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林纾足不出国门,目不识外文,却通过与人合作,翻译了大量的小说,根据马泰来《林纤翻译作品全目》的统计,林译作品总数己达到179种,涉及11个国家的98名作者。使之“当之无愧地成为翻译界的泰斗,和唯一与严复齐名的人物”,“在开创和发展中国文学翻译事业中,林纾起着一个拓荒者的作用,可以说林纾是我国比较自觉、比较正规的文学翻译事业的奠基人”。[i]不过,林译小说也面临着人们的质疑。他本人不懂外语,加上合作者的误读以及不同社会、文化之间的客观因素,故而在其译作中出现了大量的“讹”现象。其中,倍受批评的就是他对原著删节和增加的现象。以致有人将其归纳为节译和编译的范畴。谢天振就在《译介学》一书中就提到:按照现在的标准,(林译小说)是否还能算作是翻译呢?他们译作中的创造性成分实在是太大了。[ii]连翻译的性质都被否定了,林译小说中的“讹”似乎成为了一种令人扼腕痛惜的硬伤。事实难道真是如此吗?文学翻译中的“信”与“讹”是否就一定相互矛盾?
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百年来,我国翻译界对“信、达、雅”所作的解释可谓多矣! 追随者有之,批驳者有之,借题发挥者亦有之。[iii]在不断的论辩中,信、达、雅逐渐被后人推崇为翻译的三大标准,而“信”更被认为是翻译的首要标准,“达”和“雅”则被看作是在“信”的基础上的具体表现。后人在解释“信”的时候,一般认为“信”就是“忠实”或“准确”,即译文应忠实于原文。实际上文学翻译中的“信”应该是一个含义更加丰富的概念, 若要仔细地辨析起来,它应该包括: (1) 词语(词、词组、短语)语义的“信”, (2) 词语修饰色彩的“信”, (3) 句法逻辑的“信”, (4) 句法结构的“信”, (5) 行文风格的“信”, (6) 艺术形象的“信”,等等。[iv]不管哪方面的“信”,核心的意思都是对原著的忠实。
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严复提到“信”的地方还有两处:
求其信己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v]
从第一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信”与“达”有着一定的区别:“信”表示忠实——既是对原文语言、风格等形式的忠实,也包含对情节内容的忠实;严复所说的“达”,是“达旨”(达意) 的“达”①,就是说要能表达出原文的思想内容。而“顾信矣不达”显然是认为光做到“信”是不够的,“虽译犹不译也”,完全忠实于原文,未必就能够表达出原文的旨意。因为就文学翻译而言,不同的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之外也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那种字对字、词对词的直译,“信”则“信”矣,却难免将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的文化意蕴给生吞活剥掉了,造成“信”而不“达”的尴尬。不过“信”与“达”既有着明显区别,相互之间也有着密切联系:“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其意思就是翻译能够做到“达”也是一种 “信”的表现,这是要把翻译标准从表面上的、形式上的忠实——“信”,引到内在的、深层次的忠实即“达”上面,故而在翻译的时候,“达”应该是比“信”更高、更重要的忠实目标,也就是说对内容、旨意的忠实要重于对形式的忠实,所以才有“为达即所以为信也”。严复的“信、达、雅”实在是以“达”为核心。
以上是对严复提出的“信”及“达”的一些阐释,接下来谈一谈翻译中的“讹”。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说到,自己从《说文解字》卷十二“口”部第二十六字考究出“讹”的来历。[vi]他还将“译”、“诱”、“媒”、“讹”、“化”看作是一脉相连的翻译过程,其中,“讹”可以解释为难以避免的毛病。[vii]严格地说,翻译当中是不存在绝对的“信”的,因为“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viii]也就是说,译文与原文根本就不可能保持完全的一致,它们之间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走样”,从“走样”这种说法来看,其实“讹”的含义还可以扩展得更广泛一些,只要是译文与原文存在的差异都姑且可以称之为“讹”。林译小说中的“讹”,有的确是“遗失或损伤”,但“遗失或损伤”只是一部分,更多的“讹”相比于原文往往还增色不少。因此,不能将“讹”理解得过于狭隘。
钱钟书先生曾中肯地指出, “讹里最具特色的成分正出于林纾本人的明知故犯。也恰恰是这部分的讹起了一些抗腐作用”[ix]可见“讹”在林译小说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钱钟书先生还将林译小说的“讹”归为四种类型:其一是夸大式的“趣”;其二是对于原文效果的圆满化的修饰;其三涉及到译者对原著的疑难处理不当所出现的“讹”;其四除了译者有意识的“讹”,也有无意识的“讹”。
NOTEREF _Ref271658506 \f \h ⑤不论是哪一种“讹”,都表示与原著有着一定的差异和背离,这似乎是对“信”的翻译标准的反叛。但是事实证明,这种叛逆却给了原作新的生命力,也使译本有了自己独立的艺术价值。无怪乎钱钟书宁愿读林纾的译文,也不愿读哈葛德的原文,因为林纾翻译时的“讹”,使译文较原文的文笔要高明得多。
在文学翻译中的“讹”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讹”与“达”似乎也有着某种联系。显然
,无论是夸大式的“趣”,还是对于原文效果的圆满化的修饰,都是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表达的效果,也就是说“讹”并非胡乱翻译,它的目标也总还是为求“达”。 正如钱钟书所说的,林纾在其认为原文不完美处, 技痒难耐, 或增或删, 以期笔墨酣畅。⑨比如原著本来只是说话,林纤配合书中人物当时的情绪,增饰为“哭曰”、“大怒曰”;如果他认为原著的描写不够形象,就会设置比喻(经常使用的增饰的比喻,如“目做鼠状”、“泪下如混”、“伸颈如鹅”等)。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可以说“讹”是实现“达”而采取的一种方式或手段。
