语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同时,作为人类思维组织的一种工具, 一种看待和认识事物的视角, 隐喻不可否认是一个认知过程。关联论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阐释, 是对以往隐喻理论的一种拓展和创新。在关联论中, 隐喻的过程可看作是听话人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同时认知语境在隐喻的理解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隐喻的理解和接受就是听话人通过认知语境将接受话语建立的新假设进行关联、激活、选择、推理, 最终获得隐喻含义的过程。关联论以动态的方式来考察隐喻的工作机制, 为隐喻的研究和理解提供了新视角。但是,隐喻的解读仍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需要不同理论,各个学科间取长补短、共同研究, 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lackwell, 1986.

[2]Ortony, A. Metaphor and Thought.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3]李海辉.隐喻的关联性解释[J].外语教学, 2000(2) .

[4]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1) .

[5]刘振前.隐喻的传统理论与理解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10) .

[6]匡文涛.隐喻的认知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 2002 (4) .

[7]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何自然,冉永平.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

1998(3) .

[10]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投稿要求:


1.内容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媒规律。有自己独到的理论见解,或独特的实践做法。


2.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


3.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4.正文文字:一般以4000字符为宜,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每版平均2000字符。


5.基金项目: 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6.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 ),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7. 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


8.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邮箱:2191974423@qq.com;       2191974423@qq.com(注明投稿刊物名称)


咨询QQ:1911365536;         2191974423


咨询电话:0571-28069909(咨询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17:00)


网址:www.shjbjb.com


欢迎咨询供稿,并诚招各大高校代理约稿人!


注:本杂志社会根据版面安排适当编辑文章内容,作者如不同意论文被修改,请来搞注明。如有基金项目支持,请注明基金项目编号。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