当然,在林纾的翻译中,因为林纾不懂外文,也就有不少因为合作者的外语水平、能力等原因对原著的疑难处理不当而造成的明显的误译、漏译、错译,即钱钟书所说的第三种“讹”,不过这种“讹”是因为翻译者能力的限制而造成的错误,而非表情达意的需要,这与为了增加表达效果、求得笔墨酣畅的“讹”有着本质的不同,故并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说“讹”是实现“达”的手段,其实同样可以说“信” 也是实现“达”的手段,而且还是一种最根本的手段。因为只有忠实于原文,才能保证译文能够充分地表达出原文的旨意——由“信”方能“达”。
只是,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忠实于原文”这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呢,就是怎样才算“忠实于原文”?一般而言,译文对原作的忠实包括内容的忠实和形式的忠实两个方面。用西塞罗的话来说,在翻译中既要保持原作的内容,又要保持原作的形式,但是这种“保持”也不是字当句对,而是保留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x]这一句话对忠实的对象做了阐释,它否定了“字当句对”的“信”而追求“总的风格和力量”,实际上就是要求不必拘泥于字句上的“信”,而主张灵活变通以实现“达”的目标。这种字句上的灵活变通,在林译小说中,就是为追求表达效果的“讹”提供了存在的依据。
比如在翻译《迦茵小传》时,原文中写到亨利摔伤后,迦茵非常尽心尽力的照顾他,成了他的“most constant
attendent”,即最勤快、最常来的看护,林纾则译为“迦茵遂为亨利患难中极昵之腻友”[xi],“极昵之腻友”一词难免夸张,但与“most”一词表达的含义总还是大体吻合。这样的翻译确非字当句对,但总还是围绕着原文的意思在翻译,且通过字句的变通,译文表情达意的效果明显加强了,可称得上是“信”与“讹”较为成功的结合。
“信”与“讹”本是一对矛盾,但因为“达”是最主要的目标,这种矛盾关系就起了一定变化:“讹”是实现“达”的手段,“信” 也是实现“达”的手段,有着同样的目标,两者的矛盾关系也就变为了互补关系。只是在实现“达”的过程中,“信”是基础,“讹”是补充。对一部作品而言,在翻译时做到“信”不难,任何一个精通外语的人几乎都能做到,真正难的是恰到好处的“讹”。林纾的翻译能取得巨大的影响和成就,很大程度上怕是要归功于林译小说中的“讹”!
参考文献:
[1]杨先一.林纾及其翻译——以《黑奴吁天录》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P21.
[2]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P134.
[3]林璋.解读严复“信达雅”[J] 中国科技翻译.第13 卷4 期,2000 .
[4]常谢枫.是“信”,还是“信、达、雅”? [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 (4).
[5]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1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 —1948) 1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1P6.
[6]钱钟书. 七缀集[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7]杨一秋.朱 峰.试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从林纾的“讹”谈起[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 卷第4 期,2006 .
[8]钱钟书.林纾的翻译[M]商务印书馆,1981P18.
[9]钱钟书等. 林纾的翻译[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10]西塞罗《论最优秀的演说家》,转引自《西方翻译简史》P23.
[11] 哈葛德.迦茵小传[M].林纾.魏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P59.
投稿要求:
1.内容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媒规律。有自己独到的理论见解,或独特的实践做法。
2.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
3.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4.正文文字:一般以4000字符为宜,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每版平均2000字符。
5.基金项目: 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6.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 ),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7. 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
8.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邮箱:2191974423@qq.com; 2191974423@qq.com(注明投稿刊物名称)
咨询QQ:1911365536; 2191974423
咨询电话:0571-28069909(咨询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17:00)
网址:www.shjbjb.com
欢迎咨询供稿,并诚招各大高校代理约稿人!
注:本杂志社会根据版面安排适当编辑文章内容,作者如不同意论文被修改,请来搞注明。如有基金项目支持,请注明基金项目编号。